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行业景气度周期性变化
icon
搜索文档
退到“墙角”的“私募大佬们”
36氪· 2025-10-11 07:44
核心观点 - 部分知名百亿私募基金经理(如林园、但斌)因坚守传统投资风格,其产品业绩在过去一年显著落后于市场 [1][2][3][4] - 业绩落后的核心原因是其重仓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等传统消费板块,而未能参与市场主流的热门科技板块(如AI、半导体)行情 [14][15][16] - 这种坚守源于其长期形成的“买入并持有”投资理念及对特定行业(如“老年人经济”、白酒文化)的长期看好,但正面临市场风格持续不切换的巨大压力 [18][25][26] 林园投资业绩表现 - 过去一年(截至2025年9月30日)林园投资部分产品出现两位数净值回撤,而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15.50%,业绩差距超过30个百分点 [7][8] - 2024年二季度后,当市场热门股上涨时,林园产品净值反而走向相反方向,几乎“完美”错过近一年行情 [10] - 在百亿私募近一年业绩榜单中,林园投资多只产品居于末端 [3][7] 林园投资持仓分析 - 产品净值主要受到食品饮料、医药生物、商贸零售等传统板块的负贡献拖累,其中食品饮料公司持仓对净值拖累最为明显 [15][16] - 尽管在公用事业、电子、钢铁和银行等板块的持仓产生正向收益,但不足以弥补在食品饮料单一行业上的损失 [16] - 投资组合高度集中于其熟悉的传统领域,对AI、半导体、新能源等新兴科技领域几乎“视而不见” [14] 林园投资逻辑与理念 - 投资框架建立在“长期重仓,买了不卖,永远不卖”的底层逻辑上,对持仓标的的选择标准极为严苛 [18] - 明确看好中医中药等“老年人经济”赛道,预测其未来十年符合增长率接近双位数以上 [18] - 认为白酒板块依然低估,其坚守已超越财务分析层面,上升到文化自信与人性需求的维度 [18] - 配置思路偏向高股息、稳定现金流资产(如食品饮料、公用事业),与市场追逐成长性的偏好形成对比 [18] - 对科技股投资“没有把握”,难以预测未来龙头公司,承认“这个钱我赚不到” [18] 但斌投资业绩对比 - 东方港湾但斌旗下产品业绩出现显著分化,其打榜产品近一年收益超过25个百分点,但名下另有产品收益同期仅有12%,后者显著落后于沪深300指数 [27] - 表现逊色的产品与林园多只产品共同居于百亿私募近一年业绩排名的尾部 [27][28] - 业绩分化的原因可能在于不同产品对美股AI板块的重仓力度不同,表现落后的产品或是其A股组合的“样本”,展现了其“传统思维” [28] 历史背景与行业现象 - 当前情况与1999年网络股行情中巴菲特、老虎基金罗伯逊等投资家业绩落后的历史类似 [5] - 回看50亿以上主动权益私募机构,过去一年投资策略走向两个方向:要么跟上市场行情(转向科技大周期、AI、半导体等),要么坚守以往品种和投资思路并面临压力 [12][13] - 林园等第一代成功基金经理的投资体系基石早在多年前奠定,源于对1990年代-2000年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成功感知,这份成功经验铸就了其今日的“执念”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