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为非急救医疗转运铺好路(大健康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18 06:46
院前医疗急救与非急救医疗转运 - 院前医疗急救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财政保障体系成熟,全国统一呼叫号码120,由急救指挥中心统一调派[7] - 非急救医疗转运多数市场化运营,无全国统一呼叫号码和服务规范,由不同体制公司承接,可跨省市服务[7] - 两类服务本质差异:院前急救必须派车救治,非急救转运需先评估收费且为预约性服务[7] "黑救护车"乱象特征 - 低成本改装车辆,冒充正规救护车外观,未经审批盘踞医院周边揽客[8] - 随车医疗设备简陋或失效,途中加价现象普遍(如陕西案例中途加价400元,广东3公里收费1800元)[6][8] - 缺乏专业医护人员,延误救治风险高,监管涉及卫健、公安等多部门但职责不清[8][10] 供需失衡与监管挑战 - 北京30%-40%急救呼叫量实为非急救需求,但法规禁止急救资源用于非急救转运[10] - 非急救转运企业审批分散在交通、工商等多部门,缺乏法律明确界定营运性质[10] - 患者家属价格敏感易选择低价服务,忽视医疗安全导致权益受损[9] 行业模式探索进展 - 北京整合120/999体系,120专攻急救,999转向非急救转运和航空医疗[12] - 全国现有三种模式:120分设专线(如天津962120)、社会化运营(南京/无锡)、政府调度平台(湖南12320)[13] - 国家卫健委2023年方案要求重点城市试点统一呼叫调度,分类管理急救/非急救需求[15] 政策与行业规范建议 - 需国家层面制定非急救转运法规,明确车辆/人员/设备标准及收费原则[15][16] - 建立市场准入机制,鼓励医疗机构搭建平台引入社会力量[15] - 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卫健牵头打击"黑救护车"并建立动态考核体系[16]
非急救医疗转运岂可“暴利”
新华日报· 2025-06-06 04:58
非急救医疗转运行业现状 - 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是医疗急救的必要补充,涵盖院际转诊、伤残患者出院、重症患者回家转运等刚性需求 [1] - 医院因资源有限无法提供该服务,导致社会化需求激增,市场呈现野蛮生长态势 [1] - 行业存在结构性失衡,部分区域3公里转运收费高达1800元,暴利现象突出 [1] - 大量机构通过注册运输公司规避监管,缺乏急救能力威胁患者安全 [1] - 部分民营医院为非法车辆提供挂靠,形成灰色利益链 [1] 行业规范与解决方案 - 亟需出台全国性《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管理办法》明确行业属性,杜绝去医疗化乱象 [2] - 建议构建多元化供给体系,引入社会资本并建立分级收费制度,探索医保报销试点 [2] - 需搭建全国统一调度平台,实时监控车辆定位、服务记录与收费明细 [2] - 行业规范化需结合刚性制度与柔性政策,贯穿立法、监管与服务全链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