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算法推荐
icon
搜索文档
互联网巨头争相布局短剧赛道,2024年市场规模首超电影票房
搜狐财经· 2025-10-20 18:49
近日,互联网巨头们都出现了一个关键词——短剧。 互联网大厂中除了抖音快手布局较早,李彦宏也早有布局,2019年,百度投资了七猫小说,使七猫成为百度旗下的小说平台,那时候李彦宏就有短剧的战 略布局。2023年李彦宏在内部会议中明确表示"百度和短剧挺合适",并将"免费短剧"定为主要发展方向。今年2月,李彦宏再出大手笔,现金收购YY直播 在中国大陆的视频直播业务"YY Live"。如今YY直播麦絮短剧与七猫短剧的合作,是百度对旗下短剧相关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彰显了李彦宏深耕短剧行业 的决心。 此外不仅B站、京东、拼多多、阿里、美团、小米和华为也在布局短剧,就连官方机构也在布局短剧,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与芒果TV合作的检 察题材微短剧《少年田野》上线,该剧入选了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来学法"首批精品片单。浙江卫视则与红果短剧"联合出品《姐姐的三条簪》,响 应国家广电总局"微短剧里看非遗"创作计划。还有北京市广电局指导出品的微短剧《钟鼓楼前》,聚焦北京胡同生活,入选了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 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剧目。 短剧会是下一个巨头们争夺的风口吗? 短剧赛道瞬间热起来了 首先是百度通过一系列资源整合动作瞄 ...
张一鸣李彦宏雷军王兴刘强东,在短剧赛道相遇了?
搜狐财经· 2025-10-20 08:47
行业核心观点 - 短剧行业在2025年成为互联网巨头争夺的新风口,市场规模在2024年达到505亿元,首次超过电影票房,预计2027年将突破856亿元 [2][16] - 行业背景是用户增长放缓、流量红利见顶,短剧凭借“短、平、快、爽”的特点成为激活用户时长、提升粘性的新抓手,是流量困局中的破局利器 [16] - 短剧的商业逻辑是以IP为核心,以算法为驱动,构建“内容—流量—商业”的闭环生态,正从纯娱乐内容向集品牌营销、商品销售、服务预订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载体演进 [10][19] 主要公司布局与战略 - **百度**:作为早期入局者,通过整合YY直播的直播资源与七猫小说的IP储备,构建“小说IP—短剧制作—直播分发”的闭环生态,并计划利用AI优势打造国内首部AI短剧 [5][9][10][17] - **抖音(字节跳动)**:旗下红果免费短剧上线后迅速增长,月活用户突破1.5亿,爆款剧集《盛夏芬德拉》单日播放量破亿,带动平台日活显著增长 [6][16] - **小米**:通过旗下应用商城上线独立短剧App“围观短剧”,主打“无广告、海量、免费看”,下载量已达2.0万人次,并借助硬件终端和MIUI系统预装优势快速触达用户 [2][11][12][14][17] - **电商平台(淘宝、拼多多、美团)**:将短剧与电商和本地生活服务深度绑定,通过“剧情种草”和“内容+场景+交易”闭环提升转化效率,例如拼多多的“多多有好剧”计划和美团的到店消费场景结合 [2][18][19] - **B站**:以平均每月1部剧的频率稳步推进,注重内容品质与社区调性,探索短剧与Z世代审美的融合,作为其破圈战略的一部分 [2][18] 市场驱动因素与竞争态势 - **IP价值最大化**:七猫、番茄小说等平台的海量免费网文IP被低成本、快周期地改编为短剧,实现IP价值的最大化开发 [10] - **算法推荐加速**:抖音、快手等平台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精准推送短剧,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体验,催生了“投流”商业模式 [10] - **竞争激烈**:除抖音、快手、百度、小米外,京东、华为等公司也纷纷入局,直播机构、网红主播涌入,市场竞争态势愈发激烈 [6][7][15]
“离开”4年,张一鸣终于回来了
