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l - 2靶点

搜索文档
时隔九年全球第二款Bcl-2抑制剂上市,对慢淋白血病治疗改变多大
第一财经· 2025-07-23 13:47
亚盛医药Bcl-2抑制剂利生妥上市 - 亚盛医药自主研发的新型Bcl-2选择性抑制剂利生妥(利沙托克拉)正式在国内上市,用于既往经过至少包含BTK抑制剂在内的一种系统治疗的成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患者 [1] - 这是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原创Bcl-2抑制剂,也是全球第二个上市的Bcl-2抑制剂 [1] - Bcl-2是一种凋亡抑制因子,在部分恶性血液肿瘤中过度表达,是肿瘤细胞逃避凋亡的重要机制之一 [1] - Bcl-2抑制剂可特异性地结合并抑制Bcl-2蛋白,有效恢复肿瘤细胞的凋亡通路,诱导癌细胞死亡 [1] - Bcl-2靶点成药不易,是全球新药研发领域的"硬骨头",目前距离全球第一款Bcl-2抑制剂上市已长达九年时间 [1] Bcl-2抑制剂研发历程与机制 - 亚盛医药创始团队早在三十年前就开始钻研Bcl-2这个靶点 [3] - Bcl-2抑制剂的作用机制是达到目标剂量后诱导细胞凋亡,药物不需要在血液里停留很长时间 [3] - 肿瘤溶解综合征曾被视为Bcl-2抑制剂临床应用中需要重点警惕的严重不良反应之一 [3] - 利生妥的关键注册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其安全性表现突出,研究中未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不良反应 [3]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疾病概况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是一种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性肿瘤,多发于老年患者 [3] - 这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成人白血病类型,全球每年新增病例超过10万例 [3] -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发病率相对欧美国家较低,但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呈明显上升趋势 [3] - 约20%的小淋巴细胞淋巴瘤进展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3] - 高危患者(如TP53突变)即便采用最佳化疗方案,无进展生存期也仅约12个月 [1][4] 利生妥的临床优势与市场前景 - 靶向药物BTK抑制剂存在"不能停用"、深度缓解不足的问题,必须终身用药 [4] - 新一代Bcl-2抑制剂与常见药物的相互作用明显减少,对血小板的抑制也更可控 [5] - Bcl-2抑制剂具备间断给药的可能,在达到疗效后可以停药,待疾病复发时再重新用药 [5] - 目前全球在研的Bcl-2抑制剂有42款 [5] - 未来血液肿瘤治疗目标包括无化疗治疗和在部分患者身上实现临床治愈(停药后五年不复发) [5]
专访亚盛医药董事长杨大俊:研发难成药的靶点堪比登珠峰,做创新药更应避免内卷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2 13:00
Bcl-2靶点研发突破 - Bcl-2靶点历经30年研发才有一款药物成功上市,成药难度极高,被比喻为"攀登珠穆朗玛峰"[3] - 亚盛医药的利沙托克拉(利生妥)成为国产原研首家、全球第2款Bcl-2抑制剂,打破艾伯维9年垄断[3] - 亚盛医药另一款产品奥雷巴替尼片研发历程长达13年[3] - Bcl-2靶点被称为"血液瘤的PD-1",对慢淋、骨髓瘤等B细胞肿瘤都能发挥作用,堪称血液病治疗的"万金油"[5] 药物研发策略 - 公司坚持不做me-too药物、快速跟进药物和生物类似药,专注于解决临床无药可用的困境[4] - 药物设计坚持"全优才能无忧"的理念,通过差异化产品在竞争中胜出[6] - 利生妥采用每日剂量爬坡设计,5天达到目标剂量,比竞品维奈克拉的5周更快速[6] - 利生妥半衰期4至6小时,肿瘤溶解综合征(TLS)发生率极低,安全性显著优于竞品[6][7] 临床价值 - 利生妥解决了BTK抑制剂耐药患者快速进展的问题,能尽快发挥疗效控制病情[6] - 该药物在临床治疗路径上有革命性意义,帮助患者回到正常生活和工作[7] - 药物安全性高,解决了靶向药在抗凝、抗血小板等方面的风险问题[7]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创新药企BD交易数量和金额创纪录,热门研发管线中中国研究者身影增多[10] - 2023年企业通过BD融资额超过投资人直接投资额,显示行业新趋势[10] - 中国原研创新药覆盖754个靶点,与全球热门靶点重合度达80%,但集中度较高[12] - 行业正从仿制向真正创新转型,部分企业开始尝试高风险高回报的原创研发[13] 资本市场表现 - 亚盛医药2023年港股股价涨幅超70%,美股大涨超120%,在同类公司中涨幅居首[12] - 港股18A公司中仅康方生物和亚盛医药两家股价冲至历史新高[11] - 公司预计2027年实现盈利,向大型制药公司目标迈进[13] 行业竞争格局 - 创新药行业内卷源于企业保守倾向和资本避险需求,导致热门靶点过度集中[12] - 中国TOP20靶点中有19个靶点对应管线数量全球占比超50%,部分靶点超80%[12] - 行业需避免盲目跟风热点,应专注差异化创新和未满足临床需求[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