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中国资产

搜索文档
眼科赛道“长坡厚雪”,爱尔眼科的规模效应如何重塑价值坐标?
搜狐财经· 2025-05-06 18:04
行业背景 - 全球地缘冲突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美国"对等关税"冲击全球经贸秩序,引发对中国资产价值的重估讨论 [2] - 消费作为内循环关键引擎,重要性愈发凸显,眼科作为横跨消费和医疗的双重赛道走在确定性景气通道 [3] - 中国14亿人口中,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51.9%(小学36.7%,初中71.4%,高中81.2%),近视人群呈现高发化、低龄化、高度化趋势 [3] - 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0亿人,占比22%,65岁及以上人口2.20亿人,占比15.6%,预计2050年老年人口将超4亿 [4] 市场规模 - 中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从2015年507.1亿增长至2024年2231亿元,预计2025年达2521.5亿元,2020-2025年CAGR为16% [4] - 全球眼科治疗市场规模2024年为318.5亿美元,预计2032年达563.9亿美元,2024-2032年CAGR为7.4% [18] - 中国大陆角膜塑形镜渗透率仅1.8%,显著低于中国香港9.70%、中国台湾5.40%和美国3.50%的水平 [5] 公司业绩 - 2024年实现营收209.83亿元(+3.02%),归母净利润35.56亿元(+5.87%),门诊量1694.07万人次(+12.14%),手术量129.47万例(+9.38%) [6] - 2024年Q1营收60.26亿元(+15.97%),归母净利润10.50亿元(+16.71%),扣非净利润10.60亿元(+25.78%) [7] - 2006-2024年营收从1.91亿元增至209.83亿元(增长109倍),归母净利润从1459.15万元增至35.56亿元(增长243倍) [15] 竞争格局 - 行业呈现"一超多强"格局,爱尔眼科市场份额远超同行 [6] - 2024年华厦眼科营收40.27亿元(+0.35%),普瑞眼科营收26.78亿元(-1.46%),何氏眼科营收10.96亿元(-7.56%) [8] - 2024年销售费用率10.25%,低于华厦眼科14.46%、何氏眼科16.65%、普瑞眼科18.69% [12][13] - 2024年毛利率48.12%,净利率17.81%,双双领跑行业 [13][15] 业务布局 - 采用分级连锁模式,形成"横向成片、纵向成网"布局,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10] - "1+8+N"战略:长沙世界一流眼科医学中心+8个国家级眼科中心+N家地区领先医院,2024年已建成6家区域眼科中心 [10] - 截至2024年末境内医院352家,门诊部229家,省会城市覆盖超90%,地级市覆盖率约80% [11] - 全球范围内医院/中心/诊所达974家(中国内地811家,中国香港8家,美国1家,欧洲137家,东南亚17家) [18] 技术创新 - 加快"AI+眼科"布局,包括远程医疗、AierGPT、AI眼科医生、眼科数字人爱科、AI眼科医院等 [17] - 与全球著名眼科学机构战略合作,在欧美等地建立科技创新研究及孵化平台 [19] - 主办第19届世界近视眼大会、第18届世界眼科医院协会年会,成立亚太区办公室 [19] 国际化发展 - 2024年海外收入26.25亿元(+13.54%),对冲国内增速放缓 [18] - 欧洲分支机构在西班牙马德里上市(CBAVMC),东南亚分支机构在新加坡上市(SGX40T) [18] - 成立全球屈光手术专家咨询委员会,汇聚30位国内外知名专家 [19] - 布局海南博鳌乐城先行区,打造国际临床研究基地 [19]
资本市场扩大对外开放!后续改革举措可期
证券时报· 2025-03-26 08:20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 中国资本市场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外资机构加速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已有4家外资独资券商(法巴证券、高盛中国证券、摩根大通证券、渣打证券)和8家外资控股合资券商在华展业,其中摩根士丹利证券、星展证券、汇丰前海证券外资持股比例达90%以上 [3] - 中外资机构双向合作加强,易方达基金与巴西伊塔乌资产管理公司开展ETF互挂合作,汇添富基金与安中集团探索中阿ETF互联互通,利安-招商新兴亚洲精选指数ETF在新加坡上市 [3] - 监管部门推动制度型开放,2024年3月证监会发布文件支持外资机构在华设立机构,推进"基金互认""ETF互挂""跨境理财通"等试点 [4] 中国资产吸引力 - 外资机构普遍看好中国资产,高盛、富达国际、摩根士丹利等机构密集发声,认为中国股市经历有史以来最强开年表现,政策支持及科技突破将推动涨势持续 [6] - A股和港股稳中向好,科技成长板块表现突出,TMT板块成交占比达40%-50%,外资机构调研聚焦人工智能、医疗、消费等行业 [6] - 贝莱德基金指出中国股票仍处估值洼地,若增量政策持续出台,外资有望加速回流 [6] 外资机构布局与政策支持 - 德意志银行预测中国企业全球化将消除估值折价并转为溢价,2025年成为全球重新认识中国竞争力的关键年 [1] - 证监会持续优化外资政策,放宽合格境外投资者准入,推动A股纳入MSCI、富时罗素等国际指数,提升外资参与便利性 [8][9] - 外资机构呼吁进一步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加快展业审核速度,丰富跨境投资产品供给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