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照护危机
搜索文档
“全职儿女”:是孝道,还是新型啃老?
虎嗅APP· 2025-10-12 21:20
文章核心观点 - “全职儿女”是一种与长辈共同生活、提供家务、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服务,并从中获得经济报偿的子代职业形态,需与“啃老族”等消极概念区分[7][9] - 该群体可分为短期过渡型(以年轻人为主,暂居家中备考或求职)和相对稳定型(以中青年人为主,长期承担家庭照护责任)两种类型[10] - 现象成因包括经济下行导致青年就业困难、职场竞争引发个体心态变化、老龄化社会催生家庭照护需求等多重社会结构性因素[26][27][32] 职业选择与类型分化 - “全职儿女”概念源于国外“尼特族”(NEET),但强调以劳动换取家庭支持,与被动依赖的“啃老族”存在本质区别[6][7] - 短期过渡型群体特征:83.6%为女性,八成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以备考或求职为过渡目标,承受较大心理压力[15][18] - 相对稳定型群体特征:多因健康问题或家庭照护需求离职,社会交往收缩,对角色存在矛盾心态但更易获得价值感[19][23] 群体画像与形成条件 - 实现“全职儿女”需满足三大条件:亲代有稳定经济支撑、两代人对角色认知一致、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包容[21][22] - 城市中产家庭更易成为该群体的孵化土壤,因物质条件较好、父母教育程度高且观念开放[22] - 全球青年失业率达14.1%(2023年),中国16~24岁青年失业率持续上行,就业岗位缩减与教育失配问题加剧群体规模扩大[27][29] 社会成因与结构性困境 - 经济增速放缓导致青年就业困难,国际劳工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20%青年成为“尼特族”,日本经济低迷阶段类似现象激增[27][28] - 职场“996”文化与高生活成本引发青年心态变化,“丧文化”流行反映部分群体对传统成功学的疏离[30][31] -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21.1%(2023年),约4000万失能老人照护需求激增,家庭内部人力协调压力推动中青年担任“全职儿女”[32][34]
“全职儿女”:是孝道,还是新型啃老?
虎嗅· 2025-10-10 10:31
全职儿女现象概述 - 在社会竞争加剧和就业压力下,部分青年选择成为“全职儿女”,这一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1] - 2022年12月豆瓣成立“全职儿女工作交流中心”小组,半年内就有4600多人加入,小红书上相关笔记数以万计[1] - 该群体被认为是部分年轻人在时代大潮裹挟下的职业选择,经网络传播后迅速成为社会热点[2] 概念界定与类型分化 - “全职儿女”被定义为:与长辈共同生活,向其提供家务处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并从长辈处获得经济报偿的子代[6] - 与“啃老族”等群体不同,“全职儿女”强调以付出换取支持,注重子代对家庭的责任[4] - 可分为两种类型:短期过渡型主要是未就业或短暂就业的年轻人,暂时栖居家中备考或找工作[7];相对稳定型主要是辞职或失业的中青年人,因父母需要照料而返回家庭[7] 群体特征分析 - 在55名样本中,女性占比83.6%(46人),男性占比16.4%(9人),“全职女儿”是主体[10] - 短期过渡型以刚毕业大学生为主,约八成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就业潜力大[12] - 相对稳定型年龄跨度较大,通常有职场经历,离职原因主要是健康状况不佳或家人需要照顾[13] - 城市中产家庭更可能成为“全职儿女”的实现之所,这类家庭物质条件较好,观念较为开明[17] 社会经济成因 - 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2023年全球青年失业率达14.1%,高于全球平均失业率5.8%[22] - 我国16~24岁青年失业率震荡上行,就业岗位缩减导致短期过渡型“全职儿女”增多[22] -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问题突出,存在过度教育问题,职位学历门槛进一步提高[24] - 我国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21.1%[28] - 目前我国约有4000万失能老人,老年照护需求快速增长[29] 现象影响与未来展望 - “全职儿女”试图构建积极正面的自我形象,将“儿女”与“职业”关联,既有戏谑自嘲,又有挣扎不甘[18] - 短期过渡型普遍存在焦虑、迷茫心态,承受较大心理压力,甚至引发亲子冲突[12] - 相对稳定型更能体会付出家庭劳动带来的价值感与成就感,角色自洽度更高[18] - 该现象既是个体及家庭的被动调适,也是特定群体对发展困境的趋避突围,更是社会系统摩擦的结构性后果[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