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量

搜索文档
电磁态势研究实验室揭牌 推动河北电磁计量能力提升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7-23 14:55
实验室建设与投资 - 河北省计量院与中国移动设计院联合共建电磁态势研究实验室 总投资2000余万元 占地1050平方米 [1] - 实验室引进20余台国际先进测试设备 可精准模拟复杂电磁环境 [1] 技术能力与覆盖范围 - 实验室技术能力覆盖电磁兼容性测试 干扰抑制算法研发 AI驱动智能检测等领域 达国内领先水平 [1] - 可对5G终端 基站天线等设备进行全链条性能检测 满足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 中国电信等基站天线检测需求 [1] 核心研究方向 - 聚焦三大核心方向:突破5G/6G电磁技术瓶颈 研发AI赋能智能检测算法 构建自主知识产权电磁计量技术体系 [2] - 打造集检测 认证 咨询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提升企业研发效率并降低运营成本 [2] - 通过产学研用创新机制与高校共建联合培养平台 培育电磁领域复合型人才梯队 [2] 战略合作与未来规划 - 已与中国移动设计院 石家庄铁道大学等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 - 未来计划拓展6G太赫兹通信 量子计量等前沿领域研究 开展联合攻关课题10余项 [2] - 预计有效带动相关产业产值大幅增长 为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保障 [2] 行业意义 - 推动河北省电磁领域计量测试能力迈入全国领先行列 [1] - 为5G/6G通信技术研发 基站设备自主检测及高质量网络建设提供关键支撑 [1] - 对推动天线检测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国科研团队研发出纳米“双光子工厂”
新华网· 2025-07-11 15:12
研究成果 - 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全新腔诱导自发双光子辐射方案,实现与单光子辐射强度相当的自发双光子辐射 [1] - 研发保真度高达99.4%的按需触发式新型微纳量子纠缠光源 [1] - 该成果为新一代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和功能化光量子信息处理芯片构建提供关键支撑 [1] 技术突破 - 将双光子辐射效率从小于0.1%提升到约50%,实现可控触发纠缠光子对源 [1] - 基于纳米尺寸固态"人造原子"结构,打造"纳米尺度纠缠光子工厂" [2] - 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保真度创纪录的纠缠光子对 [2] 学术价值 - 解决了自发双光子辐射理论提出60年来实验观测困难的问题 [1] - 突破近40年国际研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困境 [1] - 被《自然》杂志审稿人评价为"双光子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2] 应用前景 - 技术可显著提升量子通信安全性、量子计算可靠性和量子计量精度 [2] - 为功能化光量子信息处理芯片构建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1] - 采用超高品质光学微腔精细调控光子产生过程 [1]
工信部:3年内突破100项关键计量校准技术,培育50家仪器仪表优质企业
仪器信息网· 2025-06-14 11:48
政策目标 - 到2027年实现100项以上关键计量技术突破、研制100台套以上高端计量器具和标准物质、培育50家以上仪器仪表优质企业 [1][2][5] - 建成覆盖全产业的计量技术服务网络,推动计量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2][5] - 到2030年制造业计量创新水平持续提升,技术服务网络更加完善,重要领域计量综合实力大幅增强 [5] 技术突破方向 - 聚焦量子、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解决"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测不快"难题,突破关键计量技术 [7] - 研究量子计量、数字化模拟测量、动态量和极值量等综合参量测量技术 [7] - 开展工况环境的在线、动态、实时、远程、多参数校准技术研究和应用 [7] 高端计量器具研发 - 研发高精度、集成化、智能化计量器具,加强中试及应用验证,提升可靠性、稳定性 [8] - 提升基于安全可靠测评的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的数字技术产品集成应用水平 [8] - 通过政府采购政策引导使用自主计量器具,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化 [8] 标准物质开发 - 加快化工、石化、钢铁等重点领域的标准物质研制和应用 [9] - 提升标准物质不确定度水平,建立质量追溯制度,加强量值核查验证 [9] 仪器仪表企业培育 - 培育具有生态主导能力的高端计量器具和标准物质龙头企业 [11] - 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打造特色高端仪器仪表产业集群 [11] - 实施质量品牌战略,提升仪器仪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11] 计量服务体系建设 - 支持计量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创新驻厂、驻园区等就近服务模式 [13] - 建设制造业高水平计量校准技术服务机构,开展技术攻关和规范制修订 [15] - 运用"互联网+计量"模式构建高效服务网络,鼓励计量机构"随企出海" [16] 计量创新升级 - 推动计量高端化发展,拓展高附加值服务,加强高准确度产品供给 [18] - 促进智能化转型,应用AI、大数据等技术优化校准方式,建设计量数据库 [19] - 推进绿色化升级,推广低能耗计量器具,研究碳计量技术支撑碳排放核算 [20] 资源保障措施 - 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计量机构的融资力度 [22] - 鼓励早期投资和创业投资支持计量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符合条件的计量机构上市融资 [22] - 对企业新购置的计量器具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 [22] 国际合作 - 支持企业建立国际化计量研发中心和培训基地,参与国际计量比对 [24] - 鼓励国内外企业联合开展计量技术研发,推动前沿计量技术研发中心建设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