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魔改
icon
搜索文档
人工智能“魔改”应有底线
经济日报· 2025-11-05 08:20
AI"魔改"的风险还在于对审美与价值观的冲击。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们经过历史 沉淀,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色。如果长期沉迷于碎片化、荒诞化的"魔改"视频,青少年可能在 潜移默化中模糊了美与丑、真与假的边界,对文化的认同感也被稀释。教育部门、学校等应承担起引导 责任,培养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版权意识和审美素养,让他们形成自觉守护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 AI技术可以拓展想象的边界,但也可能成为侵权和低俗的帮凶。创新不应以牺牲经典为代价,娱 乐不能成为恶搞文化的借口。只有在法律框架内使用AI,才能让技术真正赋能文化,让经典在创新中 焕发新生。(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沛恺) 2024年1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发布管理提示,要求各相关省局督促辖区内短 视频平台排查清理AI肆意"魔改"影视剧的短视频,并严格落实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内容审核责任。一些平 台也开始在相关视频下标注"AI生成",并出台治理公告,明确不鼓励利用AI进行低质创作。但部分内容 依旧在流量逻辑的驱动下不断滋生,如何避免"野火烧不尽",关键在于法律和制度要更快一步。 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新挑战,需要尽快完善针对人工智能技术 ...
AI“魔改”视频争议:创意还是恶搞?边界到底在哪儿?
齐鲁晚报网· 2025-09-18 10:53
AI魔改内容的市场现象 -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经典影视作品进行颠覆性改编的内容在短视频平台引发关注,例如《西游记》、《甄嬛传》等经典被改编成与原著精神相悖的剧情 [1] - 此类AI魔改视频数据表现火爆,部分视频点赞量高达数万,有的账号运营半个多月粉丝量就增长到10万多 [2] - AI魔改视频已成为一种流量获取工具,博主通过接广告商单、知识变现、创作者分成计划等方式获取收益 [2] AI魔改的技术与成本 - AI视频生成技术门槛和经济成本较低,可通过文本描述或上传图片等方式快速生成内容,生成一条视频仅需数十秒 [4] - 相关AI生成软件大多需要付费,会员费用在几十元到一两百元不等,例如一款软件花费129元可成为永久会员,另一款98元永久会员的应用已有一百余万次下载 [5][6] - 技术的普及与平台算法的推荐是AI魔改内容频发的重要驱动因素 [7] AI魔改的商业化与影响 - AI魔改视频能为发布者带来显著的流量和粉丝增长,例如一条唐僧唱歌的AI视频获得近200万次转赞评,粉丝量迅速突破32万 [8] - 相比原创内容,AI改编视频流量更大,粉丝转化率高出好几倍,部分平台推出的AIGC内容激励计划进一步提升了博主创作热情 [8] - 市场上出现以“投入低回报高”为噱头的培训,宣称通过AI生成视频可实现“月薪一万起步” [8] 行业监管与治理动态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已发布管理提示,指出AI魔改视频为博流量亵渎经典IP,冲击传统文化认知,且涉嫌侵权,并督促平台排查清理此类内容 [3][9] - 短视频平台对AI魔改现象的治理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流量思维驱动下,治理工作难以一蹴而就 [10] - 专家建议平台应承担把关责任,对侵权、暴力、低俗内容进行限流、下架或封号处理,同时需加强跨领域协同治理,明确创新边界,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10]
新华视点·关注AI造假丨透视AI“魔改”视频争议:创意还是恶搞?
新华社· 2025-09-17 21:55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题:透视AI"魔改"视频争议:创意还是恶搞?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周盛盛、邵鲁文 唐僧和孙悟空争当"话事人"、《甄嬛传》变成"枪战片"、《人民的名义》中沙瑞金和高育良开展魔法攻 击……近段时间,一些AI"魔改"内容在短视频平台上引发争议。 所谓AI"魔改",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原作品进行颠覆性改编的行为,常见于短视频、视觉创作等领 域。 AI"魔改"是创意还是恶搞?边界到底在哪儿?如何更好规范治理,让AI技术更多"赋能"而非"跑偏"? 备受争议的"魔改" "家人们,看着五指山压的是谁?如来老儿。当年压我500年,现在必须压他1000年。"孙悟空手举相 机"现场直播",在他身后,如来佛祖被压在山下…… 看着短视频平台推送的内容,青海西宁市民李女士着实吓了一跳。"我和孩子一起刷短视频,看到这个 视频画面流畅、人物说话嘴型丝毫不差,不仔细分辨,还以为是电视剧原有的画面。" 随着AI技术普及,一些视频博主将其变成猎取流量的工具,选取电视剧经典片段,剪辑成天马行空的 剧情,以猎奇的画面、夸张的台词激发观众兴趣。 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此类"魔改"短视频数据火爆,有的点赞量高达数万。部分账号起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