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错位

搜索文档
当老板们开始自己开麦了
36氪· 2025-10-11 09:38
国外大佬,做内容的方式变得越来越「抽象」。 他们不太接受正式采访,更愿意自己开麦,找几个朋友随便聊聊;OpenAI 的高管、a16z投资人,甚至 马斯克,现在最爱「随地大小聊」。 一张桌子、一部手机、几个熟人,某宝买个补光灯,就能开录。主题不一定有,内容却很自由:聊公 司、聊行业、聊哲学,偶尔也聊点八卦。 那种状态特别「有人感」。 我不确定「人感」这个词准不准确,但它确实和过去精致访谈很不一样:不追求修辞工整,不怕冷场, 有人打断也无所谓,反而透着一股生接地气。 01 这件事让我挺好奇:为什么他们越来越喜欢这种方式? 因为媒体环境变了。 早几年,媒体是唯一的放大器。想被看见、被理解、被写进主流叙事,接受采访几乎是一种身份象征。 现在媒体成了剪辑厂,标题党一大堆,一句话被拆成十个短视频、一个观点被截成两种立场;你想讲逻 辑,他帮你做冲突;你想说观点,他帮你做情绪。 于是,越来越多人发现:说一句话,要解释十句。 久而久之,很多人开始疲惫,尤其掌舵人、创始人,最怕被「加工」成流量素材。你越解释,越错;你 越沉默,越容易被想象。 我昨天看到一组数据,来自《2025 年 Digital News Report》,这份报 ...
一张私密照掀起高校信任危机
虎嗅· 2025-07-15 12:45
社交媒体传播机制 - 事件从小众圈子通过截图、翻译、上传至微博/贴吧/B站等平台实现破圈传播[5][6][7] - 平台算法优先推送八卦、冲突性内容和情绪化标签(如女大学生+外国男人+电竞圈)[9][10][11] - 用户停留、评论、搜索等行为会被算法识别为热度信号并放大推送[14][15][17] 品牌舆情管理策略 - 负面舆情黄金响应窗口期为48小时内,需设立关键词监控和快速响应机制[18][19][20] - 情绪主导阶段需避免过度解释,应提前识别情绪信号并在升温前干预[31][32][33] - 通报需体现共情与行动信号(如"已启动调查程序")而非仅陈述结果[58][59][60] 跨文化传播风险 - 语言翻译偏差导致文化冲突(如"China girl is easy"在电竞圈属调侃但中文语境被视为歧视)[36][37][39] - 不同平台规则差异显著(Reddit开放表达 vs 微博/B站的公共规范约束)[44][45][46] - 跨国传播需本地化团队进行文化审查,避免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误判[47][48][49] 机构声誉重建路径 - 法律合规性无法替代公众情绪管理,需平衡程序正义与品牌损失[54][55][56] - 危机后应系统性推出隐私保护、舆情响应等机制重建信任[61][62][63] - 长期需通过价值观重申实现从"灭火"到"立信"的转变[60][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