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锂电

搜索文档
跨界锂电失败!上市企业退市!
搜狐财经· 2025-06-23 10:07
公司退市相关公告 - 公司因2023年度经审计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7954.06万元),自2024年5月6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1] - 公司未在法定期限内(截至2025年4月30日)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深交所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 [1] - 公司股票自2025年6月25日起进入15个交易日的退市整理期,期满后将被摘牌 [1] - 公司1996年上市后多次濒临退市,2005年被*ST,2006-2013年暂停上市7年,2016年再次被*ST [1] 公司经营状况 - 公司主营业务从汽车零配件制造和新能源电池材料委托加工转向委托加工及贸易,盈利能力持续承压 [2] - 2023年扣除后营收仅7954.06万元,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仅7005.77万元 [2] - 2024年预计亏损3300-4300万元,营业收入约3-3.5亿元,与会计师存在较大分歧 [3] - 公司曾与赣锋锂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拟在新能源产业链开展合作 [2] 公司保壳措施 - 公司1500万元收购新余锂想新能源有限公司,成为其全资股东 [2] - 新余锂想新能源成立于2024年4月,计划建设年加工2万吨电池级碳酸锂产能 [2] - 2024年第四季度通过收购资产突击增加收入超过2亿元 [3] 行业跨界现象分析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带动下,众多企业跨界进入锂电行业 [3] - 2023年至今已有超过100笔跨界锂电案例,多数已退出 [3] - 跨界企业普遍存在对行业认识不足、应变能力差、难以形成协同效应等问题 [3] - 行业竞争加剧、产能过剩导致许多跨界项目暂停或终止 [3]
跨界锂电失败!上市企业退市!
起点锂电· 2025-06-21 18:04
活动信息 - 2025第五届起点两轮车换电大会及轻型动力电池技术高峰论坛将于7月10-11日在深圳举办,主题为“换电之城 智慧两轮”[1][2] *ST恒立退市事件 - 公司因2023年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元(7954.06万元)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024年未按时披露年报导致深交所决定终止上市,6月25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2] - 公司上市后多次濒临退市,曾通过资本运作(如债务重组、变卖资产)规避退市,但主业萎缩后长期亏损,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仅7005.77万元[3][4] 跨界锂电业务尝试 - 2024年9月与赣锋锂业签订新能源产业链合作框架协议,同年1500万元收购新余锂想新能源(主营电池材料加工),计划建设年产2万吨碳酸锂产能[4][5] - 收购后2024年Q4突击增加收入超2亿元,但年审会计师对3-3.5亿元营收数据存疑,全年预亏3300-4300万元[5] 行业跨界现象分析 - 2023年以来超100家企业跨界锂电,但多数因缺乏行业认知、协同效应不足而失败,产能过剩加剧竞争后部分项目暂停或终止[6][7][8] - 行业调整期下,中小企业需深耕细分市场,差异化竞争才能应对周期波动[8]
锂电赛道再掀跨界潮!
起点锂电· 2025-04-10 18:40
跨界锂电背景与原因 - 公司原有主营业务增长乏力,未来成长性不确定,管理层决定通过提高运营能力和优化生产技术进行产品升级,2025年Q1经营略有改善 [3] - 2023年公司控制权变更为璞泰来实控人梁丰,为跨界锂电奠定基础,结合新"国九条"政策推出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形成"时尚女装+锂电池粘合剂"双轮发展模式 [3] - 新控股公司茵地乐主营PAA类锂电水性粘结剂,双方联盟旨在结合资金与技术拓展负极材料前驱体化工合成原料等领域 [3] 收购茵地乐交易细节 - 公司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茵地乐71%股权,交易价格为14.2亿元,评估值为20.05亿元,当前资金实力可覆盖支付且无压力 [3][5] - 交易虽表面属关联交易,但璞泰来未直接参与,属于市场化行为 [3] - 收购过程曲折,2023年10月首次公告后经历谈判拉锯,最终于2024年3月达成协议 [5] 实控人梁丰的资本运作 - 2023年三季度公司实控人变更为璞泰来创始人梁丰,曾尝试通过日播时尚收购旗下上海锦源晟实现借壳上市,但因锦源晟在刚果(金)和印尼的项目拖累而失败 [7][8][10] - 梁丰选择借壳而非直接IPO因锦源晟行业竞争力一般且2023年IPO环境收紧 [9][10] 行业跨界锂电现状与挑战 - 2024年锂电跨界风潮未减,年初华润环保、海辰药业、云图控股、英力股份等多家企业宣布跨界,涉及电池制造、储能技术、磷酸铁锂产业链等领域 [13][14][15] - 2020-2022年跨界潮中化工类、消费电子类、矿业类、房地产类企业为主,但2023年普遍遭遇挫折,2024年统计显示近80家跨界企业中十余家已折戟 [15][16] - 行业竞争格局已由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巨头主导,新入局者需同时具备锂资源、经验、资本和产业链支持,固态电池领域新秀如清陶、卫蓝等因技术绑定也难以复制 [17] - 杉杉股份被视为唯一跨界成功案例,但其路径难以复制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