算力利用率

搜索文档
英伟达财报遇冷:AI 投资降温信号显现,中国市场遇阻拖累增长
搜狐财经· 2025-08-28 22:13
核心观点 - 英伟达第二财季营收及每股利润略超预期 但营收增速创两年新低 第三季度指引未包含中国数据中心业务收入 引发市场对AI投资增速放缓的担忧 导致股价下跌并拖累美股期货 [1][2][3] - 公司面临中国市场政策限制 本土替代加速 全球客户支出调整及供应链瓶颈等多重挑战 增长动能明显减弱 [4][5] - 股价承压背景下推出大规模股票回购计划 但估值逻辑面临考验 行业可能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 [6][7][8] 财务表现 - 第二财季营收467亿美元 同比增长56% 略高于市场预期的462亿美元 调整后每股利润1.05美元 高于1.01美元的预期 [2] - 营收增速56%为2023年AI热潮爆发以来最低水平 较此前70%以上增速大幅回落 [2] - 数据中心部门营收411亿美元 同比增长56% 略低于413亿美元的预期 占总营收比重从去年同期88%微降至88% [2] - 游戏业务收入42.9亿美元 高于38亿美元预期 同比增长13% 汽车业务销售额5.86亿美元 同比下滑7% [2] 业绩指引 - 第三季度销售额指引约为540亿美元 与华尔街平均预期持平 但远低于部分分析师600亿美元的乐观预判 [3] - 明确表示该指引未包含中国数据中心业务收入 即不考虑对华H20芯片潜在销售收入 [3] 中国市场挑战 - 美国政府允许出口H20芯片 但政策红利未转化为实际收入 出口许可审批进展缓慢 目前仅有少数中国客户获得采购资格 [4] - 美国政府计划对中国出口芯片收取15%销售额分成 可能引发诉讼风险 增加成本并损害竞争地位 [4] - 公司预计最终有20亿至50亿美元H20芯片运往中国 但具体落地时间存疑 [4] - 中国本土AI芯片替代加速 华为昇腾910B等产品性能逼近英伟达A100且成本低30% [4] - 中国AI算力国产化率从2023年12%提升至35% 预计2026年突破50% [4] 全球业务制约 - 大型云服务提供商占数据中心业务50% 已完成首轮AI基础设施采购 更侧重优化现有算力利用率 [5] - 核心客户Meta 微软本季度AI相关资本支出增速明显放缓 [5] - 新一代Blackwell芯片销售额环比增长17% 但占数据中心收入比例从5月70%降至65% [5] - 依赖台积电3nm制程 产能爬坡滞后导致高端芯片交付周期延长至52周 [5] - 供应链多元化计划短期内难以摆脱对台积电依赖 [5] 市场反应与资本运作 - 盘后股价下跌3% 纳斯达克100指数期货下跌0.4% 标普500指数尾盘回落 [7] - 新增600亿美元股票回购计划 叠加此前剩余147亿美元 总回购规模达747亿美元 [7] - 当前市盈率约34倍 低于五年均值36倍 但投资者对高增长-高估值容忍度接近极限 [7] - 今年以来股价上涨35% 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 [7] 行业影响 - 业绩表现对美股大盘具有风向标意义 可能影响全球股市超级牛市走势 [8] - AI芯片市场增速可能从2023年120%降至2025年65% [8] - 行业从算力军备竞赛向精细化运营转型 客户更关注算力利用率与成本控制 [8]
贸易战下的产业韧性(一):被关税“重压”出来的本土充沛算力资源
36氪· 2025-05-12 07:27
算力行业现状与挑战 - 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导致AI芯片出口管制升级,本土算力行业面临供应链和成本压力,需从"建新"转向"利旧"优化现有资源[1] - 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推动政策联动技术层面,企业需提升现有芯片性能利用率以应对资源约束[1] - 行业出现合同终止潮,多家企业终止算力合同金额达数十亿元,反映市场需求退潮信号[6] 算力基建调整趋势 - 算力基建增速放缓,相关部门实施"窗口指导"并启动全国算力摸底工作,数据将用于资源统筹布局[2] - 全国200+智算中心项目中90%算力低于1000P,低效能基建冗余严重,一季度仅10%项目处于投产/试运行状态[4] - 165个智算中心项目中58%处于审批筹建阶段,资源错配问题可能通过摸底工作纠正,部分项目或面临叫停[4][6] 算力利用率提升路径 - 全国智算中心平均算力利用率仅32%,服务器算力利用率低至5-10%,资源闲置严重[7][10] - 联想万全平台通过异构算力调度使DeepSeek训练MFU超60%,算力利用率提升40%[7] - 百度百舸4.0训练MFU达58%,自主研发AIAK加速套件实现10%性能提升,有效训练率98%[9] 行业转型方向 - 硬件堆砌模式受政策约束和成本压力,行业转向智能计算平台发展,支持多元AI应用和实时资源调控[7][9] - "东数西算"工程旨在解决算力时空错配问题,技术优化比囤积芯片更符合长期发展逻辑[7] - 地方政府摸底与企业技术创新双轨并行,目标释放闲置资源而非新增基建投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