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ense - in

搜索文档
创新药品收入超43亿元,复星医药加强双向许可寻新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7 20:40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95.14亿元,归母净利润17.02亿元,同比增长38.96%,经营性现金流21.34亿元,同比增长11.90% [1] - 制药业务收入139.01亿元,其中创新药品收入超43亿元,同比增长14.26%,医疗器械与诊断业务收入19.55亿元,医疗健康服务业务收入35.92亿元 [1] - 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核心产品收入43.14亿元(同比+6.48%),抗感染核心产品收入16.56亿元(同比+14.05%),代谢及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产品分别收入13.06亿元、9.26亿元、4.92亿元 [4] 研发投入与创新布局 - 上半年研发投入25.84亿元,其中研发费用17.17亿元,制药业务研发投入22.95亿元(占制药收入16.51%),研发费用14.69亿元(占制药收入10.57%) [2] - 聚焦实体瘤、血液瘤、免疫炎症核心治疗领域,拓展慢病(心血管、肾脏与代谢)及神经领域管线 [2] - 引进阿尔茨海默病在研药物AR1001,控股子公司授权海外开发DPP-1抑制剂XH-S004,获最高1.2亿美元首付款及里程碑付款 [6] 国际化战略进展 - 海外营收54.78亿元,占总营收28.07%,海外商业化团队超1000人,覆盖美国、非洲市场,并向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拓展 [5] - 采用"合作优先、因地制宜"策略,通过License-out(如XH-S004授权)、合作开发等模式推进全球化 [5][6] - 重点布局中东、东南亚、南美等具备增长潜力的新兴市场,同步拓展非洲仿制药市场 [5] 创新药商业化与支付创新 - 多款创新产品纳入商业保险目录,包括CAR-T产品奕凯达,已与超110家城市保、90项商保达成合作 [3] - 推出中国首款"按疗效价值支付"计划,针对奕凯达120万元治疗费用降低患者经济门槛 [3] - 通过医保目录调整、商保合作、院外市场拓展完善商业化矩阵,推动创新药本土可持续商业逻辑形成 [3] 行业趋势与战略方向 - 中国制药工业规模稳居全球第二,政策支持推动创新转型与国际化出海成为行业核心方向 [1] - 行业需从"全球第二梯队引领者"向"第一梯队"跨越,需产学研协同攻克新靶点等源头创新短板 [2] - BD交易以全球化视角为核心,通过License-in补强管线空白(如神经领域),License-out实现市场分工与成本收益平衡 [6][7]
一款国产抗癌药,“少卖”570亿元
长沙晚报· 2025-07-18 00:31
核心观点 - 中国创新药企在全球化交易中存在"阶段性弱势",导致资产被"中间商赚差价"现象频发,但行业正通过新型合作模式提升议价能力[1][2][3] - 中国创新药BD交易经历了从被动求生到主动输出的演变,2020年后License-out交易量首次超过License-in,2024年交易额占全球30%[4][5][7][8] - NewCo等创新交易模式崛起,通过股权绑定和联合开发实现价值最大化,代表行业从"产品输出"向"产品+资本复合输出"转型[13][14][15] 交易案例 - 普米斯生物双抗药物BNT327:2023年11月以5500万美元首付款+10亿美元里程碑款授权给BNT,2024年被BNT以8亿美元现金+1.5亿里程碑款全资收购,后BNT与BMS达成90亿美元合作[1] - 恒瑞医药哮喘药SHR-1905:2023年8月以2500万美元首付+10.25亿里程碑款授权给Aiolos Bio,半年后GSK以10亿首付+4亿里程碑款收购Aiolos[2] - 康方生物PD-1/VEGF双抗:2022年底以5亿首付+50亿总对价授权给Summit,后者市值仅1.58亿美元但由资本猎手操盘[14] 行业演变 - 发展阶段:2007年微芯生物2800万美元授权开创先河,2015年"722事件"推动研发规范化,2018年港股18A和2019年科创板打开资本通道[4][5] - License-in泡沫:2018-2019年再鼎医药引进14款药物市值破千亿,但同质化导致2021年海和药物等被拒[6] - 转折点:2020年License-out交易量超此前5年总和,2023年首付款总额首次超过IPO募资额[7][8] 交易模式创新 - 传统模式:权益分割(保留大中华区)+里程碑付款,如复宏汉霖2018年全权益授权生物类似药[9][10] - 共同开发:传奇生物与强生CAR-T疗法采用7:3/5:5分成模式,百济神州与安进27亿美元股权合作[10][11] - 平台输出:科伦博泰ADC平台与默沙东三次合作总金额达118亿美元[11] - NewCo模式:恒瑞医药GLP-1组合授权Hercules获19.9%股权,荣昌生物泰它西普交易含认股权证+销售分成[13][15] 行业痛点 - 估值困境:临床数据质量与国际标准差距+靶点同质化+海外经验不足导致议价权弱[3] - 资本压力:2022年生物医药私募融资额减半,企业被迫提前折现核心资产[7] - 能力短板:国际临床费用高(单项目需2-3亿美元),缺乏专业团队支撑海外申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