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江禁渔
icon
搜索文档
从难觅踪影到频频现身 “微笑天使”江豚见证母亲河生态复苏
央视新闻· 2025-08-30 06:54
长江江豚是长江的旗舰性物种,也是反映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物种。近日发布的《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4年)》显示, 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呈现出持续稳定的态势。 曾经难觅踪影的"微笑天使",正见证着母亲河的生态复苏。 摄影爱好者在安徽铜陵长江大桥水域,拍摄到了多只江豚追逐嬉戏的画面。镜头中,一对"母子豚"亲密相伴,格外引人注目。 江豚保护志愿者 生态摄影爱好者 章贤:这是一个家族,里面有母子豚,代表长江江豚自然繁衍得很好,我追寻江豚已经三十多年了。长江水质一天天变 好,从前难觅踪影的"微笑天使",如今已是常客。 在安徽芜湖水域,摄影师也记录下一对江豚母子在水中追逐的画面。 安徽芜湖无为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工程师 陈德贵:江豚的数量至少增加了两到三倍,看到母子豚的数量比以前多多了。 在江豚的另一重要栖息地江西,随着禁捕退捕工作深入推进,赣江流域生态持续改善。这使得江豚时隔近40年重现赣江扬子洲段,母子豚更是频频现身水 面。 通过声学探测和人工调查,近年在江西南昌、九江等多处水域均发现了江豚活动的踪迹。这表明长江江豚正通过扩大活动范围,积极寻找新的栖息地。 科技护航 守护江豚回归 自2021年长江 ...
农业农村部:长江禁渔逐渐见效,但多样性水平仍存在不足
南方都市报· 2025-08-08 12:01
农业农村部表示,总体看,按照当前的生物多样性恢复速度及生态环境现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鱼类资 源量仍将处于资源承载力范围内。 而对于群落结构失衡风险的担忧,据介绍,根据2024年对江苏太湖、湖北梁子湖两个典型水域的专项调 查和系统评估,禁渔后一些生命周期短、繁殖快的低营养级鱼类资源首先较快恢复,并通过食物链为较 高营养级鱼类、鸟类提供食物,不同营养级鱼类此消彼长、波动式调整,种群和群落结构通过自我调节 不断优化,最终达到生物多样性水平更高、群落结构更稳定的新平衡状态。 前述信息出现在最近公开的《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155号建议的答复》中。该答复针对全国人 大代表、台盟浙江省委会副主委陶骏的一项建议。 本轮长江禁渔启动于2021年,为期十年,旨在修复长江流域的生态和环境。近几年来,不断有观察和报 道称局部水域鱼数量恢复、增多。农业农村部在前述答复中解释了原因。 答复称,禁渔后局部水域出现"鱼多了"情况,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少数封闭型湖泊水库,青鱼、草 鱼、鲢、鳙等"四大家鱼"无法在湖库等静水环境中自然繁殖,不再捕捞后,个体增大,显得"鱼多了"; 鲤、鲫、鳊、鲂等可以在静水环境中繁殖,禁捕后数量快速增加, ...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态势总体向好
人民日报· 2025-08-05 08:05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态势 -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态势总体向好,完整性指数持续提升 [2] - 2024年长江干流单位资源量为2.3千克,比2023年上升9.5% [2] - 2021年至2024年累计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比禁渔前(2017-2020年)增加36种 [2] - 2024年长江干支流水质评价总体为优,Ⅰ—Ⅲ类水质断面占98.6%,比2023年上升0.1个百分点 [2] 重点保护物种与经济鱼类恢复 - 长江江豚分布范围扩散,斑块分布状况缓解,部分重点保护物种数量上升 [3] - 新监测到长鳍吻鮈、红唇薄鳅等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近30年首次监测到胭脂鱼自然繁殖 [3] - 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在长江中游监利断面卵苗资源量是禁渔前2020年的6.2倍 [3] - 首次在宜昌和监利江段发现鳤产卵场,赤水河赤水市江段监测到鳗鲡 [3] 赤水河生态恢复成效 - 赤水河2017年全面禁渔后,水生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2021-2024年累计监测到土著鱼类117种 [3] - 珍稀特有鱼类物种数和资源量维持较高水平,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连续3年稳定在"良"等级 [3] - "十四五"期间赤水河流域三省放流珍稀土著鱼类663万尾,有效补充野外种群资源 [4] - 赤水河干流实施长江鲟自然繁殖试验,成功监测到人工放流长江鲟产卵并孵化出苗 [4] - 赤水河流域恢复铜车河、白沙河等一级支流自然连通,中华倒刺鲃、白甲鱼等重新进入支流繁殖 [4] 长江鱼类资源恢复现状与挑战 - 长江部分水域鱼类大量聚集仅为局部现象,不能代表整体多样性恢复 [5] - 长江天然水域鱼类资源和多样性仍在缓慢恢复阶段,中华鲟、长江鲟等旗舰物种恢复速度缓慢 [5] - 禁渔后新增监测到36种土著鱼类,但历史上分布的443种鱼类中仍有99种未被监测到 [5] - 青海湖禁渔24年鱼类资源仅恢复至历史1/3,表明资源恢复是长期过程 [6] 珍稀濒危物种保护进展与措施 - 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物种 [7] - 2024年放流97万尾中华鲟,361尾超声波标志个体中超过60%到达长江口 [7] - 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持续稳定,长江鲟天然水域产卵场改造试验监测到繁殖 [7] - 中华鲟连续8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2024年到达葛洲坝下的成鱼数量仅为10尾 [7] - 需优化升级珍稀物种拯救行动计划,扩大中华鲟人工保种和增殖放流规模 [8] - 推进长江鲟产卵场修复和自然繁殖试验,恢复种群自我维持能力 [8]
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生态之变:长江鱼类种群近5年翻了近一倍
新京报· 2025-07-22 07:15
长江生态保护成效 - 长江宜宾段鱼类种群从2019年48种增至2024年92种,长江鲟等珍稀物种频现[1][3][9] - 长江宜宾段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水平,部分区域达Ⅰ类标准[1][4][9] - 禁渔后长江水生生物种类和资源量较禁捕前均显著增加[3][9] 退捕渔民转型 - 宜宾70多名退捕渔民转为渔政巡护员,开展常态化巡查[3] - 渔民唐胜容从捕鱼转为巡护,见证鱼类资源从枯竭到恢复的过程[2][3] - 合江门三江交汇口因鱼群聚集成为网红打卡地[3] 李庄古镇生态转型 - 李庄镇取缔3个采石场,引导17艘渔船上岸,关停转移排污企业[4] - 建成日处理1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厂,构建全覆盖污水处理网络[4][5] - 游客数量从2023年350万增至2024年500万,预计2025年突破600万[5] 以竹代塑产业发展 - 宜宾拥有334万亩竹林,计划打造2000个"以竹代塑"应用场景[6][7] - 现有51家相关企业,竹浆纸(塑)产能91万吨,2024年产值近70亿元[7] - 竹材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特性,是塑料的理想替代品[6][7] 数字赋能环境治理 - 构建"智慧生态大脑",整合400+数据指标和600+监测点位[8][9] - 入河排污口智能平台使水环境异常处置效率提升70%以上[8][9] - 部署18个点位监控设备实现违法行为AI识别与预警[9]
禁渔执法不能松劲
经济日报· 2025-06-18 06:13
长江禁渔执法监管现状 - 非法捕捞团伙作案方式升级,使用高级工具并采取反侦查手段,导致执法监管难度加大 [1] - 长江禁渔工作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经过近5年努力仍需持续加强执法力度 [1] - 部分地方出现麻痹思想和错误认识,如认为生态环境转好可开捕,少数干部存在疲劳厌战心态 [1] 执法监管力量与机制 - 部分地方渔政执法力量不足,表现为执法人员年龄老化、素质参差不齐,能力与高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1] - 需强化执法人员培训,提升素质能力以应对高强度执法工作 [1] - 禁捕水域较广地区面临财力有限问题,执法装备建设和设施更新维护缺乏可持续经费支持 [2] 禁捕监管技术与重点 - 需建立"人防+技防+智防"结合的监管机制,推动禁渔常态长效 [2] - 非法捕捞多出现在薄弱环节,需紧盯重点水域(如长江口、跨省交界)和重要时间节点(如节假日) [2] - 针对网络销售的禁用渔具(如"电鱼背包""可视锚鱼"),需开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 [2] 长江禁渔阶段性成果与展望 - 长江生态目前处于"大病初愈"阶段,禁渔取得的是阶段性成果 [1] - 长江禁捕是一项十年工作,时间近半但仍需保持高标准要求 [2] - 需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持续推进禁渔工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