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语言

搜索文档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利器:DigitLangPro 语言处理平台
江南时报· 2025-07-08 22:12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中,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与机遇。如何精准把握员工需求、优化管理策略 并提升整体运营效率,成为企业成功转型的关键。近期,一款名为DigitLangPro-企业数字化转型语言处 理平台的创新工具,凭借其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企业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商业效能革新:DigitLangPro提升经济效能 在华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实际应用中,DigitLangPro展现出了显著的经济应用价值。这个平台利用自然语 言处理技术,将员工反馈转化为量化数据,为管理层提供直观的决策依据,显著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和 准确性,同时减少了主观判断带来的风险。华机在引入DigitLangPro后,成功将项目实施周期缩短了 23%,直接节省了 14%的运营成本。综合转型指数的生成,为企业提供了一个量化的转型评估指标,管 理层可以根据这一指标实时监控转型进度,及时调整策略,加速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华机在应用 DigitLangPro后,其综合转型指数从64提升至81,表明其数字化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 行业变革:DigitLangPro的深远影响 DigitLangPro的推出不仅为企业提供了高效的数字化转型工具,还在行 ...
提效10倍,AI颠覆软件开发,这五条经验是关键分水岭
36氪· 2025-07-04 10:15
AI改变软件开发范式 - AI工具加速开发流程但团队间产出差异可达十倍甚至百倍[1] - AI原生开发需重构整个研发体系 包括原型、协作到部署各环节[1] - Perceptron AI将生成式模型融入工具链 打造自动优化与自我学习的开发平台[1] 设计思维与产品直觉成为新壁垒 - 技术本身不再构成护城河 竞争力转向设计思维和产品直觉[3] - 精准问题定义、优雅解决路径和用户体验成为AI时代新优势[3] - 生成算法让设计师能快速探索大量设计概念 迭代更符合人性的解决方案[3] 自然语言成为新设计界面 - 设计师核心能力从"画图"转向"用语言驱动产品结构"[4] - 新兴关键技能是"设计词汇" 如用"4像素圆角"等术语快速生成原型[5] - 提示能力需具备明晰、一致和共享语言特征[6] 设计工程师崛起 - 设计与工程传统分界线消解 设计师可直接贡献代码并提交PR[7][8] - 设计交付从静态图片变为高保真原型或可集成代码框架[9] - 设计迭代速度从天缩短为小时 推动产品快速上线[10] AI原生设计原则 - 减少认知负荷 让AI主动理解用户意图[11] - 接受非确定性 提供"监督轨道"处理AI输出偏离[12] - 交互逻辑透明化 提升用户信任与可控性[13] - 设计围绕协调多个智能体展开 用户从执行者转为指挥者[14] 速度成为AI时代核心竞争力 - 快速变动的生态要求企业构建快速学习型组织[15] - 模块化、API驱动架构使系统具备快速整合能力[15] - 设计成为推动组织变革的试验田 加速产品开发周期[16] AI设计工具生态 - Figma处理视觉设计 v0/Lovable支持自然语言定义动态行为[17] - Cursor/Windsurf在代码层精调样式并生成PR[17] - Shadcn/Tailwind等组件库为AI提供标准组件语义[17]
中美AI差距有多大,AI竞争焦点在哪?《全球人工智能科研态势报告》全球首发
钛媒体APP· 2025-07-03 18:36
全球AI科研态势 - 报告基于2015-2024年96961篇AI领域文献分析,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与东壁科技数据联合发布,采用东壁指数评价体系 [2] - 全球AI科研演进分为四个阶段:初始起步期(2015-2016年论文量4421→3628篇)、快速发展期(2017-2019年突破万篇)、成熟高峰期(2020-2023年达17074篇)、波动调整期(2024年回落至14786篇) [5][6] - 技术路径从传统机器学习(2015-2017)→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2018-2020)→大语言模型/生成式AI(2021-2023)→可解释性AI/多智能体系统(2024-) [6] 中美AI人才对比 - 全球AI人才57.7%集中在中美两国,美国6.3万人领先,中国5.2万人以28.7%年复合增速追赶 [7][8] - 美国形成"人才旋转门"机制(高校企业流动率37%),中国互通率不足15% [10] - 