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信息科学

搜索文档
潘建伟、施一公、卢煜明等悼念杨振宁:关心青年学者,支持跨界研究
第一财经· 2025-10-19 22:33
2025.10. 19 本文字数:2028,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钱童心 封图 |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10月18日,物理学巨擘杨振宁逝世,科学界集体哀悼。清华大学已设立缅怀室,接受校内师生及社会相关人士吊唁。而此时杨振宁的出生地合肥四古巷 旧居也已亮起灯笼。 图片源自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2019年,潘建伟团队将"墨子号"载荷样机捐赠给国家博物馆,杨振宁出席捐赠仪式,当时的一番话令潘建伟至今难忘。杨振宁说:"我们这一辈人过去总 是盼望着中国' 天亮 ' ,如今我们终于可以看到中国未来有无限可能。" 图片源自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 杨振宁家乡所在地的中国科大也在10月18日刊发杨振宁长篇纪念文章。文中谈及,当杨振宁听说中国科大首创少年班时非常高兴。他以物理学大师费曼 为例,提出不要给少年班的学生太多束缚,他能吸收什么就让他吸收什么,应支持他们向擅长的方向发展,不要照搬一个模子。在谈到教学工作时,他提 出高校间不能缺乏交流,应多办学术讨论会。他还提出,科研中要实行考核淘汰制度,在科研选题时重要的不是看有哪个重要问题没有解决,而是看今后 三年内这个课题能否有所发展。 杨振宁的影响力不仅在于物理学,他 ...
潘建伟、施一公、卢煜明等悼念杨振宁:关心青年学者,支持跨界研究
第一财经· 2025-10-19 10:13
2019年,潘建伟团队将"墨子号"载荷样机捐赠给国家博物馆,杨振宁出席捐赠仪式,当时的一番话令潘建伟至今难忘。杨振宁说:"我们这一辈人过去总是 盼望着中国'天亮',如今我们终于可以看到中国未来有无限可能。" 杨振宁说:"我们这一辈人过去总是盼望着中国'天亮',如今我们终于可以看到中国未来有无限可能。" 10月18日,物理学巨擘杨振宁逝世,科学界集体哀悼。清华大学已设立缅怀室,接受校内师生及社会相关人士吊唁。而此时杨振宁的出生地合肥四古巷旧居 也已亮起灯笼。 2010年起,潘建伟团队开始搭建我国的超冷原子实验平台。如今,中国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与量子计算研究方面已处于国际前列。"一路走来,先生对物理 学前沿的敏锐判断以及对年轻人的鼓励,一直是我们前进的坚强指引。"他表示。 10月19日凌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大常务副校长、著名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发表长文纪念杨振宁。潘建伟回忆第一次听杨振宁的报告,以及第一次与 杨振宁对谈的场景。"早在量子领域尚未普遍受到重视之时,杨先生就已对量子信息科学的发展前景高度关注。"潘建伟写道。 潘建伟表示,杨振宁还鼓励了包括姚期智在内的一批科学家回国,推动了量子信息等方向的布局。清华 ...
迄今导电性最强有机分子问世
科技日报· 2025-05-06 07:18
这是首次证实有机分子的电子能在数十纳米范围内无损迁移。此外,该分子在日常环境下表现出卓越的 稳定性,有望为开发更节能、更经济的计算设备奠定基础。 团队进一步指出,这种分子的非凡特性或将为量子信息科学带来革命性突破。因为分子中观察到的超高 电导率源于其两端电子自旋的协同作用,未来可能被用作量子比特。 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研制出目前已知导电性最强的有机分 子。这一突破为在分子尺度上构建更小巧、性能更强大的计算设备提供了全新途径。尤其值得注意的 是,该分子由自然界中常见的碳、硫和氮等元素构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两年翻一番,使得设备不断朝着更轻便、更高性能 的方向发展。然而,硅基电子元件已逐渐逼近物理极限,进一步微型化面临巨大挑战。 为此,科学家将目光投向了分子材料,试图寻找替代硅和金属的导电方案。在最新研究中,来自美国迈 阿密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和罗切斯特大学的联合团队,报告了迄今导电性最强的有机分子。 研究团队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精准捕获单个分子并测量了其电导率。结果显示,在该分子系统 中,电子能像子弹一样高速穿越分子,且几乎不损失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