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我
icon
搜索文档
已婚单身、前任炮友、人均2.16个暧昧对象……那些「邪修」恋爱的年轻人|国庆特别策划⑤
36氪· 2025-10-06 12:09
36氪国庆特别策划, 文末有抽奖! 策划 | 挖菜 封面来源 | 《我们不能是朋友》剧照 这届年轻人的婚恋观,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改变。 当传统关于爱情的脚本开始失灵 , 一系列「邪修」式的恋爱实践开始浮出水面—— 已婚却单身、前任当炮友、人均拥有2.16个暧昧对象…… 如今年轻人们这些「离经叛道」的行为背后,是个体在时代压力下, 开 始尝试选择灵活、低风险情感模式的温柔反抗。 就像这两年被追捧的situation ship(情景下的特定关系),其模糊性,恰好契合了现有婚恋观念的变化,在对风险的正确评估和 对确定感的放弃后,枷锁被彻底打破了。 于是我们还能看到,恋爱与婚姻的边界也在进一步被拓宽。 从恋爱前,先交换体检报告的谨慎开场;到为应付催婚压力,寻找「结婚搭子」的功能性同盟;甚至还探索出了「只结婚,不领 证」的新兴婚姻形式。 既满足情感需求,又避免被刻板的关系标签束缚,他们 的充满了无限可能。 这些看似出格的操作,并非是对爱情本质的背离,而是一场关于自我、自由、亲密关系的重新定义与勇敢尝试。 年轻人在谈怎样的恋爱?如今的亲密关系中又有哪些新趋势、新洞察? 我们整理了过往36氪推送过的文章,试图为你呈现:在看 ...
社交中的“快消主义”,让人很难重建亲密关系
虎嗅· 2025-05-14 07:44
社会关系危机 - 现代人普遍陷入孤独和碎片化状态 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建立深度联系 社会普遍缺乏对他人的凝视和关注 [1] - 市场化推动个人主义极端化 传统关系模式(宗教/血缘/兴趣)瓦解 新社交关系无法替代 导致乡村空心化/家庭观念崩溃/社交碎片化 [5] - 信息技术发展使虚拟交流取代身体互动 年轻人通过手机建立脆弱/表层/漂浮的关系 无法从现实找到社交载体 [9][10][11] 代际差异与科技影响 - 70年代生人通过老乡会建立联系 现代年轻人依赖虚拟社交 AI发展可能加剧孤独感 [9][12] - 娱乐和工作高度意识化 信息过载导致"关系体力"和"文化体力"丧失 身体使用减少引发身心消耗 [14][15] - 碎片化时间被学习填满 信息匮乏焦虑症盛行 过度使用脑力导致心力衰弱和抑郁倾向 [15] 关系价值与工具化倾向 - 社交被异化为"拼多多式快消主义" 他人被工具化 情绪价值输送不可持续 [19][20] - 约会软件加剧人际工具化 缺乏反思将阻碍亲密关系重建 佛教"一期一会"理念提供替代视角 [21] - 情绪价值需求上升反映普遍安全感缺失 学生/子女/夫妻均存在"被看到"的诉求 [22] 意义危机与解决方案 - 年轻人失去传统意义锚点(成家立业) 佛教认为生命存在本身即意义 需重建与世界的深度联系 [24][26] - 健康集体生活和和谐亲密关系可缓解意义恐慌 但最终需认知改变 [26] - 电影《完美的日子》展示非主流价值观 生命意义可源于日常感知 [25] 自我认知与社会重构 - 过度强调自我导致控制幻觉 佛教"去除我执"可避免被ego反噬 [28] - "爱自己"口号空洞化 个体无法脱离关系网络存在 [31][32] - 关系建构需社会协同 包括公共讨论/共识达成/教育机构参与 个体可从日常互动积累充实感 [33][34][35] 青年困惑与行动建议 - 年轻人普遍缺乏热情 需平衡利己与利他视角 关注人类命运可激发个体能量 [36][37] - 社会需认知结构改变 认同关系价值 各行业应在能力范围内改善年轻人处境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