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风电产业复苏
icon
搜索文档
超七成风电设备公司营收与净利同比双增
证券日报· 2025-10-30 07:24
风电设备行业三季度业绩表现 - 超七成已披露业绩的风电设备企业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双增 [1] - 整机龙头金风科技前三季度营业收入481.47亿元,同比增长34.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84亿元,同比增长44.21%,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10.9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70.64% [1] - 零部件企业业绩增长显著,江苏海力风电前三季度营收36.71亿元,同比增长246.01%,净利润3.47亿元,同比增长299.36%,青岛天能重工净利润同比增长1359.03%,大金重工和张家港广大特材净利润增幅均超200% [1] 行业复苏与增长的驱动因素 - 政策精准赋能与产业升级形成合力,叠加市场需求稳步释放,推动风电产业全面迈入复苏新阶段 [1] - 风电作为新能源重要力量,增长速度显著快于传统能源,在国内能源结构中占比和重要性逐步提升,未来长期发展目标明确,市场空间广阔 [2] - 四季度作为集中并网与财务确认高峰,叠加考核硬约束,并网交付与回款将改善 [3] 支持性政策与行业目标 - 2024年3月启动“千乡万村驭风行动”,促进农村地区风电就地就近开发利用 [2] - 2025年1月自然资源部发文引导海上风电项目向深远海布局并优化用海管理 [2] - 2025年11月1日起至2027年12月31日,对海上风电电力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政策 [2] - 《风能北京宣言2.0》宣布“十五五”期间年新增风电装机不低于1.2亿千瓦,2060年累计装机目标50亿千瓦 [2] 政策影响与未来展望 - 政策支持激发了企业投资热情,促进了风电项目建设,推动了装机规模的快速增长 [3] - 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风电技术进步,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3] - 整机端头部企业依托规模化与海外订单保持产能利用率,零部件端技术升级与国产替代驱动盈利弹性提升,运营端现金流质量有望优化 [3]
已披露三季报数据显示 超七成风电设备公司营收与净利同比双增
证券日报· 2025-10-30 01:14
"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力量,风电增长速度显著快于传统能源,在国内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和重要性逐 步提升,未来长期发展目标明确,市场空间广阔。"一位资深风电设备行业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 者采访时表示,当前,风电行业整体呈现规模持续扩张、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良好局面。 业绩高增背后,是一系列政策形成的合力。除国家层面出台多项"反内卷"政策外,行业内针对性政策也 密集落地。 从已披露的三季报数据看,风电设备板块盈利普遍改善。例如,前三季度,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营业 收入达481.47亿元,同比增长34.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25.84亿元,同比增长44.21%, 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达10.9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70.64%。 对于后续发展,努曼陀罗商业战略咨询创始人霍虹屹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四季度作为集中并网 与财务确认高峰,叠加考核硬约束,并网交付与回款将改善。整机端,头部企业依托规模化与海外订单 保持产能利用率;零部件端,技术升级与国产替代驱动盈利弹性提升,运营端现金流质量有望优化。" 零部件赛道成为业绩增长的"主力军",多家企业实现"翻倍式"增长。例如,江苏海力风电设备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 ...
一季度净利增速超70%,金风科技港、A两市集体大涨!
搜狐财经· 2025-04-28 16:55
业绩表现 - 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约94.72亿元,同比增长35.72%,归母净利润约5.6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0.84% [2] - 公司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565.16亿元,同比增长12.48%,归母净利润18.60亿元,同比增幅达39.78%,扭转前两年盈利下滑趋势 [4] - 公司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48%,上年同期为0.86% [3] 订单与市场份额 - 公司2025年一季度末外部待执行订单总量为39194.99MW,在手外部订单共计48619.91MW,总订单51091.24MW,同比增长51.81% [4] - 公司2024年国内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8.67GW,市场份额22%,连续十四年全国第一,全球新增装机容量19.3GW,市场份额15.9%,连续三年全球第一 [5] 行业与业务动态 - 风电行业景气度复苏,公司风机及零部件销售增加,盈利水平逐步修复 [4] - 公司2024年海外新增订单创历史新高,驱动业绩复苏 [4] - 公司拟回购A股股份,金额不低于3亿元且不超过5亿元,全部注销并减少注册资本 [5] 市场影响与行业观点 - 公司港A两市股价上涨,A股涨6.79%,港股大涨15.32%,或源于业绩利好 [2] - 专家认为中国风电整机商在美国市场业务占比低,供应链优势强,核心部件自给自足,一带一路需求仍在,出口步伐较难受影响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