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保护

搜索文档
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核心区一批重点文物向社会开放
新京报· 2025-07-16 23:28
城市规划与老城保护 -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实施两轮行动计划顺利推进,推动老城整体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包括太庙等重点文物腾退和修缮[1] - 北京首个装配式危旧楼改造项目桦皮厂胡同8号楼采用"原拆原建"方式,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改善居民环境[3] - 皇史宬南北院通过央地协同实现文物资源整合开放,展现明代皇家档案库建筑群风貌[4] - 北京以中轴线申遗为抓手腾退太庙、社稷坛等文物,修缮景山万春亭等建筑并开放皇史宬等场所[5] 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 - 核心区控规实施五年来推动建筑规模减量,完成第一阶段目标,疏解天坛医院等9家市属医院[7] - 金融街吸引北京证券交易所落户,打造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地标[9] - 盘活老旧楼宇建成中关村雍和航星科技园等项目,形成2个万亿级、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9][11] 民生改善与公共服务 - 完成200余台既有住宅电梯加装,实施光明楼17号楼等危旧建筑改建并实现居民回迁[10] - 新建普惠托位数2000余个,建成安定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20余个急救工作站[10] - 新增近9000张家庭养老床位,建成15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覆盖44.3万老年人[10] 生态建设与空间优化 - 北京成为"千园之城",全市各类公园达1100个,创建首个全域国家森林城市[12][13] - 城市轨道里程从2015年631公里增长至2024年1244公里,优化住房供给结构[13] - 城市副中心承载力增强,平原多点地区推动高精尖产业落地实施[13]
守护老县城 赋能新生活(博古知今)
人民日报· 2025-06-28 06:12
老城保护的重要性 - 我国拥有2000多个老县城和数百个古代府城、州城,这些老城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历史发展过程和地域文化多样性 [1] - 老城与中国悠久历史有重要关联,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斗的光辉历程 [1] - 老城保护需要开展专项调查,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点区域 [1] 老城的历史分期与特点 - 1911年前建成的老城包含老城墙、护城河围合的城区、卫所、驿城等历史遗存 [2] - 1911-1949年老城体现近代发展历程,包括老街巷、老广场、老厂区等 [2] - 1949-1978年老城展示新中国建设成就,重点包括老工业区、单位大院等 [2] - 1978-2000年建成的城市体现改革开放成就,有标志性建筑区、商业区等 [2] 老城保护的理念与方法 - 老城选址建设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包括和谐观、发展观等精神价值 [3] - 保护需要整体性视角,涵盖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 [3] - 应保护与老城建设相关的山水形胜,这是古人营建城市的重要智慧 [3] - 传统格局包括街巷、建筑物与自然环境构成的整体布局形态 [3] 老城保护实践案例 - 江西永新县在老城保护中注重挖掘历史文脉,修复"山—水—城"的历史景观 [4] - 通过修缮文物古迹、疏浚水系、再现历史景观等方式保护老城 [4] - 整合非遗文化打造"文化新客厅",为老城增添人气 [4] 老城保护的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将老城保护视为经济发展的包袱 [4] - 第二阶段:将老城保护视为责任 [4] - 第三阶段:将老城保护作为动力,发掘其赋能新经济的价值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