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

搜索文档
千亿资金抢滩生物多样性金融“蓝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6 15:19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金融支持 -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每年数千亿美元资金缺口,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战略并出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1] - 中国依赖于生物多样性或自然的经济活动产值高达9万亿美元,约占GDP总量的65%[3] - 金融机构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承担重要责任,但目前缺乏相关风险评估方法和工具,多数机构未将其纳入内部风险管理体系[2][3] 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 - 生物多样性丧失导致物理风险(如生态退化影响农业、林业、旅游业)和转型风险(如政策变化导致企业倒闭)[4] - 巴西银行46%贷款投向高度依赖生态系统的行业,生态退化可能导致不良贷款比例上升约9个百分点[3] - 马来西亚银行的自然相关风险敞口高达70%-95%[3] 中国国家公园建设进展 - 中国已建立5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生态修复54平方公里,大熊猫数量增加50只[5][6] - 武夷山国家公园创新自然资源管理方式,实施毛竹林地役权管理和商品林赎买[6] - 国家公园建设目前主要依赖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参与不足,金融产品覆盖范围有限[6] 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的挑战 - 政策激励不足,企业和金融机构对国家公园项目经济回报预期保守[6] -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市场规模有限,缺乏统一交易市场(除碳交易外)[6] - 金融产品体系不完整,现有产品以绿色信贷和野生动物保险为主,资金规模有限[6] 未来金融支持方向 - 需从"单点创新"转向"体系化构建",加强投融资风险评估(项目前、中、后期全流程管理)[7] - 建议完善配套激励措施和创新产品体系,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参与的长效机制[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