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可持续农业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中国马铃薯行业发展历程、市场政策汇总、产业链图谱、种植规模、供需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市场格局较为分散[图]
产业信息网· 2025-11-05 09:41
内容概要: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种植技术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马铃薯产量稳步增长,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马铃薯产量从2015年的1645.33万吨增至1788.3万吨,2024年我国马铃 薯产量约达1909万吨,占薯类总产量的62.4%%,与此同时,随着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升级和健康饮食理 念的普及,马铃薯作为高营养、低脂肪、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营养作物,其市场需求也不断增长,据统 计,2024年我国马铃薯消费量从2020年的1686.5万吨增至1743万吨。 上市企业:亚盛集团(600108)、农发种业(600313)、敦煌种业(600354)、北大荒(600598) 相关企业:雪川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凌志马铃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爱味客马铃薯加工 有限公司、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青岛金满地马铃薯有限公司、甘肃巨鹏清真食品股份有 限公司、陕西金中昌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海乐达食品有限公司、甘肃天润园食品有限责任公 司、甘肃薯香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疆桦城祥泰薯业有限公司、雪川六盘山食品(宁夏)有限公司、 云南云淀淀粉有限公司 关键词:马铃薯行业发展历程、马铃薯市场政策汇 ...
研判2025!中国海藻肥行业发展历程、产业链、产需量、市场规模、企业分析及未来趋势:绿色可持续农业助力,海藻肥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75.6亿元[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20 10:08
行业定义与产品概述 - 海藻肥是以海洋褐藻类为主要原料,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技术提取活性成分,并添加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加工而成的肥料 [3] - 核心成分包含海藻多糖、植物生长调节剂及矿物质,具有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逆性、改善土壤结构等功效 [3] - 按物态可分为液体或粉状,根据功能可分为广谱型、高氮型、高钾型、防冻型、抗病型、生长调节型以及中微量元素型等 [4]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长期过量使用化学肥料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缓冲性变差、保水保肥功能降低、酸碱不平衡等问题,为海藻肥等特肥创造了发展机遇 [1][8] - 海藻肥安全无毒、全面高效且环境友好,契合国家减肥增效的政策指引和绿色可持续农业的战略需求 [1][8] -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意识的提高,推动了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海藻肥作为纯天然肥料符合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 [14] 市场规模与供需情况 - 2024年中国海藻肥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75.6亿元,同比上涨14.9% [1][8] - 2024年中国海藻肥行业产量达到139万吨,同比上涨6.1% [7] - 2024年中国海藻肥行业需求量达到135万吨,同比上涨5.5% [7] 产业链与上游供给 - 产业链上游为海藻原料的获取与初级加工,主流原料为褐藻,因其富含褐藻酸、褐藻糖胶、甘露醇等活性成分 [6] - 2024年中国藻类产量达到307.4万吨,较2023年增加16.89万吨,山东、福建、辽宁三省贡献超60%的产量 [6] - 深水养殖技术普及使藻类单位面积产出提升8%-10%,为海藻肥行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 [6]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海藻肥生产企业达到300家以上,但受限于高技术实力和资金投入要求,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有自有原料和完整生产链条的企业仅有几十家 [9] - 青岛海大、青岛藻源、开门子、北京雷力、上海芳甸、海鲸灵等企业在品牌认知力和产品力方面得到较高市场认可 [9] - 青岛海大生物集团拥有年产10万吨的海藻肥生产线,产品技术水平和产销规模处于全球行业领先地位 [9] 行业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升级,未来将采用更先进的生物酶解、低温萃取等技术,提高海藻肥的利用率和效果 [11][12] - 产品向精细化与功能化发展,将开发出针对抗旱、抗盐碱、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果实品质等不同需求的专用海藻肥 [13] -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与拓展,在高端农产品市场的应用将扩大,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渗透率将提升,在生态修复、园艺等领域的应用也将不断拓展 [14]
田长制,把保护责任落到田埂上(编辑手记)
人民日报· 2025-07-18 06:02
夏粮产量 - 2025年全国夏粮产量达2994.8亿斤,总体保持稳定 [1] 耕地保护措施 - 全国29个省份已建立田长制,通过巡查APP实时监测耕地变化 [1] - 田长推动保护性耕作落地,发展智慧农业,探索巡田"三看"法等系统性治理手段 [1][2] - 田长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耕地保护责任网,稳固耕地红线并促进村庄转型 [1] 农业转型与耕地利用 - 田长注重科技与制度融合,帮助农民采用新技术挖掘耕地潜力,从被动保护转向高效利用 [2] - 推动农业从传统耕作向绿色可持续转型,提升村庄宜居宜业水平 [2] - 需创新保护机制并培养本地田管员,以应对耕地保护压力并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