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疗转运
icon
搜索文档
致命转运:一个未被正视的医疗刚需
36氪· 2025-07-30 08:10
非急救转运行业现状 - 行业存在巨大供需缺口 长春市每年需转运患者达2-3万人次 但正规救护车仅17辆 而"黑救护车"数量达20-30辆 [9][26] - 上海非急救转运年需求超16万单 但每2万人口仅配备1辆救护车 [29] - 民营转运机构发展受限 广州仅2家获批专业转运机构 面临"黑救护"低价竞争和品牌混淆问题 [29] 行业运营模式 - 120急救车受政策限制仅用于院前急救 非急救转运需依赖医院或民营机构车辆 [26] - 部分医院通过外包合作开展转运业务 如吉大一院与第三方公司签订转运协议 但监管缺位导致"黑救护"混入 [23] - 民营机构尝试建立标准化平台 如青岛96120专线两年完成4万单 通辽市设立10家非急救转运站 [31] 行业痛点与风险 - 收费标准混乱 江西出现2.8万元天价转运费 费用转入个人账户且无发票 [35] - 设备与人员资质不达标 仁康急救站因氧气不足、无资质医护人员导致患者死亡 被判承担60%责任 [23] - 医患纠纷频发 西安医院医护人员自费佩戴记录仪以自证合规 [37] 典型案例分析 - 吉大一院转运事故暴露监管漏洞 外包公司救护车粘贴医院标识 实际配备不足导致12小时转运延误 [6][18] - 民营机构运营压力大 山西陆航医疗因疫情后业务减少陷入亏损 呼吁政府支持 [32] - 上海尝试政企合作模式 "962130"热线15个月完成1.5万单 含400余跨省订单 [29] 行业改进方向 - 需建立统一法规 明确资质要求与服务标准 加强违规处罚力度 [35][39] - 推动正规机构品牌建设 通过服务质量提升逐步替代"黑救护"市场 [31] - 引入社会监督机制 形成行业共治氛围 [39]
为非急救医疗转运铺好路(大健康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18 06:46
院前医疗急救与非急救医疗转运 - 院前医疗急救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财政保障体系成熟,全国统一呼叫号码120,由急救指挥中心统一调派[7] - 非急救医疗转运多数市场化运营,无全国统一呼叫号码和服务规范,由不同体制公司承接,可跨省市服务[7] - 两类服务本质差异:院前急救必须派车救治,非急救转运需先评估收费且为预约性服务[7] "黑救护车"乱象特征 - 低成本改装车辆,冒充正规救护车外观,未经审批盘踞医院周边揽客[8] - 随车医疗设备简陋或失效,途中加价现象普遍(如陕西案例中途加价400元,广东3公里收费1800元)[6][8] - 缺乏专业医护人员,延误救治风险高,监管涉及卫健、公安等多部门但职责不清[8][10] 供需失衡与监管挑战 - 北京30%-40%急救呼叫量实为非急救需求,但法规禁止急救资源用于非急救转运[10] - 非急救转运企业审批分散在交通、工商等多部门,缺乏法律明确界定营运性质[10] - 患者家属价格敏感易选择低价服务,忽视医疗安全导致权益受损[9] 行业模式探索进展 - 北京整合120/999体系,120专攻急救,999转向非急救转运和航空医疗[12] - 全国现有三种模式:120分设专线(如天津962120)、社会化运营(南京/无锡)、政府调度平台(湖南12320)[13] - 国家卫健委2023年方案要求重点城市试点统一呼叫调度,分类管理急救/非急救需求[15] 政策与行业规范建议 - 需国家层面制定非急救转运法规,明确车辆/人员/设备标准及收费原则[15][16] - 建立市场准入机制,鼓励医疗机构搭建平台引入社会力量[15] - 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卫健牵头打击"黑救护车"并建立动态考核体系[16]
珠澳首台跨境转运救护车经拱北口岸顺利通关
中国新闻网· 2025-05-08 14:18
跨境医疗转运机制 - 拱北边检站启动"绿色生命通道",仅耗时2分44秒完成跨境转运救护车通关手续,包括4名随行工作人员、1名病患及1名家属 [1] - 珠海市卫生健康局4月印发通知建立珠澳"医院—医院"点对点跨境转运便利通关机制,拱北边检站快速响应,联合粤澳两地指定医院及口岸联检单位建立高效便捷通关机制 [1] - 这是该机制建立以来珠澳两地间首台两地牌跨境转运救护车,此前需经珠澳两地救护车辆换乘 [1] 机制优化与效率提升 - 新机制下仅需珠澳双方确认转运任务,珠海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电话通报并填写资料报备后即可就近选择口岸办理通关 [2] - 拱北边检站联合多部门进行两次全要素模拟演练,实际通关效率提升超过1倍,达到预期效果 [2] - 下一步将研究完善车辆引导、证件办理、警戒监护等环节衔接,最大限度保障跨境转运救护车辆高效通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