华人学者在美表现突出:全球百人榜中20位在美学者里华人占10位,女性榜11位在美学者含3位华人女性 [3] 机构与企业表现 - 顶尖机构榜:中国占38席(中科院2386人才/4639篇论文),美国35席(总论文35117篇/被引228万次) [7] - 美国企业学术产出优势显著:谷歌(2895篇)+微软(1582篇)+Meta(1419篇)总量是中国TOP3企业(腾讯1354+阿里1034+华为885)的1.8倍 [9][10] - 中国企业应用导向突出:计算机视觉论文比美国高40.8%,知识图谱高50.1%,在自动驾驶/移动支付等场景落地强劲 [11] 技术发展趋势 - 深度学习关键词频率十年增长84倍,2018-2023年均增速217%,2024年进入平台期(增速30%) [14] - 计算机视觉形成"目标检测(78%热词)-语义分割-视觉应用"闭环,语义理解类关键词2022年后年均增45% [14] - Transformers技术2022年后崛起,工程化关键词如特征提取/优化持续升温 [15] 区域与性别特征 - 亚太创新中心崛起:北京/上海/深圳/新加坡/首尔进入全球20大人才聚集区,微软在华部署714人占其全球AI人才29% [13] - 中国AI女性人才占比仅9.3%(美国20.1%),头部企业女性占比6.1%远低于谷歌/微软的18.7% [12][13]
企业AI聊天机器人:2025年值得关注的趋势
36氪· 2025-06-30 07:49
企业级AI聊天机器人发展现状 - 企业级AI聊天机器人已从简单客户服务工具发展为智能、可扩展、集成化的系统,能彻底改变客户互动和运营方式[1] - Gartner预测到2025年底超过80%的客户互动将涉及聊天机器人,反映客户期望的根本转变[1] - 市场从Drift、Intercom等基础平台发展为数十种先进解决方案,核心挑战转为如何选择合适方案[1] 技术演进与核心功能 - 现代AI聊天机器人具备自然语言理解(NLU)能力,能识别意图而非字面意思,处理拼写错误/俚语/复杂句子[3][4][9] - 关键功能包括:多渠道支持(网站/WhatsApp等12平台)、CRM集成(Salesforce/Shopify)、用户情境记忆、分析跟踪、人工客服无缝切换[12] - 与GPT-4等生成式AI集成使其能处理复杂查询,保持多主题连贯对话[24] 商业价值与应用案例 - 核心优势:24/7支持(降低人工成本40%)、缩短响应时间、可扩展性(旺季咨询量激增)、数据收集(跟踪购买模式)[5][6][10] - 典型案例: - 达美乐披萨:在线订单增30%,电话量大幅减少[11] - 美国银行Erica:年处理超10亿次互动,减少线下网点访问[11] - 荷兰航空:周处理1.5万次对话,客户满意度提升25%[11] 实施挑战与解决方案 - 主要挑战:初始训练数据需求大、遗留系统集成兼容性问题(需定制API)、客户对机械回复的抵触[13][14] - 解决方案:分阶段试点部署、持续优化算法(根据70%常见问题优化)、保留人工客服处理复杂场景[14][21] 市场趋势与选择策略 - 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达270亿美元,语音技术(移动场景)、超个性化(基于购买历史)成为关键趋势[22][23][25][26] - 选择策略:明确目标(支持/销售)、评估现成方案(Tidio)vs定制开发、测试关键功能(分析仪表盘/安全控制)[16][17][18][20] 行业影响 - 跨行业应用:电商(H&M销售增)、金融(美国银行)、航空(荷兰航空)、美容(丝芙兰参与度提升40%)[11] - 中小企业可节省40小时/周客服时间,实现与巨头的服务竞争[11][6]
突破通用领域推理的瓶颈!清华NLP实验室强化学习新研究RLPR
机器之心· 2025-06-27 08:49
余天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一年级博士生,导师为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刘知远副教授。研究兴 趣主要包括高效多模态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对齐和强化学习,在 CVPR、AAAI等人工智能领域的著 名国际会议和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谷歌学术引用1000余次。 Deepseek 的 R1、OpenAI 的 o1/o3 等推理模型的出色表现充分展现了 RLVR(Reinforcement Learning with Verifiable Reward,基于可验证奖励的强化学习)的巨大潜力。 然而,现有方法的应用范围局限于数学和代码等少数领域。面对自然语言固有的丰富多样性,依赖规则 验证器的方法难以拓展到通用领域上。 针对这一关键挑战,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提出了一项关键性技术 —— 基于参考概率奖励的强 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with Reference Probability Reward, RLPR )。 这项技术通过 Prob-to-Reward 方法显著提高了概率奖励(Probability-based Reward, PR)的质 量,相比基于似然度的基线方法取得了明显更佳的性 ...
