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长制

搜索文档
临沂沂南:矿坑变公园,生态修复绘出83万亩良田新画卷
齐鲁晚报· 2025-07-30 12:24
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 沂南县通过系统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将废弃石英砂岩矿改造为"水晶主题公园",并实现光伏板梯田布局 [1] - 2023年沂南县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258个"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 [1] - 截至2024年6月,全县累计盘活低效用地3000余亩,新增产值60亿元 [2] 土地盘活与产业升级 - 铜井镇将394亩工矿废弃地改造为宠物食品产业园,亩均税收由零提升到15万元,带动就业1000余人 [2] - 沂南县对"五未"土地实行"一地一策"销号管理,政府收储后统一配套,企业可拎包入驻 [2] - 超越(山东)生活用品有限公司通过提高厂房容积率至2.54,实现产能增长50%,能耗下降18% [4] 亩产效益评价机制 - 2023年沂南县推行"亩产效益评价"机制,亩均税收低于3万元的企业列入"出清清单",连续两年不达标收回土地 [4] - 2024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同比提升30.6%,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和高端项目落地 [4] - 新增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率达100%,实现"拿地即开工" [4] 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 - 孙祖镇西高庄村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新建石坎地堰1500亩,将"三跑田"改造为稳产高产口粮田 [5] - 全县83.5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纳入三级"田长制",通过"空天地"监测网加强监管 [5] - 2022年以来通过增减挂钩和耕地占补平衡新增耕地近7000亩 [5] 文旅融合与集体经济 - 香山村石英矿坑改造为"水晶主题公园",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村集体增收120万元 [5] - 沂南县通过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全国县域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沂蒙样板" [5]
田长治 产业兴
人民日报· 2025-07-18 06:02
浙江桐乡东安村田长制实践 - 通过"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新增78亩良田,形成超1500亩优质耕地,预计多收9万斤稻谷 [8] - 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田长制,创新设立"耕地保护积分超市"激励村民参与 [8][9] - 采用"耕地视联智保"系统,实现铁塔摄像头+卫星遥感+无人机三位一体监管 [9][10] - 集体经济收入从2019年263万元增长至900多万元 [10] 吉林梨树黑土地保护措施 - 建立县、乡、村三级田长制体系,配备356名田长和1028名网格工作人员 [11] - 新建清淤"四沟四渠"1.7万公里,2022-2023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亿斤以上 [12] - 推广"梨树模式"保护性耕作330万亩,节约化肥0.6万吨 [13] - 建成粪肥堆沤点1255个,实现粪肥还田104万立方米 [13] 湖南长沙莲花镇高标准农田建设 - 累计恢复耕地3400余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万余亩 [15] - 清淤疏浚40多公里河道,贯通三大水库水系,改善灌溉面积2.8万亩 [15] - 双季稻亩产达1100公斤,早稻新品种单季亩产最高1200斤 [15][16] - 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配备农业气象站、虫情灯和4.7万平方米育秧大棚 [16] 宁夏贺兰习岗镇耕地监管体系 - 建立镇、村、组三级田长76人,违法图斑从520宗降至29宗 [20] - 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布局,年粮食产量0.7万吨,瓜果蔬菜产量6.3万吨 [20] - 采用"宁夏耕地保护监管平台"APP实现数字化管理 [18] - 重点监管城乡接合部等区域,形成源头管控机制 [20]
田长制,把保护责任落到田埂上(编辑手记)
人民日报· 2025-07-18 06:02
