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粪菌移植
icon
搜索文档
如果这个理论是正确的,对帕金森病的认知就会彻底颠覆
虎嗅· 2025-06-04 12:58
帕金森病亚型理论 - 帕金森病可能分为两种亚型:一种起源于大脑(脑先发),另一种起源于身体其他部位并向大脑蔓延(体先发)[6] - 体先发型患者早期表现为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心脏神经元损失和肠道异常,而脑先发型患者初期主要表现为运动症状[4][16][24] - 两种亚型的病理特征不同:体先发型患者外周神经系统(如心脏、肠道)的神经元损失更显著,脑先发型患者则主要表现为大脑多巴胺系统功能丧失[15][16] 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 α-突触核蛋白错误折叠是帕金森病的核心病理特征,错误折叠蛋白可在细胞间传播并形成路易小体,导致神经元死亡[11][12] - 体先发理论支持者认为错误折叠蛋白可能起源于肠道,通过迷走神经传播至大脑,切断迷走神经可降低15%的帕金森病风险[14][19][21] - 脑先发理论认为部分患者的病理变化最初局限于大脑多巴胺生成区域,与外周神经系统无关[16][17] 临床表现差异 - 体先发型患者早期常见自主神经系统症状:RBD(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血压异常、便秘和排尿障碍,运动症状出现较晚[4][24] - 脑先发型患者以运动障碍(如震颤)为首发症状,自主神经系统症状较少或出现较晚[25] - 57%的帕金森病患者在确诊前20年的肠道组织样本中已存在异常α-突触核蛋白[22] 治疗新方向 - 区分亚型有助于精准治疗:靶向肠道菌群的疗法可能对体先发型更有效,而脑先发型需侧重保护多巴胺神经元[28][33] - 肠道菌群干预显示潜力:帕金森病患者肠道中大肠杆菌异常增殖,移植健康菌群可减少左旋多巴用量32%[29][32] - 动物实验证实肠道菌群与运动功能障碍的因果关系:移植患者粪便菌群的小鼠6周后出现运动能力下降[29] 流行病学数据 - 全球帕金森病患者数量预计从2021年的1200万增长至2050年的2520万,增长率达110%[8] - 体先发型约占帕金森病患者的50%,其病理进展速度可能比脑先发型更快[15][22]
全球首例渐冻症患者接受洗涤菌群移植后延缓恶化进程
新华日报· 2025-05-21 06:01
渐冻症治疗突破 - 全球首个将洗涤菌群移植应用于渐冻症患者的案例出现,患者确诊6年后仍生存状态良好[1] - 渐冻症医学名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主要损伤运动神经元,导致肌肉逐渐无力萎缩,多数患者3-5年内死于呼吸肌麻痹或肺部感染[1] 患者治疗案例 - 45岁患者冯女士2019年发病,病情快速进展至四肢肌肉萎缩,传统治疗无效[2] - 2020年接受洗涤菌群移植后,便秘改善且肌张力、肌痉挛明显缓解,步态显著改善[2] - 治疗过程中经历多次危机(外伤感染、脑出血、肺部感染),通过重建肠道菌群维持免疫状态[2] 洗涤菌群移植技术 - 技术原理是将健康人粪便菌群移植至患者肠道,重建微生物环境[3] - 张发明团队2014年研发智能化粪菌分离系统,提出洗涤菌群移植概念,去除菌液中致炎物质[3] - 发明经内镜肠道植管术,实现单次肠镜多次移植治疗[3] 技术应用前景 - 粪菌移植技术已应用于80多种疾病治疗,包括肠道疾病和代谢性疾病[4] - 本次案例首次证实该技术对渐冻症的潜在治疗效果[4] - 未来可能结合更多高科技手段提升治疗效果[4]
炎症性肠病一定会癌变?患者不能运动?医生带你走出这些误区
贝壳财经· 2025-05-19 20:53
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这个好发于年轻人,却常被误认为"普通肠胃炎"的疾病背后,是数百万 中国患者与慢性肠道炎症的长期斗争。近年来,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在中国呈迅速上升趋势,目 前中国大陆地区发病率为1.96/10万-3.14/10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陈宁,从病 因、症状到治疗,带你科学认识这一"隐形流行病",走出炎症性肠病的误区。 误区一:IBD只是拉肚子 炎症性肠病(简称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简称UC)和克罗恩病(简称CD),是一类常发生于青 壮年,主要损害胃肠道的慢性炎症。其核心是肠道免疫系统"失控",导致黏膜反复溃疡、出血甚至穿 孔。 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通常局限于黏膜表面,我国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男女性别差异不明显。常见 症状包括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大便混合黏液及血,伴随有腹痛、不停想要排便的感觉,此外还可能 出现发烧、全身乏力和体重下降等。 IBD需长期"维持治疗",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比如,使用生物制剂可快速控制炎症,突然停药 可能引发"反跳性炎症",即导致肠道炎症反应在短期内急剧反弹,症状甚至比治疗前更严重的现象。研 究显示,规律用药可使溃 ...
烟台毓璜顶医院挂牌山东省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烟台分中心
齐鲁晚报网· 2025-05-12 19:13
行业动态 - 山东省半岛微生态医学与粪菌移植论坛在烟台举行 全国顶尖专家学者围绕肠道微生态医学前沿进展 粪菌移植技术标准化及临床应用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1] - 肠道微生态研究作为全球生命科学的热点领域 其突破性成果为疾病防治和精准医疗带来新契机 [3] - 肠道微生态不仅关乎消化道健康与营养代谢 更与精神健康 儿童认知发育 情绪控制等密切相关 [9] 公司合作 - 烟台毓璜顶医院与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签署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共建协议 双方将在肠道微生态与粪菌移植的科研 临床及相关学科建设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13] - 山东省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烟台分中心正式揭牌 标志着区域微生态诊疗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13] - 烟台毓璜顶医院 枣庄市立医院 烟台奇山医院 德州市中医院 烟台芝罘医院 威海市文登区人民医院等6家医院作为联盟单位加入"山东省肠道微生态医学联盟" [13] 技术发展 - 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分享24年来推动生物样本库国际认可 制定22项国家标准及构建"样品-数据-产品"转化闭环的实践 [15] - 菌群移植技术标准化进程 新型移植途径在复杂危重疾病治疗中的突破 该技术从传统消化领域向多学科疾病防治的拓展 [15] - 粪菌移植在难治性感染 炎症性肠病等领域的显著疗效 展望精准供体匹配 合成生物学改造菌群等前沿方向 [15] 研究成果 -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机制与微生态失调密切相关 2025年全球慢性肺病指南首次纳入微生态失衡内容 [16] - 研究发现迟缓爱德华菌代谢产物脯胺 金黄色葡萄球菌代谢产物黄嘌呤分别在慢阻肺 过敏性鼻炎中通过调控免疫应答参与疾病发展 [16] - 肠道菌群如鼠李糖乳杆菌 嗜酸乳杆菌丰度变化与气道疾病进展相关 相关成果已发表于《Chinese Medical Journal》《Allergy》等期刊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