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青铜文明
icon
搜索文档
从青铜器中读懂早期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7 06:50
展览概况 - 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吉金·中国——中国青铜文明的兴起与繁荣"特展,系统梳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周早中期青铜文明演进脉络,揭示青铜器在中华文明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5] - 展览由国家文物局与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汇集全国17个省(市、区)51家文博单位的341件(套)文物,是近十年来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青铜文明主题展 [7] - 展览将持续至11月17日,展期内将推出多场专家讲座 [17] 展览背景与意义 - 展览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早期中国"系列展览的收官之作,前两部分别为"彩陶·中华"和"玉韫·九州" [8] - 展览以古国时代第三阶段(距今4300年—3800年)为叙事时间上限,接续前两个展览 [8] - 展览主题为"吉金铸国、礼乐中华",旨在展示青铜技术对中国早期文明发展格局的影响 [9] 冶铜技术起源与发展 - 中国最早的铜器出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姜寨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为含铅黄铜 [10] - 冶铜技术起源于西方,中国人吸收借鉴后制作出大量精美青铜器,并用于维护国家运转和权力运行 [11] - 西北地区是国内最先吸收、改造外来冶铜技术并本土化的地区 [10] 三代青铜文明发展 - 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晚期都城,出土了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铜鼎 [12] - 商王朝高超的青铜冶铸技术是其统驭四方的密钥 [12] - 周王朝礼乐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陕西宝鸡周原遗址是迄今考古发现最大的先周文化聚落和西周都邑聚落 [13] 青铜礼乐文化 - 青铜器在商周时期成为祭祀之"礼"的主要载体,被赋予特殊政治和社会功能 [15] -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贺家村出土的牛尊是西周中期青铜礼器,造型雄健生动,纹饰华美流畅 [15] - 乐器是礼乐文化重要载体,西周早期出现3枚一组编钟,中晚期发展为8枚一组 [16] 代表性展品 - 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四羊首铜权杖头,年代为距今3700年—3300年 [10] - 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的商尊,器内底铸有铭文 [14] - 宝鸡市扶风县齐家村青铜器窖藏出土的中义钟,一组8件形制、纹饰、铭文相同 [16]
文化中国行·国宝画重点|江河“对话”:盘龙城遗址里的夏商印记
新华社· 2025-05-24 22:14
盘龙城遗址的历史地位 - 盘龙城是夏商王朝在长江流域的统治中心,开启了古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国家治理模式 [1] - 该遗址实证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形成江河互济的文明结构 [1] - 盘龙城为长江流域"激活"了青铜文明,推进了该区域的文明进程 [1] 考古发现时间线 - 遗址于1954年被发现,1958年确认为商代早期,1974年开始大规模发掘 [1] - 近期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 - 近十年考古工作者持续围绕杨家湾地点展开深度探索,2024年取得重要收获 [1] 最新考古发现 - 杨家湾北坡首次揭露大型条带状石砌遗迹,为长江中游夏商时期遗址中首次发现 [2][4] - 石构建筑的巨大体量表明盘龙城具有中心城市地位 [4] - 出土商代早期最大的青铜钺,是军事权力的象征 [6] 重要出土文物 - 绿松石镶金饰件由数百片绿松石片和6枚金片组成,推测复原为首双身龙形器 [7][8] - 铜带鋬觚形器兼具多件青铜酒器特征,下腹部装饰阳线兽面纹 [10][11] - 商代早期青铜面具额鼻相连呈凸起状,竖眉扬起,两角上卷 [12][13] - 出土商代早期体量最大的有领玉璧,领部上下突出,璧身有9个同心圆纹饰 [15][16] 遗址文化意义 - 盘龙城与郑州商城在礼器材质、器类、组合方式等方面保持高度一致性 [16] - 在存续的300年间从南方据点发展为长江中游最大中心城市 [16] - 既是商文明南下的推动,也是黄河与长江文明交融的实证 [16] - 奠定了"长江流域早期青铜文明中心"的独特地位 [13]
文明探源丨70年逐一城:盘龙城深度探源“江河对话”
新华社· 2025-05-21 10:07
它为长江流域带来了青铜文明,"激活"长江中下游地区丰富的金属资源;它的发现改变了学术界对于"商文明不及长江"的传统 认知,是华夏文明形成过程中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发展等量齐观的历史见证…… 坐落于湖北武汉黄陂的黄陂盘龙城遗址,犹如镶嵌在长江中游的文明明珠,为中华文明演进提供了独特见证。 凭借揭示商代资源控制体系、展现南北文明交融等关键价值,黄陂盘龙城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五千载 文明星河中,盘龙城以非都城身份汇聚多重文明密码,为解读中国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诞生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依据。 "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中心" 2024年是盘龙城发现70周年、考古发掘50周年的时间节点,也是它获得"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关键之年。这处曾实 证"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的重要遗址,以大遗址考古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走进学界和社会大众的视野。 狞厉的饕餮、蜷曲的夔龙、怒目的兽面……这些精美的纹饰通常满布青铜礼器之上,是商文化的独特表征。徜徉在盘龙城遗址 博物院,一件件展出的器物似在诉说着盘龙城作为"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中心"的独特地位。 这是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5年5月1 ...
楚玉风华:楚人如何将浪漫与灵动注入玉石|观展
经济观察报· 2025-05-17 08:47
作者 张宇航 春秋时期,欧冶子于龙泉溪畔淬火铸剑,以寒铁熔铸出"龙渊"寒光,剑身铭刻的不仅是锋 刃,更是一个时代对器以载道的信仰。当剑锋指向礼制与征伐,另一群匠人却在长江之滨以水为媒、以 砂为刃,将玉石雕琢成文明的另一种语言:"郢"都纪南城出土的楚国玉作坊遗址证明,楚国匠人利用蓄 水槽的水流循环带走玉石切割产生的热量,又将其作为解玉砂的载体形成研磨浆,与砣机结合对玉石进 行精准研磨,这才成就了楚地玉器刚柔相济的绝伦品质。 金铁的刚烈与玉石的温润,恰似华夏文明的一体两面——前者以威严震慑四方,后者以灵性贯通天地。 这些浸润着长江水痕的玉器,此刻正静静躺在湖北省博的陈列柜中,展现着古代中国被玉石浸润的隐秘 脉络:从巫觋掌心的通神灵物,到帝王冠冕上的等级烙印,千年玉史中每一道刻痕,皆是先民对宇宙、 权力与美的永恒叩问。 神权与王权:早期文明的玉石印记 在文明的初生时代,玉石是长江流域先民最早赋予神性与权力的物质之一。新石器时代的巫觋以玉为 眼,窥探神灵的意志。这些玉器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人与神对话的媒介。当商王朝的青铜礼制南下, 玉器褪去巫术的混沌,转而成为权力的具象:玉戈未开刃的锋线划定等级,玉璋的扉棱堆叠出山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