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算命

搜索文档
大模型不懂命理,但她们还是问了
36氪· 2025-04-27 18:10
AI算命行业现象 - DeepSeek上线18天内获得1600万次下载 登顶140国下载榜单 最火功能是算命相关 小红书相关话题浏览量超6600万次 [1] - AI算命用户主要寻求确定感和心理安慰 如自由职业者陈风通过AI缓解职业发展焦虑 互联网从业者张晨通过AI获得职场情绪认同 [2][3][8] - AI算命相比传统方式具有免费、全天候、隐私保护等优势 用户可无限制提问且无需担心被评判 [4][9] 用户行为分析 - 典型用户画像:28-30岁职场人群 面临职业发展或情绪管理问题 如自由职业者陈风关注财运转折点 互联网从业者张晨关注职场矛盾解决方案 [3][8] - 使用动机演变:从模糊的大众占卜转向具体问题咨询 最终形成持续性使用习惯 部分用户会自行学习占卜方法 [2][11] - 付费意愿对比:人类命理师单次咨询收费数百元 AI算命免费且可无限追问 但最终仍有用户转向付费真人服务 [4][25] 技术实现与局限 - 技术原理:八字命理与大语言模型存在底层逻辑相似性 都是通过输入数据(生辰八字)经算法处理输出结果(运势分析) [17] - 核心缺陷:无法处理后天影响因素 如性格习惯对命格的改变 且难以给出具体行动建议 只能提供趋势预测 [18] - 专业壁垒:无法掌握口传心授的命理经验 不同流派推算逻辑混乱 象法层面的直觉判断难以结构化模拟 [18][19] 市场影响与风险 - 行业冲击:AI已能覆盖部分能力差的命理师 在基础推算方面形成替代 但高端市场仍需要真人服务 [17] - 用户风险:存在过度依赖导致决策停滞现象 部分用户会陷入"自我验证循环" 需警惕算法编织的虚假希望 [22][23] - 伦理问题:默认的"讨好型"反馈机制可能强化用户自恋倾向 形成"命理种族主义"等认知偏差 [23]
AI「算命」,人类的赛博安慰剂
36氪· 2025-03-10 07:55
AI算命现象分析 - 核心观点:AI算命现象反映了用户对情绪价值和娱乐化体验的需求,而非真正追求预测准确性 [4][5][20] - 用户行为:全年龄段用户热衷于向AI提问运势、生活建议等问题,即使结果似是而非也乐此不疲 [2][3][6] - 社交属性:精心设计的算命提示词成为职场社交密码,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引发广泛传播 [6][7] DeepSeek产品特性 - 市场定位:相比ChatGPT更符合中国用户需求,在"百模大战"中凭借文采和推理能力脱颖而出 [6] - 内容风格:输出结果常附带心灵鸡汤式建议,提供情绪价值 [22][23] - 技术特点:R1模型创造性较强但幻觉率较高,容易偏离事实 [14][26] 商业模式观察 - 衍生经济:AI算命带动手串等周边产品销售,黑曜石、海蓝宝等品类被频繁推荐 [21] - 变现尝试:部分博主通过定制AI算命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如2888元/次的咨询服务 [21] - 用户教育:平台被用作玄学知识学习工具,帮助理解晦涩专业术语 [18] 行业局限性 - 数据缺陷:玄学领域缺乏足够公开的运算实例数据,影响模型训练效果 [13] - 隐私风险:用户需提供生辰八字等敏感信息,存在数据泄露隐患 [16] - 信任壁垒:重要决策场景下用户更倾向人类专家而非算法建议 [17]
算法占卜时代:当AI算命成为年轻人的“心灵止疼片”
凤凰网财经· 2025-03-09 21:42
AI玄学现象分析 - 核心观点:AI大模型(如DeepSeek)被广泛用于算命、运势预测等玄学场景,用户通过精心设计的提示词(prompt)获取情绪价值,而非实际答案 [4][7][8] - 行业现象:国产AI因更懂中文和中国文化(如八字、塔罗牌)成为社交宠儿,小红书等平台涌现大量AI算命分享帖,形成职场社交新方式 [8][10] - 用户行为:全年龄段用户倾向通过AI获取"似是而非"的答案,多数人仅选择性采纳积极结果,并反复追问直至满意 [7][8][9] AI玄学的技术逻辑与局限 - 技术原理:大模型基于公开数据训练,通过预测token生成回答,DeepSeek因加入"推理思考"显得更具逻辑性 [10][11] - 核心缺陷: - 数据局限:玄学实践多在线下,公开运算实例不足,影响模型准确性 [10] - 幻觉问题:DeepSeek-R1模型因过度奖励"创造性"导致输出偏离事实,易产生"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11] - 隐私风险:需提供生辰八字等敏感信息,用户担忧数据泄露及恶意利用 [12] 商业化与用户心理 - 变现模式: - 衍生消费:AI推荐手串(黑曜石、海蓝宝等)带动相关商品销售 [15] - 付费服务:部分博主通过定制AI算命指令收费,单次服务高达2888元 [15] - 用户动机:在不确定的生活中寻求心理安慰,AI通过"心灵鸡汤"式回答(如"你比标签更鲜活")提供情绪价值 [15][16][19] 人机交互差异 - 信任壁垒:相比真人命理师,AI缺乏连续性记忆和个性化反馈,需用户反复修正输入 [13] - 角色边界:AI命理师因涉及重要人生建议或大额消费推荐,用户信任度低于AI咨询师等倾听型角色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