文章核心观点 -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在卸任CEO后,将其对技术和系统效率的探索从信息流动领域转向人的潜能发展,专注于创新人才培养 [4][5][19] - 张一鸣与上海交通大学俞勇教授共同发起成立民办非营利机构“上海徐汇知春创新中心”,旨在通过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具备“从0到1”创新能力的顶尖人才 [5][9][18] - 张一鸣的人才观是其商业成功的重要支撑,其教育理念强调独立思考、重视实践、关注长期和全局,以解决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可能存在的“过拟合”问题 [15][17][19] 张一鸣的教育探索与知春创新中心 - 知春创新中心于10月9日在上海徐汇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正式开业,张一鸣罕见公开现身,这是其2021年卸任后少有的公开活动之一 [5][6] - 该中心的构想始于2024年10月,由张一鸣主动向俞勇教授提出创办一个小而精的创新研究与人才培养机构 [9] - 首届14名16-18岁的预备研究员从800多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展示了AI游戏、火箭动力装置等小组作品 [7] - 中心计划每年面试招聘约30名年轻人作为全职预备研究员,作为现有教育模式的补充 [18] - 中心的理念受美国欧林工学院启发,注重动手能力、项目制学习及追随个人兴趣 [12] 张一鸣的人才观与商业实践 - 张一鸣认为“一个CEO应该是优秀的HR”,并认为业界人才都是流动的,这一理念延续到字节跳动的运营中 [15][16] - 2024年初,字节跳动启动Top Seed研究实习生专项计划,提供每日2000元高薪,瞄准AI领域前5%的博士及硕士人才 [16] - 张一鸣曾亲自一对一拜访重要AI论文的作者,包括未毕业的博士生,以此吸引顶尖人才 [16] - 张一鸣对教育的长期关注始于2016年,当时他发现字节跳动表现突出的算法工程师多位出自上海交大ACM班,随后他资助了“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 [10]
抖音流量命门,变了
虎嗅APP· 2025-10-09 12:13
抖音内容生态数据表现 - 过去一年抖音平台优质内容播放量同比提升160%,优质内容播放时长同比增长220%,是普通内容的17倍 [7] - 游戏、二次元、人文社科等17个垂类优质内容播放时长同比翻番 [7] - 近半年抖音平台上使用AI创作的稿件量增长91% [9] - 85%的万粉以上青年创作者将抖音作为起步跳板 [9] 算法推荐机制优化 - 推荐系统采用机器学习加人工导航的协同治理模式,核心逻辑是学习用户行为 [12][14] - 通过神经网络模型预估用户偏好,综合考量完播率、评论、点赞、对作者长期消费等多项目标 [14][15] - 设置探索维度打破信息茧房,包括多样性打散、多兴趣召回、扶持小众长尾兴趣等方法 [16] - 每天有近1亿用户在自己懂行的领域通过互动行为参与优质内容筛选 [25] 内容审核与流量分发策略 - 内容审核包含异常感知、标准定义、机器识别、人工研判等标准化流程,采用机器控广度加人工控深度的协同模式 [19][20][22] - 流量越高内容评估次数越多标准越严格,通过懂行用户互动行为精准筛选优质内容 [22][23] - 专门内置优质内容推荐子系统,使流量稳定性同比提升15.9% [26] - 2025年上半年非原创内容流量占比下降47%,新作者成长速度大幅提升 [28] 平台战略方向 - 生态优化核心方向是让优质内容获得更多流量,形成优质内容到精准分发到用户认可的良性循环 [21][28] - 布局重点围绕抢占新质生产力,在AI降低创作门槛背景下构建短视频平台核心竞争壁垒 [28] - 业务团队首要任务是留在牌桌上,保持市场对成长预期,维持行业鲶鱼效应 [29]
“江湖骗子”为何总能混得风生水起
新浪财经· 2025-08-19 05:22
