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uble Carbon Goals

搜索文档
从“风”“光”到“氢”“装” 内蒙古打造国家级绿氢装备产业新高地
中国能源网· 2025-07-08 16:00
内蒙古氢能装备制造产业链发展 政策与战略定位 -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积极推动氢能装备制造产业链发展 旨在贯彻国家"双碳"目标和自治区"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目标 [1] - 以打造全国绿氢先行示范区为引领 全面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 [1] - 通过全产业链布局、技术创新驱动和产业生态构建 推动氢能装备制造向高端化、规模化、安全化方向迈进 [1] 产业链布局与产能现状 - 初步构建覆盖制取、储存运输、加氢及应用五大环节的全产业链布局 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包头等地区 [2] - 截至2025年6月 重点实施9个在建氢能装备项目 总投资28.02亿元 产品种类达10种 [2] - 制氢设备设计产能650台套 较2023年底增长160% 预计年底产能突破750台套 [2] - 细分产能包括:固态储氢装置2200套、储(贮)氢材料3300吨/年、储输氢管材5000吨、储氢瓶8.5万支、制氢电源50台、纯化分离装置15台套 [2] - 电解槽产能:已投产AEM/PEM电解槽0.2GW 在建PEM电解槽0.25GW [2] 未来发展方向 - 重点围绕氢能全产业链发展目标 从政策协同、场景应用、技术攻关、招商引资等多维度发力 [2] - 强化"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协作生态 拓展多元化应用场景 [2] - 通过创新招商引资及产业协同机制 加快补齐短板延链补链强链 [2]
Founder Group Signs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with GCL Systems Integ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to Cooperate on Renewable Energy Projects Valued at up to USD $220 Million
Globenewswire· 2025-06-17 20:30
文章核心观点 - 马来西亚太阳能光伏系统EPCC解决方案提供商Founder Group与GCL签署谅解备忘录,将合作探索、识别、评估和承接马来西亚及其他东盟国家可再生能源项目,预计价值达2.2亿美元,有望带来显著营收机会和股东价值提升 [1][5] 合作双方情况 - Founder Group是马来西亚太阳能光伏设施端到端EPCC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大型太阳能项目和工商业太阳能项目,使命是提供创新太阳能安装服务、推广环保资源和实现碳中和 [6] - GCL是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世界领先的一站式智能光伏和储能系统集成商,提供高效电池、光伏组件和储能系统等产品及多元化服务模块 [2] 合作内容 - 双方将通过交换信息、提出并实施具体行动、定期评估合作有效性等方式实现目标,还将贡献技术专长支持项目合作 [3] - 双方会采取必要步骤识别和获取项目,若成功获取项目将签订单独协议明确各自承诺,签署谅解备忘录后将利用内部资源寻找潜在项目、分析招标文件、制定商业计划和提案 [4] 合作意义 - 借助GCL在太阳能光伏组件制造和供应方面的声誉和专业知识,提升支持马来西亚及周边国家可再生能源目标的能力,促进绿色环境发展,还将带来显著营收机会,推动收入增长和股东价值提升 [5]
以“海口样板”书写美丽中国新篇章 解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椰城实践
海南日报· 2025-06-05 08:59
生态环境质量 - 2024年海口市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名列前茅,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和一氧化碳四项指标连续10年达国家一级标准 [1] -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率均为100%,铺前湾和澄迈湾获评海南省美丽海湾 [1] - 2025年一季度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1%,较督察前翻番 [2] 制度创新与整改成效 - 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中海口市牵头整改28项事项,已完成16项且到期整改完成率100%,558宗群众信访举报件总体办结 [3] - 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内清退579.9亩养殖塘,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并打造170亩海芦笋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 [2] - 省级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措施完成率89.6%,群众信访举报件办结率99.7% [3] 科技赋能环境治理 - 智慧环保系统整合180个环境监测站点数据,实现大气、水、噪声污染实时监控与精准溯源 [4][5] - 2024年1-4月通过AI优化烟花爆竹禁放区划定,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受理1062台老旧柴油车淘汰补贴申请 [5] - 土壤污染防治领域完成78宗地块土壤污染调查,城镇污泥焚烧制砖比例由58%提升至75% [6] 全民参与与禁塑行动 - 2024-2025年4月查获违禁塑料制品9.6万余箱,破获30处储存仓库及隐蔽集装箱案件 [7] - 开展1000余场禁塑宣传活动,6家环保设施单位定期向公众开放 [8] 绿色经济转型 - 消博会100%使用绿色电力,江东新区海控·江东广场项目通过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采用光伏发电等近零碳技术 [10] - 新能源汽车领域引进吉利商用车等项目,公共交通新增车辆100%为新能源车 [10] - 2025-2035年蓝碳经济发展方案目标明确,已新造红树林4590亩并完成海南首单蓝碳交易(3000吨碳汇量,30万元交易额) [11]
