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跨代共居
icon
搜索文档
跨代共居为养老注入新活力
新华社· 2025-10-27 20:09
跨代共居模式的核心价值 - 该模式精准满足老年人缓解生活孤单、跨越数字鸿沟的需求,同时满足年轻人减小生活压力的需求 [1] - 模式为养老机构注入新动能,提升入住率并盘活资源,有利于实现良性运营 [1] - 深层价值在于通过构建常态化共同生活场景增进代际交流,拉近彼此距离 [1] 跨代共居的实践案例与成本 - 浙江乐清案例显示年轻人月付1500元可获得含早晚两餐和住宿保洁的服务 [1] - 苏州案例显示年轻人可通过志愿服务兑换养老机构住宿资格并抵扣房租 [1] 跨代共居模式的挑战与磨合 - 不同代际群体在作息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需建立共同遵守的生活公约 [1] - 年轻人的临时居住属性与养老机构服务定位存在错位,需明确入住条件及权利保障 [1] 行业转型与创新启示 - 养老机构可从单纯照护场所转型为代际融合的社区平台,营造共生共栖生活环境 [2] - 该模式打开想象空间,有望激发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社会创新 [2]
年轻人住养老院火了,能成为主流吗?
虎嗅· 2025-10-19 16:26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探讨了年轻人入住养老院这一“跨代共居”新兴模式,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其产生的背景、对年轻人与养老机构的双向价值以及规模化推广面临的挑战 [1][4][9] 案例背景与模式缘起 - 浙江乐清颐心养老院因2025年9月20日开业初期床位空置率高,院长赵乐萍为盘活资源,尝试以1500元/月的价格接纳年轻人入住,该案例经社交媒体传播后引发广泛关注 [1][3] - 该模式始于入住养老院的奶奶建议在附近工作的孙女小蒋申请入住,养老院随后将一层设为青年居住区 [2][3] - 黑龙江哈尔滨市安康社会福利院于2025年10月11日推出为期三天的年轻人试住活动,住宿费40元/天,餐饮费20元/天,相关视频获超70万次转评赞 [4] 年轻人的成本效益分析 - 租客小蒋月租1500元,包含早晚两餐和保洁服务,相较于原通勤方案,每月因通勤时间缩短和费用降低可节省约572元 [5] - 居住体验符合预期,房间设施类似酒店式公寓,餐食清淡健康,有定期保洁,但需遵守晚上八点关门等规定 [5][7] - 该模式提供了“双向安心”:老年人得到照顾,年轻人生活便利且能探望亲人,但租客因性格内向与老人交流有限 [6] 养老院的运营逻辑与规则演变 - 颐心养老院投资约700万元装修,定位中高端,年轻人1500元/月的费用仅覆盖餐饮与保洁,共享后勤资源,额外成本低,几乎是“能挣一点是一点”的权宜之计 [3][9][11][13] - 入住规则从最初的“性格安静、工作稳定”调整为“必须与家中老人一同居住”,以维护养老核心属性并促进代际互动,目前除小蒋外已有两名考研学生入住 [4][12] - 类似模式包括志愿服务机制,年轻人可通过陪伴老人累积服务时长兑换住宿资格,如浙江缙云县养老院和北京石景山区老年福养老服务中心 [13] 模式推广的潜在制约与行业背景 - 专家指出规模化推广面临核心需求差异、政策合规性风险及养老福利补贴能否延伸至青年群体等多重制约 [4][15][16][17] - 地理位置是关键制约,年轻人需要通勤便利,而养老机构为控制成本常选址偏远,二者在大城市难以兼容 [15] - 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22%,养老机构4.0万个,床位507.7万张,整体入住率仅为45.4% [17] - 中国养老体系以居家为主,机构养老为补充,意味着“跨代共居”即使成熟,其服务群体规模也有限,难以成为主流方案 [18]
年轻人住养老院火了 能成为主流吗?