通往 AGI 之路的苦涩教训
AI科技大本营· 2025-06-26 19:10
核心观点 - Google DeepMind CEO Demis Hassabis预测未来5到10年内有50%概率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1] - AI发展历程中最大的教训是过度依赖人类经验而非算力与数据规模[2][3] - 当前AGI探索面临技术路径的隐忧,包括强化学习的局限性、脑模拟的算力瓶颈以及NLP的认知边界问题[9][14] 技术路径分析 - **强化学习**:虽为早期突破性技术,但存在"短视"缺陷,需结合更宏观的智能框架[14] - **脑模拟**:受限于算力瓶颈与理论盲区,难以完全复现人类认知机制[14] - **自然语言处理(NLP)**:虽进展迅速,但语言能力不等同于认知能力,模型输出与真实思想存在本质差异[9][15] 行业趋势与反思 - **算力驱动**:历史表明AI突破的核心引擎是计算规模而非人类直觉[2][3] - **大模型争议**:Scaling Law下参数膨胀可能掩盖智能本质,引发"进化还是幻觉"的质疑[15] - **跨学科融合**:脑科学与AI交叉研究成为新方向,强调对世界理解与知识迁移的能力[7][13] 关键人物与事件 - **刘嘉教授**:从AI转向脑科学再回归,提出AGI需融合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7][13] - **AlphaGo事件**:标志性技术转折点,推动研究者重新审视智能的本质与构建路径[7] - **《苦涩的教训》**:Richard Sutton指出AI发展应放弃人类经验依赖,专注算力与数据扩展[2][3] 未来探讨方向 - AGI构建是否需突破语言模型的表层能力,实现真正的认知理解[9][15] - 技术路线选择如何平衡短期效果(如NLP)与长期智能本质(如脑模拟)[14] - 跨学科研究(脑科学+AI)对突破现有范式局限的潜在价值[7][13]
股吧散户评论是股市的晴雨表吗?
东北证券· 2025-06-25 15:12
报告核心观点 - 基于东方财富网上证指数吧散户评论构建的指标与上证指数有同步走势关系,但不同年份关联不稳定 [2][116] - 散户情绪易被短期价格波动影响,情绪指标是价格波动结果,看多或看空观点是对当前价格反应 [3][116] - 以技术分析思路观察情绪指标,其突破阈值时市场走势会相应转变,可辅助判断市场后续走势 [3][111][117] 前言 - 互联网普及使投资者在评论区发表观点,可能影响交易决策,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分析评论信息 [10] - 采用 BERT 模型和情感词典方法识别评论情感,分析散户评论行为及价值 [11] 自然语言处理方法之 BERT 模型介绍 - 自然语言处理融合多学科,含理解和生成两方面,旨在实现人机有效沟通 [12] - 2018 年 BERT 模型问世改写局面,其是基于 Transformer 的双向预训练语言模型,表征基于所有层左右语境 [13][15] - BERT 技术原理是“双向预训练 + 任务特定微调”,预训练基于掩码语言模型与下一句预测任务 [18] - BERT 核心优势是通用性,学习到的语言表征可迁移到几乎所有 NLP 任务 [32] 基于投资者评论文本的情感分析 投资者文本数据的获取和预处理 - 东方财富网上证指数吧评论可刻画投资者情绪,对市场舆情判断有参考意义 [34] - 对评论进行筛选,保留近 500 万条评论文本数据,其长度、月度发帖等分布与散户评论行为认知一致 [37] 基于 BERT 模型的评论文本分析 - 用 BERT 模型对评论进行情感标注,分为看多、看空和中性三类 [48] - 评估模型分类效果,BERT 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有一定准确度 [54] - 情绪得分多数为负值,与行情同步,与指数涨跌幅、成交额相关性随机不稳定 [67] 基于情感词典的评论文本分析 - 基于情感词典的文本分析通过匹配词汇计算得分判断文本情感,金融情感词典更适配金融文本 [69] - 采用姚加权等人的金融情感词典,结合正式和非正式用语词典分析评论 [72] - 基于情感词典的评论情感标签分布与 BERT 模型结果相近,看空评论多于看多评论 [79] - 定义情绪分歧度,其反映多空情绪强弱,与市场走势有关,分歧度高可能预示市场变化 [82][84] - 看空情绪指标与上证指数走势同步,无显著领先性,上下行关系不稳定 [91] - 看空情绪指标边际变化与当天上证指数涨跌幅负相关,与次日无显著相关性 [95] - 当日看空情绪变化与次日上证指数成交额负相关,相关性随时间推移减弱 [107] - 从技术分析角度,情绪指标突破阈值时可预示市场走势变化 [111][112] 总结 - 分析股吧评论特征及价值,考察相关指标与上证指数关系,走势关系同步但不稳定 [116] - 散户情绪受价格波动影响,评论是情绪宣泄,情绪指标可辅助判断市场走势 [116][117] 参考文献 - 引用姚加权等人关于金融情绪词典的论文和 Devlin 等人关于 BERT 模型的论文 [118]
