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电混合动力汽车

搜索文档
插电混动汽车进化论:经济性带来持续繁荣,但终将因技术革命改变
五矿证券· 2025-07-21 16:1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看好 [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插混汽车市场因经济性迎来繁荣,增速连续3年多超纯电动汽车,但随着纯电补能效率提升,经济性成插混市场长期繁荣关键 [1][38] - 插混汽车分PHEV和EREV两类,传统车企优化PHEV产品,新势力采用EREV路线并与纯电技术融合共享 [1] - 结合产品技术趋势和消费者用车习惯,插混将持续具备经济性,预计2030年在中国汽车市场占近40%份额,海外市场中美国需求有限,欧洲前景较好 [2] - 长期来看,自动驾驶和V2G等技术革命将加强纯电车型经济性,推动其对插混和燃油车的替代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中国插混汽车市场繁荣背后:经济性是基础 - 插混汽车连续超3年增速超越纯电动汽车,2021年3月比亚迪秦Plus DM - i上市后,插混销售增速一直领先纯电动,销量提升因产品经济性提升 [14][17] - 主流混动技术通过串联工作模式解决通勤油耗问题,串联和串并混联汽车使用串联工作模式时有“两个解耦”,使发动机可工作在最佳经济性状态,国内主要插电混动车型几乎都支持串联工作模式 [26][28] - 纯电补能效率不断提升,插混市场长期繁荣需要经济性支撑,纯电动汽车单车带电量增长、快充网络建设和快充车型渗透,插混汽车相对纯电的经济性成其能否长期存在的基础 [30][38] 中国插混汽车产品和技术演化:PHEV和EREV两极分化 - 成本为王,传统车企PHEV产品方案向DM - i靠拢,传统车企依托技术积累打磨PHEV产品,随着产品迭代,主力车型混动架构向DM - i的P1 + P3双电机加单挡减速器方向靠拢,吉利、奇瑞等车企在主流和经济型车型上推出单挡减速器方案促进销量增长 [39][40] - 完美过渡,新势力从EREV入局混动,和纯电技术共享,EREV在通勤场景有需求和产品力,布置灵活、车内空间有优势,产品结构简单、研发成本低、开发周期短,预期EREV和纯电车型平台将深度融合共享 [45][47] - 两极分化,插混技术方案格局基本清晰,插混产品定位处于纯电和燃油车价差之间,PHEV和EREV在电池需求、产品定义和车型尺寸上有明显区分,EREV定位向带备用电源的纯电动汽车演化,PHEV定位向可充电的节能汽车演化 [48][56] 终局展望:繁荣仍将持续,但经济性基础终被技术变革颠覆 - 插电混动汽车典型方案的经济性测算,以PHEV典型的A级轿车应用和EREV典型的C级SUV应用为例,插混相对经济性关键在于用户选纯电车比插混多背负的电池能否被充分利用,测算显示插混对相当比例消费者具备经济性 [59][67] - 不同尺寸汽车分动力总成的份额预测,长期看燃油车将基本被替代,中期小尺寸汽车纯电动有成本优势,大尺寸汽车中北方传统豪华品牌燃油车有一定市场,预计2030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插电混动汽车市占率约39%,燃油车占比约14% [74] - 技术变革对插电混动未来需求的影响,电池技术变革、自动驾驶技术成熟和V2G反向充电技术应用可能改变插混和纯电的经济性平衡,充电网络建设对插混影响较小 [76][80] 全球插电混合动力汽车长期市场预测 - 欧洲车企预计将重启插电混动车型研发,欧洲市场最初插混汽车为应对排放法规,2015年大众柴油门丑闻后放弃深入研发,随着中国市场成功实践,欧洲车企开始重启研发,预计未来数年销量快速增长 [82][83] - 美国市场插电混动车型竞争力不及油电混动,美国插电混动产品定义受政策干扰,用车环境使插电混动充电优势被稀释,油电混动在成本和产业链成熟度上优势明显,插电混动车型未来发展前景有限 [87][89] - 2030年不同动力总成汽车全球市场预测,假设2030年前后新技术有突破进展,纯电动汽车将替代插电混动需求,预计2025 - 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20万辆增长至4165万辆,动力电池出货量从1097GWh提升至2590GWh [93]
警惕中国汽车动力高质量发展中的两大误区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21 09:37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 2000年中国乘用车销量约80万辆,自主品牌市场份额20%,排放标准为国一(比欧洲欧Ⅰ宽松)[2] - 2024年中国汽车销量达2760万辆,自主品牌占比65%,排放标准升级至国六(严于欧Ⅵ),油耗限值进入第四阶段[2] 自主品牌技术演进四阶段 - **第一阶段(2000-2004年)**:依赖外购发动机或引进二手生产线,仅能自主生产手动变速器[3] - **第二阶段**:以奇瑞为代表开启发动机和变速器正向研发[3] - **第三阶段(2010年前后)**:建立动力总成品牌(如ACTECO、BLUECORE),加速电气化驱动研发[3] - **第四阶段(2020年后)**:掌握混动架构核心技术,推出串并联插电混动等新能源车型,推动市场份额增长[3] 插电混动技术竞争力 - 自主品牌车型(如上汽、比亚迪、吉利)在加速性能和能耗表现优于外资竞品,价格与传统燃油车相近[4] -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及新技术首发地,企业数量多导致激烈竞争,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并优化成本[4][5] 行业竞争与"内卷"现象 - 竞争体现在续驶里程、发动机热效率、智能驾驶等领域,部分导致资源浪费[5] - 插电混动车型WLTC工况下,重量每增加100公斤油耗上升5%(传统燃油车为8%)[7] - 建议优化油箱体积(如50升减至25升可降重20公斤,能耗降低1%),平衡续驶里程与能效[8] 发动机热效率争议 - 自主品牌发动机热效率达国际领先水平,但插电混动系统能效受多重因素(电机效率、制动回收等)影响[9] - 第三方热效率认证被指脱离实际(未考虑排放、噪音等约束),可能误导研发方向[10][11] - 历史案例显示控制器参数设定可操纵热效率与排放(如大众柴油车排放造假事件)[11][12] 可持续发展建议 - 应聚焦整车系统能效优化,减少无价值内卷,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用户实际价值[13] - 认证机构需将发动机与控制器参数作为整体检测,确保结果符合法规和应用条件[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