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手段
搜索文档
雷军,太委屈
36氪· 2025-10-30 08:30
品牌口碑与市场反应 - 小米汽车面临品牌口碑崩盘,公众对产品可靠性的质疑取代了初期的好评光环[3] - 近期小米YU7出现大面积弃单,部分车型顺延率高达30%[3] - 小米股价相比年内最高点下跌近30%[3] - SU7退车事件爆发后,小米社区的米粉活跃度下降了67%,许多用户签名栏变为"脱粉保平安"[12] - 各款车弃单率水涨船高,SU7几乎可以"提前三个月提车"[12] 产品争议与用户不满 - 用户反映实车与宣传存在差距,例如光环轮毂的立体设计被黑色板片替代,塑料感十足[8] - 车辆配置被指缺乏诚意,如后视镜防眩目功能仅提供给MAX版本,近30万的电车配备手动方向盘[10] - 公司营销方式遭炮轰,包括将续航650公里说成"1300公里中间只充1次电",以及使用"项目名称"、"产品设计目标"等文字游戏[12] - 成都车祸事故后,用户期望得到专业技术报告,但首先等来的是"抵制黑公关"的声明,加剧了失望情绪[7] 产品性能与用户支持 - 实际用户体验显示产品有竞争力,YU7在长途驾驶中续航表现良好,充20分钟可跑三四百公里,正常驾驶下续航超过600公里[14] - 部分车主主动分享正面驾驶体验,试图在舆论风暴中提供客观声音,认为产品对得起宣传[6][14] - 与竞品对比,小米YU7在价格、芯片制程(4nm)、算力(60 TOPS)、电池容量(96.3KW/h)和续航(CLTC 835km)等方面具备优势[17] - 用户画像显示车主群体年轻化,SU7和YU7的95后车主比例分别达到54%和50.3%[20] 行业挑战与公司定位 - 随着交付量和行驶里程增长,车辆问题开始暴露,公司正处于产品口碑"崩盘"与"稳住"的两极分化阶段[27] - 公司面临"三线作战"压力,手机、IoT业务同样被挑剔,进入"全产品线被质疑"的周期[30] - 2025年前三季度小米手机中国市场出货量为3370万台,在主要厂商中位列第三[31] -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当企业体量足够大时,社会预期不再满足于"卷价格",更希望其在科技上实现引领,而公司目前的"科技含量"被认为不够高[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