网络虚假信息现象 - 近期出现多起冒充权威身份进行诈骗事件 包括假冒中国科学院院士 农业主播和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等 这些骗局手法漏洞百出但持续存在并获利 [1][2] - 虚假信息形式包括编造假新闻 仿冒知名机构 虚构专家人设和电信诈骗 覆盖社会事件 养生 育儿和投资等领域 [5] - 受害者遭受经济损失和安全健康风险 网络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6] 虚假信息传播机制 - 虚假内容生产者精通网络传播规律和流量逻辑 通过极端情绪化内容和迎合低俗功利心态吸引关注 [7] - AI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成虚假内容 包括伪造名人形象 捏造热点事件和篡改历史 导致内容产量高且辨识难度大 [8] - 算法推荐系统加剧信息茧房效应 用户长期接收同质化内容导致认知窄化和判断力下降 [9] 信息验证困境 - 网络搜索和AI查询等传统验证渠道被污染 搜索结果常包含虚假信息 形成用谎言验证谎言的循环 [11] - AI回答存在幻觉问题 经常提供错误但看似专业的答案 进一步削弱用户辨伪能力 [12] - 过度依赖技术工具导致社会大众思辨能力被侵蚀 形成脑腐现象 [13] 治理与应对方向 - 需要强化监管和技术手段 平台应加强资质审核 优化流量分配机制并建立有效投诉渠道 [14] - 平台需扶持优质内容 与问题流量切割 打破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 [14] - 提升公众网络素养 通过主动思辨和多方验证增强防骗能力 [14] - 建立完善机制和理性环境是根本解决途径 使虚假信息无处遁形 [15]
信息蜂房,更好信息生态的可能|3万字圆桌实录
腾讯研究院· 2025-07-29 17:03
信息茧房与蜂房概念 - 信息茧房概念源于"我的日报"构想,由尼葛洛庞帝在1995年提出,后被桑斯坦发展为正式理论 [7][8] - 蜂房概念由腾讯高管提出,强调信息多元可得性,比喻为蜜蜂采集多样花蜜 [36][42] - 信息茧房被分为高级与低级类型,高级茧房用户难以察觉其存在 [10] - 蜂房结构通透连接广泛,包含蜂蛹、蜂蜜等多元信息单元协同运作 [43] 技术与用户行为 - 算法推荐系统实现了"我的日报"构想,但也带来信息碎片化问题 [8] - 用户主动使用订阅功能比例低,仅约5%用户会自主选择信息源 [21][22] - 协同过滤算法主导内容分发,以点击率和停留时长为核心指标 [55] - 古典互联网机制如RSS订阅、搜索引擎被边缘化,但信息获取质量更高 [45][46] 内容生态治理 - 腾讯新闻在2022年过滤掉95%内容,从2000万条缩减至不足百万条 [59][60] - 内容筛选标准侧重作者维度,优先保留垂直领域持续创作者 [60] - 主动下架搞笑类等高流量内容,流量实际下降15%低于预期30% [61][62] - 保留人工编辑板块如"热点精选"和"精选频道",占比约5%内容 [67][68] 平台实践与挑战 - 腾讯内部存在克制文化,技术盈利只取70%留30%余地 [64] - 内容多样性管理需动态平衡,避免单一类型垄断流量 [58] - 短期点击效率与长期社会福祉存在博弈,形成"微笑曲线"效应 [20][63] - 生成式AI时代需要重建信息把关人机制,结合人工与技术筛选 [52][68] 行业发展趋势 - 互联网内容生产2015-2021年呈指数级增长,催生海量低质信息 [54] - 最大公约数逻辑主导技术发展,精英文化让位于大众偏好 [51][52] - APP形态加剧信息孤岛效应,PC互联网链接机制更利于信息流动 [48] - 算法并非原罪,关键在于设计目标和运用方式 [38]
一张私密照掀起高校信任危机
虎嗅· 2025-07-15 12:45
社交媒体传播机制 - 事件从小众圈子通过截图、翻译、上传至微博/贴吧/B站等平台实现破圈传播[5][6][7] - 平台算法优先推送八卦、冲突性内容和情绪化标签(如女大学生+外国男人+电竞圈)[9][10][11] - 用户停留、评论、搜索等行为会被算法识别为热度信号并放大推送[14][15][17] 品牌舆情管理策略 - 负面舆情黄金响应窗口期为48小时内,需设立关键词监控和快速响应机制[18][19][20] - 情绪主导阶段需避免过度解释,应提前识别情绪信号并在升温前干预[31][32][33] - 通报需体现共情与行动信号(如"已启动调查程序")而非仅陈述结果[58][59][60] 跨文化传播风险 - 语言翻译偏差导致文化冲突(如"China girl is easy"在电竞圈属调侃但中文语境被视为歧视)[36][37][39] - 不同平台规则差异显著(Reddit开放表达 vs 微博/B站的公共规范约束)[44][45][46] - 跨国传播需本地化团队进行文化审查,避免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误判[47][48][49] 机构声誉重建路径 - 法律合规性无法替代公众情绪管理,需平衡程序正义与品牌损失[54][55][56] - 危机后应系统性推出隐私保护、舆情响应等机制重建信任[61][62][63] - 长期需通过价值观重申实现从"灭火"到"立信"的转变[60][61][62]
