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费米悖论
icon
搜索文档
哈佛著名教授再发奇谈,他的论文都说了什么,真相究竟如何?
虎嗅· 2025-09-26 11:38
3I/ATLAS天体的发现与基本特征 - 2025年7月1日,小行星撞地预警系统(ATLAS)在智利的观测站发现一个视星等为18等的天体,后被命名为3I/ATLAS [3] - 发现时该天体距离地球3.50天文单位,距离太阳4.51天文单位,并以每秒61千米的速度进入太阳系内部 [4] - 后续检查证实,凌星系外行星巡天卫星(TESS)早在2025年5月7日就已探测到它,比正式发现早55天,兹威基暂现源设施(ZTF)也在6月多次拍摄到它 [5] - 天文学家确认3I/ATLAS是来自星际空间的星际天体,其轨道为双曲线,离心率达到6.14,进入太阳系时相对于太阳的速度为58千米/秒,轨道面与黄道面夹角达175度,几乎是逆行 [5][8][9][10] 关于外星飞船猜测的论据与反驳 - 哈佛大学教授勒布与合作者在论文中猜测该天体可能是外星飞船,理由包括:直径约20千米对星际小行星过大、缺乏可识别化学物质和彗星排气特征、轨道与黄道面夹角175度的巧合概率仅0.2%、沿途接近金星火星木星的概率仅0.005% [11][12] - 观测证据反驳了上述论据:7月2日多个望远镜已观测到其微弱彗发和可能长达3角秒的彗尾,后续观测显示其彗星特征越来越明显 [16] - 7月5日和14日,双子座南望远镜和NASA红外望远镜设施发现其含有水冰,甚大望远镜探测到镍与氰化物,雨燕天文台观测到水蒸气和羟基,韦布望远镜近红外光谱证实存在二氧化碳、水冰、水蒸气、一氧化碳等彗星常见物质 [18][19][22] - 哈勃望远镜7月21日图像推断其彗核直径在0.44到5.6千米之间,远小于哈雷彗星(15千米×8千米×8千米)和海尔-波普彗星(平均直径60千米),尺寸并不异常 [28] 天体的性质与起源分析 - 3I/ATLAS被确认为一颗天然的星际彗星,其轨道特征(高离心率、高速、高轨道倾角)在星际天体中并非异常,前两个被发现的星际天体也具有类似特征 [24] - 该天体预计在10月3日以0.19天文单位飞掠火星,11月3日以0.65天文单位飞掠金星,12月19日以1.80天文单位(2.69亿千米)飞掠地球,2026年3月16日以0.36天文单位飞掠木星,对地球不构成威胁 [6][30] - 根据模型研究,3I/ATLAS的年龄可能超过76亿年,比太阳系(46亿年)更古老,可能是迄今观测到最古老的彗星,它很可能来自其他类似太阳系的恒星系统,因引力扰动被抛入星际空间 [34][36] - 太阳系与其他恒星系统长期交换小天体,奥尔特云中的小天体常被甩入星际空间,彗星C/1980 E1和C/2024 L5(ATLAS)都因巨行星引力摄动变为永久双曲轨道并将离开太阳系 [38][39][40][41] 相关研究与发现背景 - 星际天体难以被发现,至今仅确认3颗,估计未来10年内强大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可能发现的星际天体数量在5到50颗之间 [37][53] - 勒布教授有多次将天文现象与外星技术联系的前例,包括将快速射电暴解释为外星人光帆、认为首个星际天体奥陌陌可能是外星飞船、宣称在太平洋海底采集到星际流星残骸等 [43][44][46] - 勒布的观点受到同行批评,被指过于草率耸动、污染严肃科学研究、分散其他科学家注意力,有专家强调“非凡的主张需要非凡的证据”,而现有证据支持3I/ATLAS是普通星际彗星 [47][48][49]
【经济风口】 AI时代亟需重新定义“价值”
证券时报· 2025-05-13 01:42
