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牌专业

搜索文档
高考志愿怎么选专业?去年高收入专业TOP10曝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4 23:39
高考志愿填报趋势 - 2025年本科绿牌专业均为工科专业,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机器人工程 [2][5] - 绿牌专业锚定国家战略急需领域,如芯片、碳中和、智能制造,政策扶持力度大且产业投资密集 [5][9] - 绿牌专业就业质量高,体现为高薪资(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平均月收入7282元)、强匹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70%毕业生进入电力行业)、高满意度 [5][6][7] 专业就业格局变化 - 能源动力类、电子信息类专业近年强势霸榜,形成"需求刚性高—供给稀缺性强—就业持续性长"正向循环 [6] - 计算机类专业(如信息安全、网络工程)近三年退出绿牌榜单,但信息安全专业仍以7599元月薪居薪资榜首 [12] - 绿牌专业毕业生规模较小(新能源科学与工程6000-7000人/年),供需匹配优势显著 [10][11] 高校专业设置调整 - 高校通过大类招生(如华东理工大学设4个工科试验班)降低专业选择难度,并允许跨大类转专业 [15] - 产教融合成为趋势,如北京物资学院成立期货学院和京东学院,西南民族大学与顺丰、华为共建产业学院 [16] - 教育部推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企业实践培养以提升就业能力 [15] 考生选择策略 - 建议选择设立约10年的次新专业(如机器人工程2016年设立),兼具培养方案稳定性与发展潜力 [9] - 需警惕名称相近专业的差异(如电气工程类3个细分专业),可参考大类招生政策辅助决策 [14][15] - 计算机类专业虽非绿牌但仍有薪资优势,需平衡短期就业与长期产业趋势 [12][13]
新工科专业崛起!高考报志愿应锚定大赛道、次新专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3 15:41
绿牌专业榜单 - 2025年本科绿牌专业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机器人工程,均为工科专业[1][3]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集成电路工程技术工作,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成为电厂操作人员,机器人工程专业毕业生则主要从事机器人工程技术工作[3]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近五年均上榜4次,机械电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信息工程均上榜3次,车辆工程为首次上榜[3] 就业质量表现 - 2024届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平均月收入7282元,位列本科高薪专业第2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平均月收入7018元,位列第10位[5] - 四川大学2024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超70%进入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近九成在国有企业就业[5] - 信息安全专业连续多年薪资排名第一,2024年平均薪资达7599元[10] 专业供需特征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全国毕业生规模仅6000-7000人,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7000-8000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不到10万人[9] - 复旦大学数据显示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未来5年需高层次人才近十万名,而国内年培养能力仅1-2万人[8] - 计算机类专业如信息安全、网络工程、软件工程近三年未进入绿牌榜单,反映产业更迭趋势[10] 专业设置背景 - 绿牌专业均面向国家战略急需领域,如芯片、碳中和、智能制造等政策重点扶持方向[3][8]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2012年首次出现在本科专业目录,机器人工程2020年才进入目录[8] - 华东理工大学实施工科试验班招生培养模式,设置智能与机器人等4个试验班和5个实验班[13] 产教融合趋势 - 北京物资学院成立期货学院和京东学院,构建产业-专业-职业三业融通培养模式[14] - 西南民族大学与顺丰、华为等共建低空经济、现代畜牧产业学院及华为ICT学院[14] - 教育部强调引导高校强化行业企业实践培养,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13]
2025年本科“绿牌专业”榜单出炉 ,高校密集放开转专业门槛
第一财经· 2025-06-11 17:35
2025年本科绿牌专业分析 - 2025年本科绿牌专业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机器人工程,均为工科专业 [1] - 绿牌专业评定标准基于就业落实率、薪资水平、就业满意度及国家战略需求,代表就业市场"绩优股" [1]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近五年4次上榜绿牌专业,机械电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信息工程3次上榜,车辆工程首次上榜 [2] - 能源动力类、电子信息类专业持续霸榜,展现强劲发展潜力 [2] 绿牌专业与国家战略关联 - 绿牌专业人才培养直接对接芯片、碳中和、智能制造等国家战略急需领域 [1]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属于传统行业升级方向,获得政策重点扶持 [1] - 相关领域科研经费和产业投资密集,推动专业就业前景提升 [1] 高校转专业政策趋势 - 兰州大学2025年起放宽转专业范围:一年级可全校转、二年级可跨相近学科转、三年级可院内转 [4] - 郑州大学实行"转出不限制、转入有考核"政策,提供至少6次转专业机会和18个志愿选择 [7] -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推行"零门槛"转专业政策,扩大学生选择自由度 [7] - 高校普遍取消对成绩绩点、平均分、外语四六级成绩的转专业限制(外国语学院除外)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