经济观察报· 2025-10-19 15:30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探讨了“跨代共居”这一新兴模式,即年轻人入住养老院,旨在同时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陪伴需求和年轻人的低成本居住需求 [1][5] - 该模式被视为在人口流动频繁、家庭结构变化的背景下,对传统多代共居模式的一种替代性探索,但目前仍处于局部实验阶段,面临地理位置、政策合规性及需求可持续性等多重制约,难以规模化推广 [5][17][18] 年轻人的“成本账” - 浙江乐清案例中,年轻人月租1500元,包含早晚两餐和保洁服务,相较于当地租房市场具有一定性价比 [3][7] - 入住养老院后,通勤成本显著降低,案例中年轻人日通勤费从30余元降至4元,每月22个工作日可节省约572元 [7] - 居住体验类似酒店式公寓,家电家具齐全,餐食清淡健康,并有定期保洁,但需遵守如晚上八点关门等管理规定 [7][8] - 年轻人入住的核心价值在于“双向安心”:老年人得到照顾状态变好,年轻人生活便利且能陪伴亲人 [7] - 中国空巢老人比例达54%,独居老人超1200万;同时18-30岁青年中43%处于“月光租房”状态,近六成渴望稳定社交环境,凸显了双向需求缺口 [9] 养老院“盘活资源” - 养老院运营方接纳年轻人主要是为了在开业初期入住率低时盘活闲置床位,是一种资源利用的尝试 [4][11] - 案例中的民营养老院投资约700万元装修,定位中高端,但开业初期床位大量空置 [4][11] - 从成本结构看,老年人月费3000元中人力成本占比高,而年轻人月费1500元仅涉及餐饮保洁,共享现有后勤资源,额外成本较低 [12] - 随着模式受到关注,养老院调整了入住规则,要求年轻人“必须与家中老人一同居住”,以避免其沦为单纯廉租房,并希望通过活动促进代际互动 [5][13] - 运营方坦言1500元的费用几乎无法覆盖成本,目前仅是“床位不空着,能挣一点是一点”的权宜之计 [14] “跨代共居”的发展前景与制约 - 专家认为,在少子化、老龄化趋势下,探索代际相处模式具有积极意义,是对缓解青年住房压力与老年精神陪伴双重议题的尝试 [16] - 规模化推广面临核心制约:年轻人职业发展依赖通勤便利,而养老机构为控制成本多选址偏远,二者在大城市难以兼容 [17] - 政策合规性风险是重大挑战,公立养老院享有税收、地价、运营等补贴,若低价接纳年轻人可能构成“政策套利” [17] - 需求存在错配,以志愿服务换取住宿的模式多为短期行为,年轻人缺乏长期居住动力,与老年人需要的稳定陪伴形成矛盾 [17] - 从行业视角看,此举本质是机构为盘活闲置资源、分摊成本的阶段性选择,而非可持续的长期商业模式 [18] - 截至2024年末,全国养老机构床位整体入住率为45.4%,且中国养老体系以居家为主,机构养老为补充,意味着即使模式成熟,其服务群体规模也十分有限 [18]
年轻人住养老院火了 能成为主流吗?
经济观察报· 2025-10-17 23:25
文章核心观点 - 年轻人入住养老院形成的“跨代共居”模式是应对青年居住压力与老年人精神陪伴需求的一种新兴探索 [2] - 该模式目前处于局部探索阶段,其规模化推广面临地理位置、政策合规性及代际需求可持续性等多重制约 [2][11] - 对养老机构而言,接纳年轻人是盘活初期闲置床位、分摊运营成本的权宜之计,而非成熟的长期商业模式 [6][8][12] 案例概况 - 浙江乐清颐心养老院因开业初期床位空置,以月租1500元(含早晚两餐和保洁)接纳一名年轻女性入住,该案例经社交媒体传播后引发广泛关注 [1] - 黑龙江哈尔滨安康社会福利院于2025年10月推出年轻人试住活动,住宿费40元/天,餐饮费20元/天,相关视频获超70万次转评赞 [2] - 乐清颐心养老院后续调整规则,要求年轻人必须与家中老人同住,并计划预留整层楼作为青年居住区 [1][6] 年轻人成本与体验分析 - 入住年轻人每月通勤成本从572元降至88元(按22个工作日,日通勤费从26元降至4元),并节省餐饮开支 [3] - 居住体验获得正面评价,房间设施齐全类似酒店式公寓,餐食清淡健康,并提供每周保洁服务 [3] - 主要不便之处是养老院晚上八点关门,晚归需联系保安开门 [3] - 该模式的价值在于为年轻人提供高性价比居住方案的同时,使其能陪伴亲属,获得“双向安心” [3] 养老院运营逻辑 - 养老院运营初期入住率低(行业整体入住率为45.4%),接纳年轻人可填补空置床位,实现资源盘活 [6][12] - 年轻人1500元/月的费用仅覆盖餐饮与保洁,几乎无法覆盖成本,属于“能挣一点是一点”的阶段性策略 [8] - 成本结构差异显著:老年人月费3000元包含高人力成本的护理服务,年轻人月费则主要共享后勤资源,额外成本较低 [6] 模式推广的制约因素 - 地理位置错配:年轻人依赖通勤便利,而养老机构为控制成本多选址偏远,二者在大城市难以兼容 [11] - 政策合规风险:公立养老院享有税收、地价等补贴,若低价接纳年轻人可能构成“政策套利”,存在法律模糊地带 [11] - 需求可持续性挑战:年轻人参与多为考研过渡等短期行为,与老年人需要的稳定陪伴存在矛盾,难以形成长期互助 [11] - 市场规模有限:中国养老体系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仅为补充,意味着该模式潜在服务群体规模较小 [12] 行业背景与数据 - 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22%;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2亿,占15.6% [12] - 全国注册养老机构4.0万个,床位507.7万张(护理型床位占65.7%),年末在院230.7万人 [12] - 社会现实为模式探索提供土壤:空巢老人比例达54%(独居超1200万),43%的18-30岁青年处于“月光租房”状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