夏粮产量 - 2025年全国夏粮产量达2994.8亿斤,总体保持稳定 [1] 耕地保护措施 - 全国29个省份已建立田长制,通过巡查APP实时监测耕地变化 [1] - 田长推动保护性耕作落地,发展智慧农业,探索巡田"三看"法等系统性治理手段 [1][2] - 田长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耕地保护责任网,稳固耕地红线并促进村庄转型 [1] 农业转型与耕地利用 - 田长注重科技与制度融合,帮助农民采用新技术挖掘耕地潜力,从被动保护转向高效利用 [2] - 推动农业从传统耕作向绿色可持续转型,提升村庄宜居宜业水平 [2] - 需创新保护机制并培养本地田管员,以应对耕地保护压力并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2]
我们为什么对土地粤爱粤深沉?|全国土地日·观察
南方农村报· 2025-06-25 09:00
广东省耕地保护与土地整治 - 珠海市金湾区通过耕地连片恢复和盐碱地改良,打造了粤港澳大湾区少有的"万亩方"耕地集聚区,实现"小田"变"大田",并逐步转向农文旅结合的发展模式 [4][5][6][7] - 广东省以全国1.9%的土地面积承载全国8.9%人口和10.9%经济总量,创新通过"田长制"、"小田变大田"、"林耕置换"等方式向存量要增量,向增量要质量 [10][11][12] - 茂名高州镇江镇流转土地收入超过370万元,东莞洪梅镇金色水乡稻田公园成为亲子游热门目的地,中山市南朗街道的千亩富硒稻谷示范基地年接待游客超600万 [17][18] 田长制实施成效 - 广东省全面推行田长制,划定耕地网格76753个,覆盖全省耕地,平均每个网格约374亩,各级田长12.01万名,已累计巡田约417万公里 [47][48] - 茂名高州市设立田长3000多名,对全市58.13万亩耕地划定成2602个网格,实现所有耕地"人田对应",村级田长每月需对责任田"巡一遍" [29][30][31] - 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桂元村村级田长郑松滔累计巡田95公里,实现近3年全村违法占用耕地"零发生",利用巡田系统实现对全村耕地的动态监管 [43][44][45] 土地整治创新模式 - 韶关南雄市以"多田套合"为主线,统筹补充耕地约53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约14.0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内已建高标准农田套合率从73.97%提升至81.7% [70][71][72] - 梅州蕉岭县开展"小田并大田"行动,成功实现100亩以上连片流转面积超过2万亩,明确新增耕地面积不低于整治区域20%的硬性指标 [88][90][91] - 全省有序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用地整理,动工实施31个耕地集中整治区,整治面积1.3万亩,为补充耕地提前谋划空间 [93][94] 耕地占补平衡成果 - 广东省顺利完成45万亩的垦造水田任务,连续25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连续四年实现耕地净流入,剩余补充耕地指标38.92万亩,水田指标10.91万亩 [104][116] - 湛江雷州市林西村将甘蔗地改为水稻田,通过稻菜轮作将种植收益从每亩不足1000元提高到近4000元,土地租金收益从600元左右提高到1200元左右 [106][107][109] - 广州全市实施建设16个垦造水田项目,计划新增水田5000多亩,累计购买耕地指标40多万亩、水田指标1万多亩,连续2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99][100][101]
一块土地“三本账”
人民日报· 2025-06-25 06:01
耕地保护与田长制 - 全国土地日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强调18亿亩耕地红线是粮食安全基础 [1] - "田长制"在全国29个省份推广,建立四级责任网,实现耕地保护数字化管理 [2][3] - 河南郸城县通过田长制实现撂荒地清零,2300亩责任田纳入APP监控系统 [2] - 自然资源部构建耕地"一张图"管理体系,完成83个黑土地县调查并首次划定量化边界 [3] - 盐碱地改良成效显著,部分区域粮食亩产突破千斤 [3] 工业用地集约化 - 广东顺德推行"工业上楼"模式,将100亩产能压缩至25亩建筑空间,容积率从1.0提升至4.0 [4][5] - 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等项目实现产业链垂直集聚,土地成本降低而协作效率提升 [5] - 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十年下降45%,15省市43个城市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56.38万亩 [5][6] - 顺德通过提高容积率政策支持工业上楼,建立"亩均论英雄"考核机制 [5]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 浙江桐乡濮院镇实施系统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119.7公顷,垦造耕地8公顷,恢复耕地功能207.1公顷 [7][8] - 整治后水稻亩产达1730斤,亩均效益近1万元,建设用地集约度提升37.4% [7][8] - 生态修复工程实现面源污染拦截35%,节水灌溉节能20%,营造水系生态景观 [8] - 全国累计投入6700亿元开展整治,新增耕地4.4万公顷,减少建设用地1.07万公顷 [9] - "十四五"期间完成生态修复超500万公顷,形成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优质资产"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