大佬面对面!斯坦福2025 CS336课程全公开:从零开始搓大模型~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6-24 19:47
课程概述 - 斯坦福大学2025年春季CS336课程「从头开始创造语言模型」已全面上线网络 提供完整课程视频和主页链接[2][4] - 课程目标为引导学生从零开发语言模型 覆盖预训练数据收集 Transformer构建 模型训练及部署评测全流程[5] 师资团队 - 核心讲师Tatsunori Hashimoto为斯坦福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 研究成果累计引用超3万次 研究方向聚焦机器学习模型性能权衡[3] - 联合讲师Percy Liang为斯坦福副教授兼基础模型研究中心主任 学术引用量超10万 主导多项AI领域研究项目[3] 课程模块 - 五大模块涵盖基础 系统 扩展 数据 对齐和推理强化学习 强调实践操作与深度技术掌握[7] - 实践要求包括Python编程能力 PyTorch熟练度 系统优化经验及数学基础(线性代数 概率统计等)[7] 实践作业 - 作业1要求实现BPE分词器 Transformer架构和Adam优化器 仅允许使用PyTorch原语进行模型训练[8] - 作业2聚焦GPU加速 需在Triton中实现Flash Attention 2及分布式并行优化[8] - 作业3涉及Scaling Law拟合 学生需在有限计算预算内通过训练API收集数据点[8] - 作业4侧重数据工程 要求完成Common Crawl数据清洗 去重及有害内容过滤[8] - 作业5要求实现监督微调 专家迭代等对齐技术 在Qwen 2 5 Math 1 5B模型上运行强化学习[8] 课程安排 - 18周课程包含16次讲座和2次嘉宾分享 内容覆盖分词 GPU并行 混合专家系统 推理优化等核心技术[9] - 作业周期与课程紧密衔接 例如第5周完成作业1提交后立即发布作业2 强化学习实践贯穿后期课程[9]
报名开启!别再一个人刷论文了,来ACL 2025论文分享会一起面对面交流
机器之心· 2025-06-24 09:46
AI领域发展动态 - AI领域在2025年保持高速发展 大模型演化、多模态系统融合、推理能力与可解释性持续突破 [1] - AI技术迭代速度极快 新模型和新框架几乎每隔数周就有突破性进展 [2] - 系统性参与学术交流、深入学习最新研究成果、与顶尖研究者对话成为掌握前沿技术的关键 [3] 顶级学术会议的重要性 - ACL、NeurIPS、ICML、CVPR等全球顶级会议是AI技术交汇的核心场域 提供观察发展脉络的窗口 [4] - ACL 2025总投稿数达8000多篇创历史新高 会议将于7月27日-8月1日在维也纳举办 [5] - 机器之心持续举办NeurIPS、CVPR、ACL论文分享会 受到海内外高校和企业广泛关注 [6] ACL 2025论文分享会详情 - 机器之心将于7月19日在北京举办ACL 2025论文分享会 设置Keynote、论文分享、圆桌对话等环节 [7] - 活动包含企业招聘宣讲、论文Poster展示和企业展位交流 邀请顶级专家与论文作者参与 [7] - 线下参与名额限制200名 详细日程将通过后续公告发布 [8][13] 合作伙伴与活动历史 - 黄大年茶思屋科技网站是推动科技交流的开放平台 汇聚全球科学家分享前沿学术成果 [10][11] - 机器之心曾联合举办云帆・ICLR 2025、CVPR 2025论文分享会等多场活动 助力企业吸纳人才 [12] - 企业可通过指定联系方式参与学术顶会活动的合作共建 [13][14]
生物学的DeepSeek:阿里云发布LucaOne模型,首次统一DNA/RNA和蛋白质语言,能够理解中心法则
生物世界· 2025-06-19 17:44
生命的语言以 DNA、RNA 和蛋白质的形式编码,构成了生命的基石,但由于其复杂性,解读起来颇具挑战。传统的计算方法往往难以整合这些分子的信息,从而 限制了对生物系统的全面理解。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LucaOne 在 基于 169861 种物种的核酸和 蛋白质序列进行了预训练,通过大规模数据整合和半监督学习, LucaOne 展现出了对诸如 DNA 翻译为蛋白质等关 键生物学原理的理解 。利用少样本学习, 它能够有效地理解分子生物学的 中心法则 ,并在涉及 DNA、RNA 或蛋白质输入的任务中表现出色 。我们的研究结果 突显了统一基础模型在解决复杂生物学问题方面的潜力,为生物信息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灵活的框架,并有助于更好地解读生命的复杂性。 自然语言处理 (NLP) 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预训练模型的发展,为解读生命的语言带来了新的可能。想象一下,如果存在一种"翻译器",能够像我们理解人类语 言一样,读懂构成生命的核心"语言"——DNA、RNA 和蛋白质序列中蕴含的复杂信息,那将会怎样? 2025 年 6 月 18 日,阿里云智能飞天实验室 李兆融 、 贺勇 及中山大学 施莽 教授等,在 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