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西方文明
icon
搜索文档
书海撷华|新书速递·抢“鲜”阅读<第10期>
搜狐财经· 2025-10-16 10:09
新书发布概览 - 上海三联书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等多家出版机构于7-9月集中推出新书,涵盖历史、艺术、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 [2] 历史与文化研究 - 《教化》研究希腊文化整体及“理想人格”形成过程,构成对早期和古典时期希腊教化传统的重要考察 [5] - 《茶叶帝国3000年》详述茶叶作为战略物资在3000年历史中的影响,包括推动东印度公司成立、关联七年战争及美国独立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16] -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史》分析从第一国际到一战前马克思思想在意大利被接受的复杂过程,探讨其作为科学、意识形态等多重面向 [22][23][24] 艺术与美学 - 《敦煌初见时》为敦煌壁画复原艺术精品集,收录故事画、经变画等六大主题作品,特别包含19幅流失海外的画作复原图 [10][11] - 《中国美学的身、物、图、画》收录作者2007至2023年间5篇论文,探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身体、物体系及图像世界等主题 [13][14] 经济与金融 - 《宽松货币之王》揭示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如何使货币供应量几年内增长三倍多,疫情期间两个月印钞量相当于过去300年,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和全球金融风险 [18][19][20] 科技与思想 - 《人机沟通法则》为企业和决策者提供机器学习系统框架指导,探讨人工智能技术的含义与潜在陷阱 [25][26][27] - 《技术与魔法》试图重构技术统治下的实在体系,主张个体有能力超越社会背景规定调整存在体验 [28] 人物纪实与科学史 - 《她们登上了太空》记录NASA第一批女性宇航员成长历程,讲述1977年8000名候选人中6位女性冲破阻碍进入太空的经历 [7][8] - 《梦游者》描绘17世纪科学革命摆脱中世纪世界观的过程,展示哥白尼、开普勒等天文学家的探索 [30]
乔治斯·瓦鲁萨基斯谈“西方”观念的形成
新浪财经· 2025-10-12 09:58
著作核心观点 - 新作《西方:一种观念的历史》对“西方”这一政治和文化共同体自称的起源提出了颠覆性解释,系统梳理了其内涵的多次演变,并探讨了其在当代及未来的可能形态[2] - 研究挑战了学界正统观点,即“西方”作为自我指称起源于19世纪80-90年代并用于宣扬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提出其实际起源更早且初始意图是反帝国主义的[5][7] - 著作采用尼采式的谱系学历史研究方法,遵循“连续的语境主义”,研究“西方”观念在不同时期被赋予的层层叠加的释义及其用法历史[24][25][26] “西方”观念的起源与早期演变 - “西方”作为自我指称的起源时间被修正,认为其并非始于19世纪80-90年代,而是更早的19世纪早期,与孔德及其追随者的思想密切相关[5][7] - 早期使用“西方”一词的关键意图是为了将西欧与同属基督教和欧洲的俄国区分开来,因为后者在拿破仑战争后被视为欧洲大陆的主要威胁,而非为了与亚洲、伊斯兰世界等传统“他者”区分[8][9] - 在19世纪早期之前,欧洲人常以“基督教世界”或“欧洲”自称,尽管存在将他者异域化的行为,但并未使用“西方”来自我指称[7] 孔德在“西方”观念形成中的作用 - 孔德在19世纪20年代的著作中最初谈论“欧洲”,但逐渐意识到“欧洲的”一词在指代其设想的文化共同体时存在过于宽泛(包含俄国)和过于狭隘(未包含美洲、澳大利亚等移民地)的问题[11] - 截至1842年,孔德开始使用“西方”、“西方的”等说法来指代西欧特定区域及其在世界各地的移民殖民地所构成的文化共同体[11][12] - 孔德构想了名为“西方共和国”的联邦体系,其计划具有强烈的反帝国主义特质,主张立即让所有殖民地独立,并取消欧洲的民族国家,这与后来将“西方”与帝国主义捆绑的普遍认知截然相反[12] “西方”观念的内涵演变与关键人物 - “西方”观念在其诞生之初,通过孔德的构想,呈现出乌托邦式、和平主义、反帝国主义和普遍主义的特征,其最终目标是人类的统一,而非排他的“基督教俱乐部”[12][13][14] - 弗朗西斯·利伯是将“西方”与“西方文明”用法传播至美国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反思欧美共同文明需要一个专属称谓,并频繁使用“西方的”一词[16] - 在20世纪,沃尔特·李普曼、托马斯·曼、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理查德·赖特等众多背景各异的思想家对“西方”观念的重新定义和论争发挥了关键作用[17][18][19] - 非裔美国作家理查德·赖特从西方内部视角进行批判,坚持自己是西方人,并基于理性主义、政教分离、思想自由等原则认同西方价值,但批评西方各国政府未能践行这些原则[19] “西方”术语的地理与历史接受度 - 历史上,欧洲大陆(尤其是德、法)的居民对“西方”称谓有更深刻的感知和理解,这与西罗马帝国的历史记忆和地理认知相关,而不列颠则因孤悬海外而有所不同[21][22][23] - 美国是最晚接受自身属于“西方”的国家之一,“西方”术语在美国的普及甚至晚于英国,这与当今普遍认为“西方”意指盎格鲁-美利坚联盟的认知形成历史悖论[23] 研究方法论与概念特性 - 研究强调“西方”是一个多义性的概念集群,无法被精确定义,只能通过研究其用法历史来理解不同语境下的个性化诠释和意识形态斗争[26][27] - “西方”的内涵与成员资格始终随历史情势而变化,例如希腊从东罗马帝国文化引领者转变为被“邀请”加入西方并成为欧盟和北约成员,乌克兰当前为加入西方而战等事例均体现了其历史可塑性[28] 对“西方价值观”的批判与全球视角 - 反对使用“西方价值观”这一表述,认为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虽在近代西方被整合成型,但其起源往往来自世界其他地区,将其称为西方专属在历史上不准确且具有排他性[30][31] - 强调这些价值观的成功整合具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不应声称拥有所有权;应以普遍性的名称来呈现这些价值,才能对全世界人民具有吸引力,避免造成“必须效仿西方模式”的排外感受[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