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接口

搜索文档
脑机接口技术进入“元年”,投资人直呼“估值太高”
第一财经· 2025-06-25 16:17
行业动态 - 2025年被视为国内脑机接口行业的"元年",多个科研团队宣布进入或即将进入临床阶段,并宣称完成"全球首例"临床治疗 [1] - 脑机接口成为全球投资人追捧的项目,Neuralink再融资6.5亿美元,估值达90亿美元,国内阶梯医疗完成3.5亿元人民币融资 [1] - 南开大学团队完成全球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辅助人体患肢运动功能修复试验,成功帮助偏瘫患者实现功能修复 [3] - 中国科学院等机构成功开展中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前瞻性临床试验,受试者2-3周训练后实现下象棋、玩游戏等功能 [4] - "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完成国际首批柔性高通量半侵入式无线全植入脑机系统的人体植入,即将进入临床验证阶段 [4] 技术进展 - 介入式脑机接口通过血管介入安放电极避免开颅手术,具有创伤小、信号采集精度高、恢复期短等优点 [3] - 侵入式脑机接口在临床方面迈出关键一步,受试者达到与普通人控制电脑触摸板相近的水平 [4] - 半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即将迈入临床阶段,已完成5例患者植入,为脊髓损伤、脑卒中、渐冻症患者实现功能替代和康复 [4] 资本市场 - 脑机接口头部公司估值过高,第一梯队企业估值普遍在20亿元人民币上下,部分达十几亿美元 [6] - 投资人认为10亿元人民币以内是"比较舒服的区间",1亿美元以上基本不考虑 [6] - 脑机接口技术商业化前景未明朗,退出估计还需要很久 [6] - 神经刺激系统技术在帕金森、癫痫等疾病治疗方面展示出明确应用前景,被认为是最有希望走通商业化的方向 [6] 发展阶段 - 脑机接口技术仍处于非常早期阶段,医疗应用获批预计还需等待3到5年,消费级植入设备需要等待至少15至20年 [8] - 临床花费取决于手术复杂程度、产品成本和样本量大小,已公布临床研究的样本量在数十人规模 [8] - "脑脊接口"技术被认为比全新脑机接口技术路线更容易实现和商业化 [9]
脑机接口技术进入“元年”,投资人直呼“估值太高”
第一财经· 2025-06-25 14:45
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现状 - 目前技术主要集中于临床问题解决,消费级应用短期内难有重大突破[1][6] - 2025年被视作国内行业"元年",多个团队宣布进入或即将进入临床阶段[1] - 国内已出现全球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辅助患肢运动功能修复案例(南开大学团队完成)[3] - 侵入式技术取得关键进展:中科院团队试验中患者植入后2-3周实现下象棋、游戏操作等功能[3] - 半侵入式技术即将临床:"北脑一号"完成5例患者植入,针对脊髓损伤等疾病[4] 资本市场动态 - Neuralink本月完成6.5亿美元融资,估值达90亿美元[1] - 国内阶梯医疗完成介入式脑机接口最大规模单轮融资(3.5亿元人民币)[1] - 头部企业估值普遍达20亿元人民币,最高超十亿美元[5][6] - 投资人认为10亿元人民币以内为舒适估值区间,超1亿美元项目吸引力下降[5] - 临床需求推动融资需求激增,样本量规模约数十人/项目(如清华团队计划入组30-50人)[7] 商业化前景与挑战 - 帕金森、癫痫等疾病治疗被视作最可能实现商业化的领域[6] - 医疗应用注册证成为投资争夺焦点,预计获批需3-5年[6] - 消费级植入设备商业化预计需15-20年[6] - 部分投资人转向"脑脊接口"等基于临床循证的技术路线[7] - 行业仍处早期阶段,通用技术爆发点尚未到来[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