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慧赋能

搜索文档
开发储能新场景 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专访海博思创张剑辉
新华财经· 2025-07-02 21:05
政策影响与行业转型 -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136号文",取消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前置条件 [1] - 储能行业正经历从"政策哺育"向"市场求生"的关键转型,政策退坡引发产业变革,重塑行业价值评估体系与竞争逻辑 [1] - 行业开始探索共享储能、容量机制等市场化盈利方式,光储融合、工商业场景定制等新模式加速涌现 [1] 公司战略与布局 - 公司提出"储能+X"战略,通过光储融合、油气、煤炭、数据中心、充电场站等跨界场景定制化解决方案,提升储能系统附加值和经济性 [2] - 独立共享储能被视为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的重要抓手,多地政府出台政策鼓励该模式,从项目备案、并网接入、收益机制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2] - 公司由传统设备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出售涵盖效率、寿命、可靠性等多维度指标的"价值曲线",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7] 产能与供应链管理 - 公司已建成投产北京房山、广东珠海、甘肃酒泉、山西大同四大智能制造基地,年产能总量约达40GWh [5] - 公司现金流同比增长711%,资金储备充足,未来将审慎决定是否进一步增加产能 [5] - 在供应链管理上,公司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关键领域实现自研自产,具备一体化发展能力 [5] 技术路线与研发 - 公司研发的基于半固态电池的储能系统产品已实现规模化示范应用,安全性能表现突出 [9] - 锂电是当下市场发展的主流,凭借丰富多元的产业链生态、成熟的技术体系,在发输配用各环节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9] - 钠电处于市场化初期,未来有广阔发展空间,但产业化进程远落后于锂电 [9] 全球化布局 - 公司计划在未来3年至5年内实现海外收入与国内持平,重点布局欧洲、北美、中东、亚太等区域 [11] - 2025年公司预计海外业绩的65%将由欧洲贡献,剩余35%由东南亚及澳大利亚等区域贡献 [11] - 公司在海外推进本土化布局,包括设立分支机构、招聘本地员工、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等 [10] 数字化与AI赋能 - 公司未来会考虑向行业开放海博云平台,输出优质的平台工具及标准化数据治理与智能分析能力 [14] - 公司正在构建"智慧运维+电力交易"的创新业务模式,为"储能+X"各应用场景赋能 [14] - 公司期待通过数据资产与AI算法模型的结合,开拓新的商业价值空间 [14]
海博思创交出首份年报,分红力度碾压阳光电源
新浪财经· 2025-04-30 16:41
文章核心观点 海博思创上市后首份全年财报表现良好,营收和净利润双增且分红大方,业务规模扩大,研发投入高,虽一季度业绩有下滑但负债情况好转,行业未来头部企业市占率将增大 [1][3][10] 财务表现 - 去年实现营业收入82.7亿元,同比增长18.44%;净利润6.48亿元,同比增长12.06% [1] - 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1元(含税),分红总额约1.96亿元,占利润总额三成左右 [1] - 四季度利润达3.34亿元,超全年利润一半,同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达24.1亿元 [3] - 去年储能行业毛利率为18.22%,同比减少1.19个百分点,境内毛利率16.85%,同比减少2.35个百分点,海外毛利率42.14%,境外营收5.39亿元,占总营收约6.5% [3] - 截至去年底存货14.21亿元,同比下降四成,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增长711.14%至8.9亿元,合同负债同比下滑30.75%至5.45亿元 [9] - 今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48亿元,同比增长14.86%;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9385.72万元,同比下降40.62% [9] - 一季度研发投入0.69亿元,同比增长44.84% [10] - 截至一季度末资产总额113.65亿元,负债73.43亿元,负债率从去年末的71.32%降至64.61% [10] 行业地位 - 2023年全球电池储能系统集成商新增储能装机排名中位居前三,功率规模排名第二,能量规模排名第三 [3] - 截至2024年底,国内已投运电站装机量排名中位居第一 [3] 业务情况 - 全年生产储能产品11411MWh,同比增35.4%;销量为11815MWh,同比增90.19% [3] - 已与美国Fluence、法国NW、澳大利亚Tesseract等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交付德国国王湖、芬兰分布式储能电站等海外项目 [4][5] 研发情况 - 去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0.1%,达2.5亿元,占全年净利润近四成 [6] - 在研项目包括储能新技术产品研发等八个项目 [6] - 研发人员从2023年的205人增至去年的322人,薪酬从0.75亿元增至1.2亿元,同比增幅约60% [6] - 研发人员大部分在40岁以下,团队年轻 [7] - 已布局储能系统关键零部件自研自产,实现主要零部件自主研发,自主设计子系统 [8] - 在新技术层面聚焦AI智慧赋能,推出覆盖储能电站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大数据模型 [8] 市场表现 - 截至4月30日收盘,上涨13.61%,收于74.31元/股,总市值约132亿元 [11] 行业趋势 - 今年行业会两极分化,未来头部企业市占率会越来越大,公司将聚焦纯市场行为订单,减少低价竞争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