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松石镶金饰件
icon
搜索文档
一场延续七十余年的考古接力(赓续历史文脉·考古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7-18 06:02
盘龙城遗址考古发现 - 盘龙城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长江中游夏商时期中心城市的重要见证[8] - 遗址累计出土3000余件珍贵文物,包括绿松石镶金饰件、铜带鋬觚型器等精美器物[9][18] - 2024年发现规模庞大的石构遗迹,东西分布长约655米、南北最宽约200米,是长江中游首次发现的夏商时期大规模石构工程[11][18] 考古发掘历程 - 1954年由蓝蔚首次发现,1963年进行首次科学考古发掘,1974年展开大规模挖掘[10] - 发掘出城垣、宫殿区、贵族墓地及一般居址区,确认其为商代早期二里岗时期古城[10][11] - 目前发掘面积不足2%,考古工作持续由80后、90后团队主导[17] 文物保护技术 - 采用组合式修复法保留碎器葬文物原始状态,如王家嘴4号墓断成两段的铜刀[13][14] - 研发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结合3D打印技术修复宫殿,解决夯土墙易被雨水侵蚀的问题[14] - 建立数字盘龙城模型,通过VR技术展示遗址全貌[14] 遗址管理与开发 - 公园占地面积4.86平方公里,采用"遗址+博物馆"管理模式,保持原生环境风貌[16] - 开发考古、制陶、商文明三大主题课程,设置互动体验区增强游客参与感[17] - 通过安置原住民参与文保工作解决保护与民生矛盾,形成可持续保护机制[15]
文博日历丨“玉戈之王”带你打开3500年前的时光 解锁神秘商代
央视新闻· 2025-07-17 10:02
玉戈之王 - 大玉戈长度94厘米 厚度0.5厘米 是目前出土玉戈中最长的一件 被誉为"玉戈之王" [6] - 由刃和柄两部分组成 刃部和柄部相交处有圆孔 可用绳子固定在木柄上 [8][10] - 商代早期玉戈尺寸普遍较大(30厘米以上) 晚期变小(20厘米以下) 近1米的大玉戈极为罕见 [12] 戈的演变与用途 - 戈是华夏文明独有的兵器 早在新石器时代已使用石戈 商周时期出现玉戈 [14] - 玉戈因质地坚脆无实用功能 推测为礼仪用器 象征古代高级贵族的权力和地位 [18] - 从新石器时代到秦代 戈是中国古代战场上使用最广泛的兵器 [16] 盘龙城遗址考古发现 - 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等级最高 遗迹最丰富的商代前期遗址 距今约3500年 [20] - 出土青铜大圆鼎为商代前期全国同类器物中最大 铜钺通高41.4厘米为商代早期最大 [22][24] - 发现商文化系统年代最早的金玉镶嵌饰品(绿松石镶金饰件) 以及我国最早 体量最大的有领玉璧 [26][28] - 杨家湾北坡发现长江流域夏商遗址中首次出现的大型条带状石构遗迹 证实盘龙城的中心城市地位 [30]
两座边城力证商周早期城市文明
科技日报· 2025-07-11 09:20
考古新发现概述 - 湖北黄陂盘龙城和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两座古城遗迹分别代表商代早中期南方边疆大型城市和西周初期燕国都城 [1] - 两座"边城"与殷墟、丰镐等商周王朝国都相比,代表了不同职能、等级的城市,是深入了解商周早期城市的重要证据 [1] - 盘龙城遗址2024年首次发掘出大型条带状石砌遗迹,琉璃河遗址2019年以来新发现外城壕、外城墙及燕侯家族墓地等 [1] 盘龙城遗址 - 盘龙城遗址考古工作持续十多年,在王家嘴、小嘴、杨家湾等地点开展发掘,并完成全面勘探 [2] - 盘龙城改变了"商文明不及长江"的传统认知,证实了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发展等量齐观 [2] - 考古发现大量高等级遗物,复原了商时期城市聚落空间分布,首次证实存在大规模青铜器专业化生产作坊 [2] - 2024年杨家湾北坡新发现大面积石头垒砌遗迹,表明盘龙城是地区中心性城市,具有较高社会等级 [3] - 盘龙城作为中原王朝向南经略的政治中心性质得到确认,为长江文明溯源提供学术支撑 [3] 琉璃河遗址 - 琉璃河遗址是西周初期燕国都城,北京地区最早的城市文明源头,被誉为北京"城之源" [4][5] - 新发现外城壕和外城墙,城址规模从不到60万平方米扩大到约百万平方米 [5] - 发现含"太保墉匽(燕)"铭文的5件青铜器,证明燕都由西周重臣召公营建 [5] - 内城中心发现面积超过2300平方米的二号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可能为燕侯宫所在地 [6] 考古技术与方法 - "90后"成为考古主力,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整合遥感、航空摄影、勘探和发掘成果 [7] - 琉璃河遗址2019年以来累计完成勘探80余万平方米、发掘3400平方米,所有空间信息上传至系统核对 [8] - 盘龙城绿松石镶金饰件通过X光扫描技术发现关键菱形饰,证实文物完整性 [9] - 新技术应用打破学科壁垒,提升考古工作效率和视野 [9]
文化中国行·国宝画重点|江河“对话”:盘龙城遗址里的夏商印记
新华社· 2025-05-24 22:14
盘龙城遗址的历史地位 - 盘龙城是夏商王朝在长江流域的统治中心,开启了古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国家治理模式 [1] - 该遗址实证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形成江河互济的文明结构 [1] - 盘龙城为长江流域"激活"了青铜文明,推进了该区域的文明进程 [1] 考古发现时间线 - 遗址于1954年被发现,1958年确认为商代早期,1974年开始大规模发掘 [1] - 近期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 - 近十年考古工作者持续围绕杨家湾地点展开深度探索,2024年取得重要收获 [1] 最新考古发现 - 杨家湾北坡首次揭露大型条带状石砌遗迹,为长江中游夏商时期遗址中首次发现 [2][4] - 石构建筑的巨大体量表明盘龙城具有中心城市地位 [4] - 出土商代早期最大的青铜钺,是军事权力的象征 [6] 重要出土文物 - 绿松石镶金饰件由数百片绿松石片和6枚金片组成,推测复原为首双身龙形器 [7][8] - 铜带鋬觚形器兼具多件青铜酒器特征,下腹部装饰阳线兽面纹 [10][11] - 商代早期青铜面具额鼻相连呈凸起状,竖眉扬起,两角上卷 [12][13] - 出土商代早期体量最大的有领玉璧,领部上下突出,璧身有9个同心圆纹饰 [15][16] 遗址文化意义 - 盘龙城与郑州商城在礼器材质、器类、组合方式等方面保持高度一致性 [16] - 在存续的300年间从南方据点发展为长江中游最大中心城市 [16] - 既是商文明南下的推动,也是黄河与长江文明交融的实证 [16] - 奠定了"长江流域早期青铜文明中心"的独特地位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