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明
搜索文档
从宋陵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中原大地上的两块高粱田
河南日报· 2025-10-22 07:33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高粱成熟,迎来收割季。关洋洋 摄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高粱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禾谷类作物之一,在我国的种植历史可 追溯至数千年前。 秋收时节,中原大地上,有两块高粱田,格外引人关注。一块在巩义宋陵,一块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秋深露重,宋陵的高粱红了,与屹立千年的石像生相映成趣。 10月19日,巩义市永泰陵高粱成熟一片,金黄赤红映衬着千年石像生,形成一道独特而震撼的景观。记者 宋 亚猛 摄 "永泰陵、永裕陵就在俺村,这里成了网红打卡地,春夏秋冬都有看头,全国各地的人总爱往这儿跑。"10月 20日,指着乡道上停放的车辆,巩义市芝田镇八陵村村民贺素琴言语中透着自豪。 一年四季,不同时节,很多人惦记着宋陵。高粱红了,来自广东的王中元来河南了,他去开封、洛阳、安阳 分别看了州桥遗址、二里头遗址、殷墟,专门腾出两天时间在巩义看石窟寺和宋陵。"河南历史文化资源太丰 富了!"他不由感慨。 这个秋天,自媒体达人、四川妮儿若菱又跑到了宋陵。她身穿一袭红衣古装,穿行在红高粱与永泰陵石像生 间,仿佛在穿越历史的甬道。"一眼千年,在这里看到了'千秋'的具象化。"若菱感叹。 何以千秋?宋陵观之,古 ...
盘龙城联通江河访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教授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10-17 08:12
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历程与核心发现 - 盘龙城遗址于1954年因洪水取土筑堤意外发现青铜器和陶片而重见天日 [2] - 1974年和1976年的考古工作系统揭示了其作为早商二里岗时期城市聚落的基本格局,确证其与中原商文化高度一致 [2] - 2013年至今的新一轮系统性考古工作取得三项关键突破,助力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3] 盘龙城遗址近十年考古主要收获 - 揭示了城市聚落布局从诞生、鼎盛到衰落的完整三阶段动态演变过程 [4] - 在小嘴地点发现的铸铜作坊证明其青铜器冶铸技术已达先进水平,颠覆了早商时期大型青铜礼器生产由核心都城垄断的传统认知 [4] - 环境考古证实商代盘龙城周边湖泊水位比现今低5—7米,还原出更广阔的临水都邑景观 [5] - 在遗址北部发现晚期规模宏大的石构工程遗迹,其中一段东西向石砌遗存长达81米、最宽处约5米,工程量巨大 [5] 盘龙城在长江与黄河文明互动中的枢纽地位 - 盘龙城是商王朝有组织南下、在长江北岸建立的战略支点,出土陶器礼器与中原文化高度一致 [6] - 作为掌控青铜时代命脉的核心枢纽,接收来自长江以南的铜料,部分就地加工铸造,部分向北输送供给中原王朝 [6][7] - 是中原制度、技术向长江传播的基地,其技术遗产被江西新干大洋洲、四川三星堆等后续长江文明吸收创新 [7] 长江文明的起源、特质与历史地位 - 长江流域的文明曙光可追溯至距今两万年前,湖南玉蟾岩与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了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驯化稻谷遗存和陶器 [8] - 距今五千多年前,下游良渚文化的水利工程、玉礼器制度及大型聚落被公认为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形态之一,中游石家河文化也展现出高度复杂的社会结构 [9] - 长江文明特质植根于水网生态环境,发展出精密的水田稻作农业体系和水利管理智慧,强调集体协作的社会结构 [10] - 长江流域丰富的铜矿资源是支撑商周青铜文明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文明与黄河文明存在深刻持久的“江河互济”关系 [10][11]
复旦&陕师大暑期联合调研纪实|跨学科视角解读黄河文明
新浪财经· 2025-08-12 13:42
活动概况 - 复旦大学与陕西师范大学联合组建41人实践团队 跨越陕西山西河南三省开展8天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探访17处历史文化遗迹 [1][2] - 实践主题为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探源与开新 通过实地调研学术研讨文化体验等方式系统梳理黄河文明演进脉络 [1] 地理形胜与文明奠基 - 潼关古城作为农耕与游牧文明拉锯点 体现地理屏障与交通要道的双重文明角色 乾隆御笔第一关文化地标 [3] - 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展示7000至5000年前彩陶文物 6000年前花瓣纹彩陶钵被认为是华字源头 印证中原文明核心地位 [3] 商贸与精神象征 - 碛口古镇作为九曲黄河第一镇 保留黑龙庙戏台和晋商遗迹 见证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的商贸辉煌 [5] - 壶口瀑布汛期流量达每秒3000立方米 展现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壮阔景象 被称为黄河之心民族之魂 [5] 文明交融与艺术演变 - 雁门关留存金戈铁马战争记忆与茶马互市贸易遗存 见证游牧与农耕文明碰撞融合 [6] - 云冈石窟第5窟17米高释迦牟尼坐佛袈裟纹饰与商周青铜器饕餮纹相似 展现佛教艺术从犍陀罗风格到中国化演变轨迹 [6] 建筑艺术与文化传承 - 晋祠圣母殿43尊宋代侍女像形态各异 周柏难老泉鱼沼飞梁构成晋祠三绝 展现自然与人文共生之美 [7] - 山西博物院晋魂展览涵盖夏商青铜器明清晋商汇票文书佛教造像汉化演变等 呈现五千年文化巡礼 [7] 移民文化与精神图腾 -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承载元末明初宏大移民史诗 折槐泣别历史场景成为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精神图腾 [9] 宗教艺术与多元交融 - 广胜寺飞虹塔展现明代琉璃工艺巅峰 十三层琉璃构件折射七彩光晕 每层飞天浮雕衣袂褶皱暗藏力学巧思 [10][11] - 永安禅寺170平方米元代壁画呈现佛教明王与道教帝君共处一画 儒家先贤像旁有西域胡商形象 体现三教合一哲学 [10][11] - 圆觉寺金代砖塔乐舞飞天砖雕与塔顶铁凤结合 兼具古代气象仪功能 体现避雷智慧与艺术融合 [10][11] 实践成果与当代意义 - 团队通过纪实稿撰写摄影记录等方式传播文化 在晋祠讨论历史连续性 云冈探讨文明包容性 壶口共唱黄河大合唱 [12][13] - 实践证实黄河文化是流动在大地与血脉中的活态传承 体现多元一体历史基因 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当代路径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