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黑洞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新华社】人类首次“看见”的黑洞,“身份照”又上新!
新华社· 2025-09-17 08:44
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织16日发布了M87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最新图像和研究成果, 并正式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 9月1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获悉,人类首次"看见"的那个黑洞——位于室女座M87星系 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身份照"又上新了! M87 黑洞 3 张 " 身份照 " 对比图。(事件视界望远镜合作组织供图) M87 黑洞最新 " 身份照 " 。(事件视界望远镜合作组织供图) 事件视界望远镜由全球射电望远镜联合组网。2021年该组织新增两台望远镜——美国亚利桑那州的 基特峰望远镜和法国NOEMA阵列,从而显著提升了观测灵敏度和成像清晰度。此外格陵兰望远镜和詹 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望远镜的性能升级,也进一步提高了数据质量。 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在伟大梦想的支持下,人类对浩瀚星空探索的脚步,将永 不停歇。 科学家们认为,偏振旋转方向的明显变化,可能源于内部磁结构与外部效应(如法拉第屏)的共同 作用。偏振的演化反映出黑洞周围湍动不止的环境,其中磁场在物质如何落入黑洞以及如何向外释放能 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类似M87这样蕴含超大能量的喷流,通过调节恒 ...
人类首次“看见”的黑洞,“身份照”又上新!
齐鲁晚报· 2025-09-16 21:25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获悉,人类首次"看见"的那个黑洞——位于室女座M87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身份照"又上新了! M87黑洞最新"身份照"。(事件视界望远镜合作组织供图) 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织9月16日发布了M87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最新图像和研究成果,并正式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天文学与 天体物理学》。 M87黑洞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约为太阳的65亿倍,首张"身份照"于2017年拍摄,2019年发布。2018年和2021年,科学家又对其进行了拍 摄,持续深入研究。此次上新的"身份照"是基于这3次拍摄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新华社) M87黑洞3张"身份照"对比图。(事件视界望远镜合作组织供图) 通过分析M87黑洞3张"身份照",可以得到其附近磁场分布:2017年由里向外呈逆时针方向,2018年与2017年基本一致,而2021年磁场分布则 反转成顺时针方向。这种磁场方向随时间变化的累积效应,表明M87黑洞及其周边环境处于持续演化状态。 科学家们认为,偏振旋转方向的明显变化,可能源于内部磁结构与外部效应(如法拉第屏)的共同作用。偏振的演化反映出黑洞周围湍动不止 的环境,其中磁场在 ...
人类首图黑洞最新研究:为破解宇宙极端现象谜题提供关键拼图
中国新闻网· 2025-09-16 16:25
人类首图黑洞最新研究:为破解宇宙极端现象谜题提供关键拼图 中新网北京9月16日电 (记者 孙自法 郑莹莹)还记得人类首次拍摄到黑洞图片的黑洞吗?这个距地球约 5500万光年、质量超太阳60亿倍的M87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M87*黑洞)自"真容"发布以来,一直广受 关注。 通过对M87*黑洞进行多年持续观测,天文学家最新捕捉到其周围不断演变的偏振模式,并在其喷流底 部探测到230 GHz(吉赫兹)辐射,为破解宇宙极端现象谜题提供了一块关键拼图。 揭示黑洞偏振辐射演化 天文学家还首次在EHT数据中发现连接黑洞环状结构与喷流底部的延伸辐射的迹象。 EHT合作组2019年发布的首张黑洞照片拍摄于2017年,其偏振结果于2021年公布。如今,通过对比分别 拍摄于2017年、2018年和2021年的观测数据,天文学家在揭示黑洞磁场时变方面取得新的重要进展,为 理解黑洞周围极端环境下的物理过程提供了新视角。 这一重要天文研究成果论文,9月16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y & Astrophysics)上发表。随着EHT持续提升其观测能力,这些新成果揭示出M87*黑洞周围的动态环境并深 化 ...
银河系中心黑洞转速或正接近极限
科技日报· 2025-06-17 08:51
银河系中心黑洞研究 - 国际研究团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训练神经网络解析黑洞奥秘 最新研究表明银河系中心黑洞可能正在以接近理论极限的速度旋转 [1] - 研究通过分析数千万次模拟生成的合成数据 美国莫格里奇研究所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共建的高吞吐量计算中心完成超过1200万次模拟运算 [1] - 黑洞辐射主要源自吸积盘中的高温电子 而非传统认为的喷流现象 颠覆了长期存在的理论 [1] 研究方法与技术 - 最新研究将数千万个数据文件输入贝叶斯神经网络 创新方法能更精准量化不确定性 使EHT观测数据与理论模型比对达到前所未有的精度 [2] - 高通量计算技术由数千台计算机组成 通过自动化流程高效处理海量数据 正助力全球数百个科研项目 [1] 黑洞观测发现 - 银河系中心黑洞的转速或已达物理极限 吸积盘内磁场的表现与理论模型不吻合 [2] - 2019年事件视界望远镜首次公布M87星系中心黑洞图像 2022年揭开银河系中心人马座A*黑洞面纱 但图像背后仍存在大量未解之谜 [1]
黑洞是如何“长”大的(瞰前沿)
人民日报· 2025-04-12 05:51
文章核心观点 黑洞研究是科学热点,其形成和演化是天文学重大课题,人类研究黑洞不仅能解开宇宙谜题,还与生活密切相关,目前在不同类型黑洞的发现和研究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诸多未解之谜 [8][9][10] 黑洞研究背景与意义 - 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影响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证据”入选 [8] - 2019年事件视界望远镜发布首次给星系M87中心黑洞拍的照片,2016年、2020年黑洞研究两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9] - 黑洞研究与生活密切相关,WiFi技术最初为传输黑洞数据,引力波探测激光干涉技术用于地震预警等 [10] 黑洞分类与形成演化 - 天文学家按质量将黑洞分为恒星级、超大质量和中等质量三种类型 [10] - 恒星级黑洞由高于3倍太阳质量的恒星核心在生命末期坍缩形成 [12] - 中等质量黑洞起源说法不一,可能来自恒星级黑洞并合等 [14] - 超大质量黑洞可能以中等质量黑洞为“种子”,通过并合或吸积气体增长 [15] 不同类型黑洞研究进展 恒星级黑洞 - 银河系按理论有千万例黑洞,但仅确认不到50例,存在“黑洞质量间隙” [12] - 天文学家发展多种方法搜寻黑洞,2024年盖亚望远镜发现银河系最大恒星级黑洞GaiaBH3,我国发现小黑洞G3425 [13] 中等质量黑洞 - 2025年我国天文学家通过轨道回溯发现超高速星证明中等质量黑洞存在,2018年用潮汐瓦解恒星法证认一例 [14] - 2019年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等发现中等质量黑洞并合事件 [14] 超大质量黑洞 - 2015年我国发现中心黑洞质量约120亿倍太阳质量的超亮类星体,2024年韦布望远镜确认星系GN - z11中存在活跃超大质量黑洞 [16] - 2023年我国天文学家利用天眼望远镜发现具有纳赫兹引力波特征的信号 [16] 黑洞研究未解之谜 - 超大质量黑洞在宇宙早期短时间内快速增长的原因是重大未解之谜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