信息蜂房,算法破茧
虎嗅· 2025-07-11 10:20
算法时代的信息生态 - 算法推荐系统已成为主流信息分发模式 用户可通过主动搜索调教算法形成个性化信息流 实现专业信息获取[1] - 短视频崛起改变了用户信息消费习惯 更直观的内容形式显著增加用户停留时长[3] - 同一平台存在差异化使用场景 专业用户用于生产研究 普通用户用于娱乐消遣 反映用户目标与需求层次差异[5] 信息茧房的形成机制 - 协同过滤算法与内容过滤算法是构建茧房的主要技术 通过相似性匹配形成正反馈循环[27][30] - 算法设计存在四大机制缺陷:目标导向性、正反馈循环、数据依赖性、相似性匹配 导致信息过度筛选[30] - 信息获取模式从"人找信息"转为"信息找人" 算法作为信息秘书提升效率但限制视野[31][32] 信息蜂房构建路径 - 蜂房理念强调用户像蜜蜂采蜜般主动涉猎多元信息 需打破平台依赖与单一信源[12] - 平台需实施三大技术策略:内容去重防止同质化、打散干预增强多样性、兴趣发现拓展新领域[77][79] - 微信视频号通过社交推荐机制实现去中心化分发 快手采用双列瀑布流强化社区互动[81][87] 行业治理实践 - 腾讯新闻执行精品资讯战略 建立五大内容标准:真实、原创、重要、理性、流畅[92] - 快手2024年清理谣言视频51万条 封禁账号3万个 联合1600家机构发布1.7万条辟谣内容[98] - 抖音设立"优质子链路"推荐通道 开发独立App"抖音精选"扶持长尾内容[93][94] 国际平台经验 - 亚马逊Personalize服务引入多样性、新颖性等评估维度 X平台采用作者多样性与内容平衡机制[108][109] - Meta测试"推荐重置"功能 Instagram允许用户清零历史行为数据[112] - YouTube设置"探索"标签 Facebook新增本地社群入口 促进跨圈层信息接触[115][116]
你的第一辆车,不该让算法说了算
虎嗅· 2025-06-30 12:17
汽车消费心理与行业趋势 - 年轻人购车动机从"刚需"转向"生活方式想象",体现为参与时代潮流的象征性消费[1][2][3] - 山地自行车、摩托车等非必需交通工具的购买案例显示,消费决策常受社交圈层和短视频内容影响[4][6][7] - 本田CB400F摩托车三年仅行驶5000公里,印证情绪消费属性强于实用需求[7][9] 汽车行业营销策略演变 - 福特T型车开创将汽车塑造为中产生活标配的叙事模板,该模式被全球车企沿用[10][11][14] - 互联网车企将手机营销逻辑迁移至汽车领域:极限压价+配置堆料+发布会营销,缩短消费决策路径[15][18][21] - 某粮厂SUV采用"标准版对标友商Max版"的话术体系,发布会形式直接复刻手机行业[18][23] 智能驾驶技术的社会影响 - 辅助驾驶技术被短视频平台包装为"遥遥领先",算法推送未区分用户理性程度[27][28] - 新能源车事故案例暴露出技术迭代速度与用户认知存在危险"速度差"[29][30] - 行业需承担用户教育责任,警惕营销话术对安全驾驶行为的潜在误导[30][34] 互联网造车模式的双刃剑 - 品牌号召力+供应链整合+发布会仪式感使20万元级电动SUV获得手机式抢购热度[23][24] - 将重型消费决策轻量化可能引发后续使用问题,如车辆贬值、空间匹配等长期考量被弱化[20][25] - 车企需平衡"制造购买欲望"与产品全生命周期责任,避免将汽车降维成社交货币[21][35]
经济日报:算法“破茧”非一日之功
快讯· 2025-06-18 07:19
算法推荐技术的影响 - 算法推荐技术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场景,通过抓取用户日常使用数据,分析行为、习惯和偏好,精准提供信息、娱乐、消费等服务 [1] - 算法推荐帮助用户过滤冗余信息,提高信息获取效率,解决信息过载问题,成为平台吸引高黏性用户、驱动增长的重要方式 [1] - 算法推荐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失范会产生乱象,首要问题是同质化内容过多,形成"信息茧房" [1] 算法推荐的负面影响 - 低俗信息现象不容轻视,可能破坏平台的内容创作生态 [1] - "劣币驱逐良币"的势头会导致优质创作者和用户流失,给平台健康发展造成重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