“六五”环境日到来之际,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加速推进 ——挥毫泼“绿”,绘就美丽江苏新画卷
新华日报· 2025-06-05 07:08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2024年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幅度长三角最好 是唯一"双改善"省份 水环境质量连续3年达到优级 国考断面优Ⅲ比例同比改善0.9个百分点 [1] - 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稳定在Ⅱ类 太湖平均水质达Ⅲ类 实现历史性突破 太湖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到"优秀"等级 流域物种数增加到6899种 [1][2] - 1-3月监测数据显示 太湖无锡水域水质稳定保持Ⅲ类 13条主要入湖河流总磷浓度同比下降16.3% 其中12条达到Ⅱ类标准 无锡水域微囊藻密度下降6.2% [2] 长江生态保护 - 长江江豚种群调查记录到45群次 超百头次 长江"十年禁渔"第5年 长江流域已建成40个生态安全缓冲区 计划到2025年底新建70个 [3] - 南京江心洲"生态岛"试验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园 江苏创新"生态岛"试验区建设 设置27个拟建点位 [3] 绿色低碳发展 - 首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完成登记 江苏项目核心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苏州工业园区入选国内首部《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标准化蓝皮书(2024)》案例 [5] - 常州累计整治提升企业1.05万家 腾退盘活低效用地9.2万亩 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2104吨 江阴持续推进印染、钢铁、化工三大行业整治提升 [6] 低碳技术应用 - 全省首座"碳中和"认证加氢站通过国际标准核查 每年用电量8万千瓦时 实现绿电全覆盖 长江流域首座近零碳港口建设启动 [7] - 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作为江苏省首家"可持续灯塔工厂" 实现全生命周期节能增效 苏州工业园区首创"申报即同意"环评豁免新模式 审批流程压缩至"日结" [7] 工业污染治理 - 南钢实现绿色转型和利润增长同频共振 2024年净利润25亿元 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 环境税降低约5000万元 减免差别电价约每年1.2亿元 [8] - 江苏计划年内完成15家水泥企业、9家焦化企业超低排放改造 推动铸造、垃圾焚烧发电等行业深度治理 [8] 水污染治理 - 昆承湖从"超级垃圾桶"转变为"城市绿肺" 上榜2025年国家级幸福河湖 江苏计划新增工业废水处理能力50万吨/日 [9] - 全省城市建成区3347条水体纳入监管范围 年底前美丽河湖建成率累计达20%以上 [9][10] 固废处理与无废城市建设 - 《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施行 提升固废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水平 江苏率先启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 [10] - 长三角发起《长三角"无废城市"区域共建联治》倡议书 无废工厂、无废园区在江苏快速发展 [10] 数字化环境监测 - 泰州建立多维立体监测网络 镇江使用高光谱反演、无人船走航及快速试纸技术 常熟"生态智慧云眼"实现对环境全方位监测 [11] 生物多样性保护 - 江苏调查发现物种数更新至8842种 95个县(市、区)中93个完成调查 预计上半年完成全省第一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12] - 《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 江苏成为第三个完成生物多样性地方立法的省份 [12] 环保执法与金融支持 - 南京"邀约式"执法 苏州"拼团"执法 南通"扫码入企" 实施执法正面清单制度 [13] - 江苏省节能环保战新产业基金完成注册 总规模30亿元 江苏省绿色金融项目管理平台正式上线 提供"环保贷""环保担""环基贷"等金融支持 [13]
五一期间江苏高速公路充电量创历史新高
扬子晚报网· 2025-05-06 21:51
高速公路充电量增长 - 五一期间江苏高速公路充电量达538 78万千瓦时 同比增长19 74% 创历史新高 [1] - 日均服务充电车辆4 5万台次 单日充电高峰在5月1日达121 6万千瓦时 同比增长17 58% [1] - 移动充电车总充电量达8 43万千瓦时 同比增长92 18% 重点服务京沪高速 沈海高速沿线服务区 [1] 绿电供应与减排成效 - 3540座充电站全部使用绿电供应 覆盖高速 景区 城市公共站点等全场景 [1] - 累计消纳绿电达1485 23万千瓦时 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1 29万吨 [1] - 车主扫码充电时显示"本次使用100%绿电"提示 增强环保意识 [2] 充电服务优化措施 - 部署26辆移动充电车 提供现场应急服务4004次 缓解"充电潮汐"现象 [1] - 推出分层优惠策略 发放大额充电补贴券 8 16万笔充电订单参与优惠 为车主节省38 35万元 [1] - 协调60对服务区开放双向涵洞 增设引导标识 建立运维-供电热线联动提升响应效率 [2] 车主反馈与行为引导 - 车主利用"智慧停充"优惠券选择充至70%电量 结合绿电消纳奖励节省近一半费用 [2] - 优惠梯度设计引导车主倾向选择分流站点 避开排队并获取更多补贴 [2] 运维保障与协同机制 - 1168人次充电保障人员在岗值守 携带846张应急充电卡对热门站点现场服务 [2] - 省市两级监控中心利用智慧车联网平台24小时监测设备状态 动态跟踪车辆排队情况 [2] - 与工信 交通等部门建立协同保障机制 加强指挥调度与故障预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