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航天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AI赋能航天文化,开启梦幻星穹之旅
经济观察报· 2025-06-03 14:07
AI艺术与航天文化融合 - AI将中国航天器与敦煌壁画艺术结合,创造出穿越时空的奇妙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中国航天成就的伟大与辉煌 [2] - AI构建的沉浸式星穹画廊打破神话与科技的界限,让观众直观感受宇宙神秘与浩瀚,激发对航天探索的热情 [4] - 作品《海上生明月 九天揽星河》中AI精准还原敦煌艺术风格,同时为传统元素注入新活力,展现无与伦比的魅力 [6] AI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 AI在角色设计、场景搭建、画面渲染和特效制作等创作环节发挥重要作用 [6] - AI能根据创意需求快速生成奇幻精美的画面,创造具有高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视觉体验 [8] - AI展现出在艺术创作中的无限潜力,将推动更多创意作品产生,丰富文化体验 [10] 科技与文化融合 - AI与航天文化深度融合,成为科技与文化结合的典范 [10] - AI技术发展将推动航天文化传播到更广领域,激发更多人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10] - 科技与文化融合开启新篇章,助力人类梦想在星辰大海中远航 [10]
专访庞之浩:解码航天文化与当代青年的“双向奔赴”
环球网资讯· 2025-04-30 16:39
中国航天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 - 中国航天事业近年取得显著成就,包括"天问"探火、"嫦娥"揽月、"天宫"空间站建设及"神舟"系列飞船成功往返,持续激发青年群体对航天的热情 [1] - 2024年正值中国载人航天"东方红一号"发射55周年,4月30日十九号飞船搭载航天员成功返回地球,进一步强化航天话题热度 [1] 青年航天兴趣的演变特征 - 青年对航天的关注点从单纯关注发射成果(如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入轨)转向深度探究任务过程、技术细节及背后故事 [2] - 兴趣领域从航天科技本身拓展至航天历史、文创产品(如火箭模型、航天员玩偶),文创成为青年表达航天热爱的载体 [2] - 参与方式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包括参与主题活动、科普创作及职业规划咨询,部分青年已为加入航天队伍做准备 [2] 航天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 - 叙事方式实现三大突破: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如"嫦娥""玉兔"命名)、故事化叙事(强调情感共鸣)、多元化视角(增强亲和力) [4] - 技术手段采用VR/AR沉浸式展示、多媒体互动装置(视频/音频/动画),提升展览趣味性与知识传播效率 [4] - 国家博物馆"九天揽月"特展、月球样品亮相大阪世博会、"中国航天日"系列活动成为重要文化输出窗口 [3] 航天精神对青年的启示价值 - 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战斗、攻关、奉献)为青年应对内卷与焦虑提供方法论:强调直面困难、创新思维、社会贡献导向 [6] - 航天精神通过科学态度、坚韧品质等影响青年心理素质,助力其团队协作、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升 [7] - 专家建议将航天知识与职业规划结合,关联个人发展可能性,同时搭建互动平台促进科普交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