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墨子号
icon
搜索文档
潘建伟、施一公、卢煜明等悼念杨振宁:关心青年学者,支持跨界研究
第一财经· 2025-10-19 10:13
杨振宁的科学贡献与影响 - 杨振宁对量子信息科学的发展前景高度关注,并在该领域尚未普遍受重视时已予以重视[1] - 杨振宁鼓励了包括姚期智在内的一批科学家回国,推动了量子信息等方向的布局[1] -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创立后,汇聚了包括段路明在内的一批量子信息研究领域的杰出青年学者[1] 杨振宁对物理学前沿的判断 - 杨振宁在2009年指出冷原子研究是一个新的、最红的领域,还需要高速发展,并认为当时是实验带着理论走[1] - 潘建伟团队自2010年起开始搭建我国的超冷原子实验平台,如今中国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与量子计算研究方面已处于国际前列[1] 杨振宁的教育理念与科研管理思想 - 杨振宁以费曼为例,提出对少年班学生不要给太多束缚,应支持他们向擅长的方向发展,不要照搬一个模子[4] - 杨振宁提出高校间不能缺乏交流,应多办学术讨论会[4] - 在科研中要实行考核淘汰制度,科研选题时重要的不是看有哪个重要问题没解决,而是看今后三年内这个课题能否有所发展[4] 杨振宁与学术机构的深厚渊源 - 杨振宁是西湖大学董事会名誉主席,生前曾表示若年轻三十岁,愿加入西湖大学共创学术高峰[5] - 杨振宁自1964年起与香港中文大学结缘,经常到访并担任教研工作,历任多项职务,对港中大物理系科研与教育发展勋劳卓著[5] - 杨振宁与复旦大学有深厚渊源,其父杨武之曾任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杨振宁还与谷超豪等一同发展规范场理论等研究方向[5] 杨振宁的科技发展观与产业影响 - 杨振宁将科技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发展研究与应用研究三个层面,认为基础研究加发展研究是"科",发展研究加应用研究是"技"[6] - 杨振宁预测从2001年起三四十年,全球科技发展重点将继续向"技"倾斜,发展最快的领域是芯片广泛应用、医学与药物高速发展以及生物工程,并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6] - 产业界人士如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等均对杨振宁的离去表示哀悼[6]
校馆弦歌 | 于时光深处,见创新基因
央广网· 2025-10-07 14:47
历史沿革与使命初心 - 公司诞生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旨在支撑“两弹一星”事业,其最鲜亮的底色是“科教报国” [1] - 1999年国家授予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11位曾在中国科大执教或工作 [1] - 1970年初公司南迁至合肥,仪器设备损失了约三分之二,教学及生活用房不足 [3] 创业精神与二次崛起 - 南迁合肥后,师生为尽快恢复科研教学工作,亲手烧制红砖建造化学楼,展现了艰苦创业精神 [4] - 凭借“红专并进”的精神,公司在改革开放后实现“二次崛起”,开创了多项全国第一的举措 [6] - 公司创办了全国高校中第一所研究生院,并开办了少年班,体现了其敢为人先的创举 [6] 现代成就与科技突破 - 近年来公司科技成果突出,多次入选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 [6] - 公司参与铸造了多项“大国重器”,包括我国第一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和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6][9] - 校史馆通过展示功勋奖章、手稿、照片及模型,无声地传承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 [1][3][8]
大国科学家|他给学生挨个发信息回国 共创中国量子梦之队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03 17:18
量子通信技术突破 - 研制世界首颗中高轨量子卫星 可同时覆盖相距1万公里的两个地点并建立北京与南非的量子密钥分发[1] - 2016年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标志中国取得全球量子通信研究引领地位[4] - 建成量子"京沪干线" 为金融政务等领域提供原理上无条件安全的通信保障[6] 量子计算技术成就 - "九章号"和"祖冲之号"使中国成为世界唯一同时在超导和光量子两条技术路线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国家[6] - 团队正在研制"九章四号"和"祖冲之四号"量子计算原型机[6] - 量子计算机可能使现有公钥体系失效 量子保密通信相当于为国家信息安全穿上"防弹衣"[6] 科研团队建设 - 潘建伟院士带领海外归国学者组建团队 在多光子纠缠操纵等前沿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4] - 团队计划今年发射多颗量子微纳卫星 探索量子星座与地面网络实用化技术验证[6] - 创新人才培养被视作实验室持续竞争力的核心[6] 技术研发挑战 - 量子信息作为交叉学科曾面临学界认可度低和基金申请困难的问题[3] - "墨子号"研发中最困难的是天地对准技术 需解决每秒近8公里高速运动下的精准对接[4][5] - 关键技术无法从国外获取 最终通过自主创新达到世界最优水平[5]
制造业占全球30%,高铁里程占2/3?中美差距究竟有多大?张召忠:别再被西方误导了!
搜狐财经· 2025-04-28 12:11
经济总量与制造业 - 中国GDP达到美国的75% [1] -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 [1] - 高铁里程全球第一 新能源车产量占全球60% [3] 人均GDP与生活水平 - 中国人均GDP相当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水平 [1] - 人均GDP指标反映与美国存在显著差距 [3] 科技领域发展 - 华为5G基站覆盖率全球第一 [3] - 14纳米芯片自给率不足10% 高端芯片依赖进口 [3] - 量子通信、核电领域取得突破(华龙一号、墨子号) [3] - 美国掌控全球60%顶尖科研机构 75%诺贝尔奖得主 80%操作系统市场 [3] 军事力量对比 - 中国拥有350艘舰艇的蓝水海军 东风-41导弹 歼-20区域拒止体系 [4] - 美国保持11艘核动力航母 9000亿美元军费 全球军事基地网络 [4] 全球影响力与文化输出 - "一带一路"倡议扩大国际朋友圈 [4] - TikTok成为全球现象级应用 [4] - 美国"长臂管辖"政策面临国际舆论压力 [4] 中美战略竞争态势 - 2025年中美博弈进入新阶段 涉及霸权维护与民族复兴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