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跨区域协同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太湖水之变磨砺三十年,水质从Ⅴ类提升到全湖Ⅲ类,恢复到良好标准
中国环境报· 2025-06-25 10:46
浩渺太湖,碧波万顷。30年攻坚、30年谋变。 太湖水质从Ⅴ类提升到全湖Ⅲ类,恢复到良好标准用了30年。从"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启动到蓝藻围 城,再到如今破圈成为国际大型湖泊营养化治理的标杆,太湖治理之路从来不是坦途。 浅与深:浅水型湖泊自净能力弱,污染成因复杂,需系统性深度治理 1.9米是太湖的平均水深。相较于鄱阳湖、洞庭湖等其他大型湖泊,太湖属于浅水型湖泊,最深处不足4 米。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与太湖已经打了半辈子交道。"就像水缸比较深,上下 两层水交换会受阻,沉到湖底的污染物很难再翻上来。反之,盆浅,一经搅动,底层的污染物就翻上来 了,环境容量小,污染物浓度高,自净能力也弱。" 太湖难治,难在水浅。因为水浅,阳光可射到湖底,给蓝藻提供了生长环境。"冬天太湖的温度基本在 5℃—7℃,蓝藻停止分裂细胞和增殖的下限温度在5℃—6℃,正好处于临界值。有时候暖冬也对蓝藻造 成影响。春天,生物量累积,呈指数型增长,最后在夏天暴发。"秦伯强告诉记者。 太湖难治,难在产业。依托水资源优势,结合城市集中、劳动力密集等特点,给太湖流域周边纺织、印 染、机械制造等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提供了有利条件。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