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流动性周期
搜索文档
新起点下的双向奔赴:“十五五”下金融发展机会暨2026年非银金融行业策略
国信证券· 2025-11-11 19:02
核心观点 - 报告认为,“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2026年)将形成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更深层次的良性互动,在政策与产业升级驱动下,金融资源将更精准流向科技创新、绿色经济等国家重点支持领域,推动金融行业业务重构与高质量发展,形成产业与金融“双向奔赴”的新生态 [2] - 资本市场资金结构将更趋均衡,居民储蓄向投资转移、绝对收益型机构投资者入场与“国家队”资金调节将共同作用,促进成长与价值风格再平衡,同时再融资有序放开将助力产业结构转型 [2] - 证券行业有望通过融资渠道放宽支持其向AI技术应用、跨境业务等创新领域转型升级,从而提升ROE长期中枢(如从当前6%提至10%)[2] - 保险行业将逐步淡化对投资波动的依赖,转向深耕真实保险需求,通过发展分红险、健康险等保障型业务优化负债结构,推动新业务价值率与内含价值稳步增长 [2] 格局篇:繁荣的新起点 - 金融行业的发展受到多重周期叠加影响,包括跨度20年以上的科技大周期(如AI引领的GenAI、具身智能)、5-10年的中周期(资产投资周期)以及2-3年的短周期(货币流动性周期)[5] - 中国强大的基建能力是接棒全球科技周期的关键优势,当前中国发电量已是美国的2倍以上,为新基建投资周期提供了强大支撑 [12][13][15][27][29] -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正在转变,房地产、制造业与基建投资增速持续下降,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大幅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动能转换加速 [19][25][26] - 货币供应呈现“总量充裕与结构失衡”特征,2025年9月末M2余额335万亿元同比增长8%,但M2与经济相关性趋弱,需关注结构性变化以疏通货币传导堵点 [37][41][44] 市场篇:资金的新平衡 - 居民资产配置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在低存款利率和房地产投资属性弱化背景下,“资产荒”环境加剧了存款向资本市场搬家的压力,居民投资意愿提升 [107][108][109][110][123][125][127] - 2025年以来,两融资金是股市重要流入方,截至11月6日余额达24,988亿元创历史新高,占A股流通市值比重2.54%,资金重点流向电子、电力设备、通信、计算机等行业 [129][130][131][132] - 银行理财存续规模截至2025年9月末达30.67万亿元环比增长约5%,其在资产配置上呈现双重倾向:增配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提供稳定收益,同时适度提升权益资产占比(2025年6月末权益资产占比2.4%)[135][136][137][139] - “国家队”资金(如中央汇金)作为市场稳定器,2025H1持有股票ETF市值近1.3万亿元,占全部股票ETF市值比重超过40%,其操作呈现“托底”特征,在市场企稳后或有阶段性减持 [157][158][159][160][161][165] 证券篇:融资后新转型 - 以中信证券为例,其通过熊市并购(如收购万通证券、华夏证券)和牛市再融资(如2022年配股募资272亿元)的战略布局,实现了业务扩张与净资产增长(2022年净资产较2003年IPO时翻了约44倍)[182][183][184][185] - 证券公司资产结构发生变化,充分受益于股票市场回暖,客户保证金、融资类资产等被动扩表资产增长迅速,同时金融投资资产中OCI权益投资占比逐步提高 [187][188][189][190] - 2025年以来A股融资功能有序恢复,IPO承销金额810.1亿元已超2024年全年,再融资承销金额8,565亿元接近2024年全年的4倍,储架发行制度有望提升融资效率 [166][167][168][169][170] 保险篇:稳固后新价值 - 保险行业正从博取投资收益转向挖掘真实客户需求,产品创新聚焦于分红险、健康险、养老险等保障型业务,这有助于优化负债结构、降低利差依赖,更契合社会老龄化与健康管理需求 [2][133][134] - 保险公司权益配置结构呈现分层建设,浮动收益产品要求放大风险偏好,而固定收益要求确定性,这一转变旨在推动行业新业务价值率与内含价值稳步增长 [2][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