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江禁渔
icon
搜索文档
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生态之变:长江鱼类种群近5年翻了近一倍
新京报· 2025-07-22 07:15
长江生态保护成效 - 长江宜宾段鱼类种群从2019年48种增至2024年92种,长江鲟等珍稀物种频现[1][3][9] - 长江宜宾段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水平,部分区域达Ⅰ类标准[1][4][9] - 禁渔后长江水生生物种类和资源量较禁捕前均显著增加[3][9] 退捕渔民转型 - 宜宾70多名退捕渔民转为渔政巡护员,开展常态化巡查[3] - 渔民唐胜容从捕鱼转为巡护,见证鱼类资源从枯竭到恢复的过程[2][3] - 合江门三江交汇口因鱼群聚集成为网红打卡地[3] 李庄古镇生态转型 - 李庄镇取缔3个采石场,引导17艘渔船上岸,关停转移排污企业[4] - 建成日处理1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厂,构建全覆盖污水处理网络[4][5] - 游客数量从2023年350万增至2024年500万,预计2025年突破600万[5] 以竹代塑产业发展 - 宜宾拥有334万亩竹林,计划打造2000个"以竹代塑"应用场景[6][7] - 现有51家相关企业,竹浆纸(塑)产能91万吨,2024年产值近70亿元[7] - 竹材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特性,是塑料的理想替代品[6][7] 数字赋能环境治理 - 构建"智慧生态大脑",整合400+数据指标和600+监测点位[8][9] - 入河排污口智能平台使水环境异常处置效率提升70%以上[8][9] - 部署18个点位监控设备实现违法行为AI识别与预警[9]
禁渔执法不能松劲
经济日报· 2025-06-18 06:13
长江禁渔执法监管现状 - 非法捕捞团伙作案方式升级,使用高级工具并采取反侦查手段,导致执法监管难度加大 [1] - 长江禁渔工作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经过近5年努力仍需持续加强执法力度 [1] - 部分地方出现麻痹思想和错误认识,如认为生态环境转好可开捕,少数干部存在疲劳厌战心态 [1] 执法监管力量与机制 - 部分地方渔政执法力量不足,表现为执法人员年龄老化、素质参差不齐,能力与高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1] - 需强化执法人员培训,提升素质能力以应对高强度执法工作 [1] - 禁捕水域较广地区面临财力有限问题,执法装备建设和设施更新维护缺乏可持续经费支持 [2] 禁捕监管技术与重点 - 需建立"人防+技防+智防"结合的监管机制,推动禁渔常态长效 [2] - 非法捕捞多出现在薄弱环节,需紧盯重点水域(如长江口、跨省交界)和重要时间节点(如节假日) [2] - 针对网络销售的禁用渔具(如"电鱼背包""可视锚鱼"),需开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 [2] 长江禁渔阶段性成果与展望 - 长江生态目前处于"大病初愈"阶段,禁渔取得的是阶段性成果 [1] - 长江禁捕是一项十年工作,时间近半但仍需保持高标准要求 [2] - 需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持续推进禁渔工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