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医疗急救
搜索文档
浙江两部法规将于12月1日起施行
每日商报· 2025-09-29 08:35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规 - 浙江省出台全国首部反诈领域地方性法规《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办法》[1][2] - 法规要求电信业务经营者有权拒绝用户办卡 并需对开通境外短消息和电话服务进行风险提示[2] - 法规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有权拒绝客户开户 并实施账户分类分级管理和可疑交易监测[3] - 法规将涉案和涉诈异常互联网账号所关联注册的其他账号纳入重新核验范围 要求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加强动态监测[3] - 法规单设宣传教育章节 要求针对重点行业和群体开展进学校、进社区等活动 公安机关需及时发布新型典型案例[2] 院前医疗急救条例 - 浙江省出台《浙江省院前医疗急救条例》 明确院前医疗急救属于公益性事业 政府需加大财政投入并承担救护车通行费用[4] - 条例要求建设具备病毒、细菌等生物防控要求和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能力的急救点 建立应对化工园区和海上事故的协调机制[4] - 条例规定急救中心和急救站实行24小时值守制度 接到呼叫后须立即调度 不得拒绝或延误[5] - 条例要求建立院前与院内医疗救治联动机制 按照就近、就急原则运送患者 同时兼顾患者送院选择权[5] - 条例加强急救知识普及 要求学校将急救技能纳入教学内容 并对警察、消防员、公交司机等特定群体进行培训[5][6]
为非急救医疗转运铺好路(大健康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18 06:46
院前医疗急救与非急救医疗转运 - 院前医疗急救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财政保障体系成熟,全国统一呼叫号码120,由急救指挥中心统一调派[7] - 非急救医疗转运多数市场化运营,无全国统一呼叫号码和服务规范,由不同体制公司承接,可跨省市服务[7] - 两类服务本质差异:院前急救必须派车救治,非急救转运需先评估收费且为预约性服务[7] "黑救护车"乱象特征 - 低成本改装车辆,冒充正规救护车外观,未经审批盘踞医院周边揽客[8] - 随车医疗设备简陋或失效,途中加价现象普遍(如陕西案例中途加价400元,广东3公里收费1800元)[6][8] - 缺乏专业医护人员,延误救治风险高,监管涉及卫健、公安等多部门但职责不清[8][10] 供需失衡与监管挑战 - 北京30%-40%急救呼叫量实为非急救需求,但法规禁止急救资源用于非急救转运[10] - 非急救转运企业审批分散在交通、工商等多部门,缺乏法律明确界定营运性质[10] - 患者家属价格敏感易选择低价服务,忽视医疗安全导致权益受损[9] 行业模式探索进展 - 北京整合120/999体系,120专攻急救,999转向非急救转运和航空医疗[12] - 全国现有三种模式:120分设专线(如天津962120)、社会化运营(南京/无锡)、政府调度平台(湖南12320)[13] - 国家卫健委2023年方案要求重点城市试点统一呼叫调度,分类管理急救/非急救需求[15] 政策与行业规范建议 - 需国家层面制定非急救转运法规,明确车辆/人员/设备标准及收费原则[15][16] - 建立市场准入机制,鼓励医疗机构搭建平台引入社会力量[15] - 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卫健牵头打击"黑救护车"并建立动态考核体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