AI对传统经济循环的挑战 - AI技术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快速发展,应用范围扩大,取代人类劳动力的领域迅速扩展,冲击传统"劳动创造价值"的认知 [1] - 传统"生产者社会"的底层逻辑为劳动创造价值→价值兑换货币→货币驱动消费→消费刺激生产,工作伦理是核心驱动力 [1] - AI时代人类从"生产者社会"转向"消费者社会",经典经济模型逐渐坍塌,越来越多人无法以生产者身份参与经济活动 [2] 价值体系的范式革命 - 人类价值从"劳动价值论"转向"存在价值论",人的价值更多体现为消费者而非生产者 [2] - 人类消费行为可能为AI系统提供"需求噪声"和"非理性扰动",成为维持AI进化动力的关键因素 [2] - 当劳动不再是价值创造的核心,存在本身可能成为新的生产函数,形成碳基文明特有的经济纠缠态 [2] AI时代的经济循环困境 - AI接管程式化生产后,被取代人群的价值体现和收入来源成为关键问题,威胁"劳动-收入-消费"链条的可持续性 [3] - 技术奇点与经济循环闭环逻辑的冲突,导致需要重构整个价值计量体系的基础语法 [3] - 21世纪面临的核心命题是财富分配范式的根本性转移,远超税种或福利政策层面的变革 [3] 价值内涵的重构方向 - AI时代价值需涵盖创造力、情感体验、社会互动等非程式化能力,以及AI监督引导等新维度 [4] - 需要探索新分配机制确保被AI取代人群的基本生存保障和发展机会 [4] - 当前处于重新定义价值体系的历史节点,需通过深刻理解价值重构来指引社会发展方向 [4]
12个超越认知的科学假说,哪个最有可能成真?| 红杉爱科学
红杉汇· 2025-03-23 12:25
宇宙碰撞理论(火宇宙理论) - 宇宙起源于两个平行宇宙的剧烈碰撞而非奇点大爆炸[3] - 该理论预言宇宙膨胀后将收缩至"大坍缩"状态并引发新一轮碰撞循环[3] 白洞假说 - 白洞作为黑洞的宇宙镜像理论上应存在 但尚无直接观测证据[5] - 白洞可能表现为黑洞物质排泄口 虫洞端点或全新天体形态[5] - 验证白洞存在需重构现有物理定律体系[6] 费米悖论 - 银河系应存在百万级智慧文明 但人类未捕获任何地外信号[6] - 模拟理论认为宇宙可能是高级文明设计的虚拟现实场景[7] 模拟理论 - 弦论发现宇宙底层方程呈现自对偶线性二进制纠错块码结构[7] - 量子物理核心区域嵌入类似计算机代码的1与0信息流[7] 宇宙全息投影理论 - 观测到的星空可能是宇宙本体在空间尺度上的全息投影[8] - 引力波涟漪或为量子涨落中的光波编码机制[9] 黑洞创生假说 - 黑洞奇点可能通过大爆炸形式喷发形成新宇宙[11] - 人类所处时空或是异位面黑洞创生产物[11] 多元宇宙理论 - 每个选择都会催生做出相反决策的平行宇宙[12] - 否定物质无限坍缩为奇点的量子力学框架[12] 宇宙热寂假说 - 无限古老宇宙终将因能量均匀分布陷入永恒停滞[12] - 该假说与宇宙暴胀理论存在根本性对立[13] 暗能量观测效应 - 频繁观测暗能量可能通过量子芝诺效应加速宇宙衰亡[15] - 暗能量占宇宙总能量七成 支配时空膨胀宿命[15] 泛种论假说 - 生命可能通过陨石彗星搭载的"生命胚种"实现星际传播[15] - 极端微生物存活能力支持生命跨星际迁移可能性[16] 技术奇点假说 - 未来数十年人类或突破生物性束缚实现指数级技术跃升[16] - 超级智能体将掌握可控核聚变等恒星量级能源技术[16] 追溯预识别现象 - 实验显示未来事件可能逆向影响个体当下认知活动[19] - 存在现行物理无法解释的信息逆因果传递机制[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