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文明
搜索文档
盘龙城联通江河访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教授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10-17 08:12
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历程与核心发现 - 盘龙城遗址于1954年因洪水取土筑堤意外发现青铜器和陶片而重见天日 [2] - 1974年和1976年的考古工作系统揭示了其作为早商二里岗时期城市聚落的基本格局,确证其与中原商文化高度一致 [2] - 2013年至今的新一轮系统性考古工作取得三项关键突破,助力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3] 盘龙城遗址近十年考古主要收获 - 揭示了城市聚落布局从诞生、鼎盛到衰落的完整三阶段动态演变过程 [4] - 在小嘴地点发现的铸铜作坊证明其青铜器冶铸技术已达先进水平,颠覆了早商时期大型青铜礼器生产由核心都城垄断的传统认知 [4] - 环境考古证实商代盘龙城周边湖泊水位比现今低5—7米,还原出更广阔的临水都邑景观 [5] - 在遗址北部发现晚期规模宏大的石构工程遗迹,其中一段东西向石砌遗存长达81米、最宽处约5米,工程量巨大 [5] 盘龙城在长江与黄河文明互动中的枢纽地位 - 盘龙城是商王朝有组织南下、在长江北岸建立的战略支点,出土陶器礼器与中原文化高度一致 [6] - 作为掌控青铜时代命脉的核心枢纽,接收来自长江以南的铜料,部分就地加工铸造,部分向北输送供给中原王朝 [6][7] - 是中原制度、技术向长江传播的基地,其技术遗产被江西新干大洋洲、四川三星堆等后续长江文明吸收创新 [7] 长江文明的起源、特质与历史地位 - 长江流域的文明曙光可追溯至距今两万年前,湖南玉蟾岩与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了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驯化稻谷遗存和陶器 [8] - 距今五千多年前,下游良渚文化的水利工程、玉礼器制度及大型聚落被公认为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形态之一,中游石家河文化也展现出高度复杂的社会结构 [9] - 长江文明特质植根于水网生态环境,发展出精密的水田稻作农业体系和水利管理智慧,强调集体协作的社会结构 [10] - 长江流域丰富的铜矿资源是支撑商周青铜文明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文明与黄河文明存在深刻持久的“江河互济”关系 [10][11]
【文脉华章】文博公开课丨殷墟:跨越三千年的文明回响
中国新闻网· 2025-10-07 09:17
殷墟遗址的历史文化地位 - 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距今3300多年 [2][3] - 殷墟的发现和确定是探索商文化、夏文化及上溯中华文明起源的原点和基石 [2] - 殷墟作为商代晚期都城持续了273年,代表了3000年前青铜文明的顶峰 [10] 殷墟博物馆的特色与运营 - 殷墟博物馆是中国首个全景式展示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 [5] - 博物馆特色包括馆设新、内容阐释新、文物新、表达形式新,展出文物近4000件(套),其中四分之三以上为首次亮相 [6] - 博物馆运用了41项科技展项,包括裸眼3D、人工智能等多元数字技术,实现文物活化 [6] - 游客量最高峰单日达到约29000人 [9] 馆藏文物的价值与吸引力 - 代表性珍贵文物包括亚长墓出土的青铜牛尊、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司母辛鼎以及亚长墓出土的“青铜手” [9] - 每一件文物都被视为具有不可估量价值和独特魅力的“镇馆之宝” [9] - 甲骨文作为成熟系统的文字,是文明的载体,其记载内容反映了商朝社会已存在严格的规章制度 [10] 公众与游客反馈 - 游客评价博物馆的布展、文物陈列、策展及讲解均具有吸引力 [7] - 游客因对传统文化及甲骨文的兴趣前来参观,并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10]
长知识了!原来“觥筹交错”的“觥”长这样
央视网· 2025-08-25 00:11
