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续驶里程
icon
搜索文档
警惕中国汽车动力高质量发展中的两大误区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21 09:37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 2000年中国乘用车销量约80万辆,自主品牌市场份额20%,排放标准为国一(比欧洲欧Ⅰ宽松)[2] - 2024年中国汽车销量达2760万辆,自主品牌占比65%,排放标准升级至国六(严于欧Ⅵ),油耗限值进入第四阶段[2] 自主品牌技术演进四阶段 - **第一阶段(2000-2004年)**:依赖外购发动机或引进二手生产线,仅能自主生产手动变速器[3] - **第二阶段**:以奇瑞为代表开启发动机和变速器正向研发[3] - **第三阶段(2010年前后)**:建立动力总成品牌(如ACTECO、BLUECORE),加速电气化驱动研发[3] - **第四阶段(2020年后)**:掌握混动架构核心技术,推出串并联插电混动等新能源车型,推动市场份额增长[3] 插电混动技术竞争力 - 自主品牌车型(如上汽、比亚迪、吉利)在加速性能和能耗表现优于外资竞品,价格与传统燃油车相近[4] -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及新技术首发地,企业数量多导致激烈竞争,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并优化成本[4][5] 行业竞争与"内卷"现象 - 竞争体现在续驶里程、发动机热效率、智能驾驶等领域,部分导致资源浪费[5] - 插电混动车型WLTC工况下,重量每增加100公斤油耗上升5%(传统燃油车为8%)[7] - 建议优化油箱体积(如50升减至25升可降重20公斤,能耗降低1%),平衡续驶里程与能效[8] 发动机热效率争议 - 自主品牌发动机热效率达国际领先水平,但插电混动系统能效受多重因素(电机效率、制动回收等)影响[9] - 第三方热效率认证被指脱离实际(未考虑排放、噪音等约束),可能误导研发方向[10][11] - 历史案例显示控制器参数设定可操纵热效率与排放(如大众柴油车排放造假事件)[11][12] 可持续发展建议 - 应聚焦整车系统能效优化,减少无价值内卷,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用户实际价值[13] - 认证机构需将发动机与控制器参数作为整体检测,确保结果符合法规和应用条件[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