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融资

搜索文档
千亿资金抢滩生物多样性金融“蓝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6 15:19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金融支持 -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每年数千亿美元资金缺口,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战略并出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1] - 中国依赖于生物多样性或自然的经济活动产值高达9万亿美元,约占GDP总量的65%[3] - 金融机构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承担重要责任,但目前缺乏相关风险评估方法和工具,多数机构未将其纳入内部风险管理体系[2][3] 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 - 生物多样性丧失导致物理风险(如生态退化影响农业、林业、旅游业)和转型风险(如政策变化导致企业倒闭)[4] - 巴西银行46%贷款投向高度依赖生态系统的行业,生态退化可能导致不良贷款比例上升约9个百分点[3] - 马来西亚银行的自然相关风险敞口高达70%-95%[3] 中国国家公园建设进展 - 中国已建立5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生态修复54平方公里,大熊猫数量增加50只[5][6] - 武夷山国家公园创新自然资源管理方式,实施毛竹林地役权管理和商品林赎买[6] - 国家公园建设目前主要依赖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参与不足,金融产品覆盖范围有限[6] 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的挑战 - 政策激励不足,企业和金融机构对国家公园项目经济回报预期保守[6] -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市场规模有限,缺乏统一交易市场(除碳交易外)[6] - 金融产品体系不完整,现有产品以绿色信贷和野生动物保险为主,资金规模有限[6] 未来金融支持方向 - 需从"单点创新"转向"体系化构建",加强投融资风险评估(项目前、中、后期全流程管理)[7] - 建议完善配套激励措施和创新产品体系,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参与的长效机制[7]
特稿|戴青丽:填补生物多样性融资缺口,绿色金融催化全球可持续发展
第一财经· 2025-06-18 09:28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紧迫性 - 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已从环境议题升级为经济和发展核心挑战 支撑着粮食安全 疾病防控和气候稳定等关键生态系统服务 [1] - 约75%农作物依赖授粉 授粉者数量减少直接威胁全球粮食生产 生物多样性丧失还会破坏土壤健康 降低水质并导致局部气候不稳定 [2] - 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增加人畜共患疾病传播风险 与森林砍伐 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等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的行为直接相关 [2] - 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扩张可能破坏候鸟迁徙通道或脆弱生态系统 需协调气候目标与生物多样性目标 [2] 全球政策与金融创新 - 生物多样性首次被纳入G20公报 TNFD框架帮助企业和投资者评估自然相关风险 补充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2030年保护30%地球区域的目标 [3] - 世界银行推出1 5亿美元规模的"犀牛债券" 投资回报与南非黑犀牛种群数量直接挂钩 成为首批成效挂钩型生态金融工具 [4] - 巴西牵头筹建1250亿美元"热带森林永续基金" 通过主权融资机制激励雨林国家维持低砍伐率 可能重塑全球森林保护模式 [4] 区域行动与领导力 - 沙特阿拉伯开展沙漠修复并重新引入7000多只动物 阿联酋保护红树林和海洋生态系统 中东地区通过COP27 COP28等气候外交加强生物多样性合作 [5] - 中国银行发行全球首只18亿元人民币生物多样性主题绿色债券 支持生态基建和修复项目 [6] - 中国"蚂蚁森林"通过数字化工具推动公众参与 累计支持种植4 75亿棵树 形成科技驱动的公民行动新模式 [7] 融资缺口与解决方案 -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年融资缺口达7000亿美元 低于全球碳酸饮料年消费总额 [8] - 每年5420亿美元农业 渔业和林业补贴中部分损害自然环境 改革有害补贴可释放资金用于可持续生产方式 [9] - 建议通过混合融资 主权担保扩大投资 开发生物多样性信用等市场机制 完善自然风险披露监管框架 加强全球知识技术合作 [9] 中国战略与全球机遇 - 中国提出2030年实现30%陆水域保护的"30×30"目标 建立大规模生态系统保护区 [7] - 自然融资可连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中国通过创新工具和公众参与推动"自然向好型"经济转型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