展览内容与特色 - 展览汇集全国50多家文博机构的340多件(组)青铜器及相关文物[1] - 展示中国古代青铜器从开采冶炼到铸造成器的全流程[1] - 展现中国冶金技术在外来技术影响下与中原陶礼器结合发展出特有青铜礼器群的过程[3] 重要展品与历史价值 - 展出距今约6000年前姜寨遗址出土的黄铜片和黄铜管[5] - 包含东亚地区最早的空腔容器残片[8] - 铅锡青铜材质的铜鬶腹底部残片标志中原先民从实心铜器转向空腔铜器铸造[10] - 商代早期兽面乳钉纹铜鼎器身残留烟炱痕迹 可能为祭祀用品[10][12] - 复合多种动物形象的日己觥酒器(龙头觥盖 夔龙纹 凤鸟尾把手 兽面纹器身)[14][16][18] 互动体验与参观服务 - 设置青铜乐器声音互动装置(按压部位触发对应音效)[20] - 提供手写古老文字体验以感知文字演变历程[22] - 配备文物模型互动装置(匹配凹槽可了解形制与功能)[22] - 暑期取消周一闭馆并延长开放时间 增加门票预约量[23]
文化中国行·国宝画重点|江河“对话”:盘龙城遗址里的夏商印记
新华社· 2025-05-24 22:14
盘龙城遗址的历史地位 - 盘龙城是夏商王朝在长江流域的统治中心,开启了古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国家治理模式 [1] - 该遗址实证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形成江河互济的文明结构 [1] - 盘龙城为长江流域"激活"了青铜文明,推进了该区域的文明进程 [1] 考古发现时间线 - 遗址于1954年被发现,1958年确认为商代早期,1974年开始大规模发掘 [1] - 近期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 - 近十年考古工作者持续围绕杨家湾地点展开深度探索,2024年取得重要收获 [1] 最新考古发现 - 杨家湾北坡首次揭露大型条带状石砌遗迹,为长江中游夏商时期遗址中首次发现 [2][4] - 石构建筑的巨大体量表明盘龙城具有中心城市地位 [4] - 出土商代早期最大的青铜钺,是军事权力的象征 [6] 重要出土文物 - 绿松石镶金饰件由数百片绿松石片和6枚金片组成,推测复原为首双身龙形器 [7][8] - 铜带鋬觚形器兼具多件青铜酒器特征,下腹部装饰阳线兽面纹 [10][11] - 商代早期青铜面具额鼻相连呈凸起状,竖眉扬起,两角上卷 [12][13] - 出土商代早期体量最大的有领玉璧,领部上下突出,璧身有9个同心圆纹饰 [15][16] 遗址文化意义 - 盘龙城与郑州商城在礼器材质、器类、组合方式等方面保持高度一致性 [16] - 在存续的300年间从南方据点发展为长江中游最大中心城市 [16] - 既是商文明南下的推动,也是黄河与长江文明交融的实证 [16] - 奠定了"长江流域早期青铜文明中心"的独特地位 [13]
楚玉风华:楚人如何将浪漫与灵动注入玉石|观展
经济观察报· 2025-05-17 08:47
华夏玉器文明发展脉络 - 新石器时代肖家屋脊文化玉器体现长江流域巫术信仰 玉虎头像以圆雕技法刻成獠牙外露 玉蝉腹部弧线精准如机械切割 [3][4][5] - 商代盘龙城玉戈长达94厘米 采用本地蛇纹石仿制中原礼器 未开刃设计凸显礼制功能 [7][8] - 西周曾国玉器严格遵循周礼 叶家山28号墓玉鹿高5厘米 颈部穿孔残留丝绳痕迹 [14][15] - 春秋战国时期楚式玉器突破礼制束缚 九连墩1号墓双龙云纹玉佩采用透雕工艺 龙身呈S形动态 [19][21] - 明代梁庄王墓金镶宝石白玉云龙帽顶镶嵌红蓝宝石 五爪龙纹体现亲王威仪 青白玉持荷童子佩高5厘米展现世俗化倾向 [25][28][29] 玉器工艺技术演进 - 肖家屋脊玉器采用分层减地工艺 透雕玉片饰兽眼从平面中"破茧而出" 罗家柏岭玉蝉翼薄如蝉纱 [5] - 盘龙城玉柄形器出土42件 平刃末端钻孔系绳 绿松石串饰指甲盖大小通过精巧工艺呈现 [9][10] - 曾侯乙墓十六节龙凤玉挂饰用5块玉料雕成 可卷折活动 四节龙凤玉佩雕刻7条卷龙4只凤鸟 [17] - 楚国谷纹玉璧表面密布乳钉凸起 江陵望山龙形玉佩水滴形龙眼设计突破商周程式化纹样 [20][21] 玉器社会功能变迁 - 新石器时代玉器作为巫觋通神媒介 玉人头像被奉为最高神灵 构建"祖灵驭虎御天"信仰体系 [4][6] - 商周时期玉器转化为等级标识 盘龙城玉璋扉牙如山岳层叠 玉戈形制统一彰显王权 [8][12] - 战国玉器出现实用化转向 曾侯乙墓玉器240件 组佩构件出现几何造型 楚式玉器融入巫风元素 [17][22] - 明代《明会典》法典化规范玉器使用 梁庄王墓青白玉谷纹圭长23厘米 严格匹配亲王身份 [25][30] 湖北省博物馆玉器展陈 - 展品覆盖新石器至明清时期 北馆一楼设湖北古代文明展厅 南馆三楼设楚国八百年专题展 [33] - 曾侯乙展厅展示十六节龙凤玉挂饰等战国精品 梁庄王展厅陈列金镶宝石白玉帽顶等明代珍品 [17][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