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出海

搜索文档
董事长专访|“BD之王”如何炼成?——专访和铂医药董事长王劲松
搜狐财经· 2025-09-16 08:20
公司战略与定位 - 2016年公司通过收购荷兰生物技术公司搭建全人源抗体平台 布局全球研发 与当时行业主流的"快速跟进"模式形成鲜明对比[1][5] - 公司以"前瞻布局 慢就是快"为战略核心 通过早期国际化研发中心设立(上海 鹿特丹 波士顿)和自主创新能力构建 实现从技术授权到平台赋能的转型[9][10] - 当前采用"平台+管线+子公司"架构 通过孵化子公司分散风险并提升效率 形成跨国合作与自主布局的双轮驱动模式[11][12] 财务与投资表现 -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斥资超5亿港元增持 持股比例从1.62%升至6.37%[5] - 2024年上半年盈利约5.2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51倍[6] - 2023年首次实现财务盈利 2024年再度盈利并保持高增长态势[10] 业务合作与交易 - 累计完成17次出海BD交易 三度与阿斯利康合作 被业内称为"BD之王"[6] - 2024年上半年达成4项授权交易 单笔金额屡破1亿美元 半年内license-out总额逾600亿美元(超过2023年全年水平)[7] - 与阿斯利康合作涵盖多项目授权 获得1.75亿美元首付款 另获1.05亿美元股权认购(9.15%股份)[7] - 与大冢制药合作获得4700万美元首付款及近期里程碑款 未来里程碑金额最高可达6.23亿美元[7] 技术平台与研发 - 核心平台Harbour Mice全人源抗体技术支撑双抗 XDC 细胞治疗 mRNA等领域的体系化能力[11] - 通过与跨国药企合作推动研发循环 切入代谢 肥胖 中枢神经等新赛道[8] - 联合创新中心与阿斯利康在北京共建 推动前沿研究落地[7] 行业影响与生态 - 中国创新药出海从"孤勇者游戏"转变为规模化合作 反映研发突破与国际接轨程度提升(知识产权保护 运营质量 商业模式成熟)[8] - 公司通过平台价值验证和技术输出 成为全球抗体药研发的重要基地[11][12] - 国际认可带来更大发展空间和资源配置能力 推动从"国际合作"到"国际产品"的跃升[8]
“BD之王”如何炼成?——专访和铂医药董事长王劲松
上海证券报· 2025-09-16 03:09
公司业绩与资本动态 -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斥资超5亿港元增持和铂医药 持股比例从1.62%升至6.37% [5] - 2024年上半年公司盈利约5.2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51倍 [5] - 公司已完成17次出海BD交易 三度与阿斯利康合作 [5] 技术平台与研发战略 - 公司通过收购荷兰生物技术公司搭建全人源抗体平台Harbour Mice 并基于此平台开发新一代多特异性抗体疗法 [4][6] - 研发布局覆盖免疫性疾病、肿瘤、代谢、肥胖及中枢神经等新赛道 [7] - 在中国上海、荷兰鹿特丹和美国波士顿设立研发中心 组建国际化团队 [8] 海外合作与授权交易 - 2024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出海license-out总额逾600亿美元 [6] - 公司与阿斯利康达成全球战略合作 获得1.75亿美元首付款及1.05亿美元股权认购 共建北京联合创新中心 [6] - 与大冢制药合作推进BCMAxCD3双特异性抗体HBM7020开发 获4700万美元首付款及近期里程碑款 潜在里程碑金额最高达6.23亿美元 [6] - 2024年上半年与全球合作伙伴达成4项授权交易 单笔金额屡破1亿美元 [6] 商业模式演进 - 从技术授权升级为产品合作及平台赋能的"三级跳"模式 [9] - 通过"平台+管线+子公司"架构分散风险并提升效率 已孵化诺纳生物推动技术平台商业化 [8][11] - 采用跨国合作与自主布局双轮驱动策略 形成可持续增长曲线 [10][11] 行业生态与战略定位 - 中国创新药企从"快速跟进"模式转向面向全球市场的原创性研发 [4][8] - 行业生态出现根本性转变 体现在知识产权保护、运营质量及商业模式成熟度提升 [7] - 公司定位从肿瘤免疫扩展至多技术领域 包括双抗、XDC、细胞治疗和mRNA [10]
A股、港股医药股大跌,这则利空传闻对中国创新药出海影响多大?
第一财经· 2025-09-11 11:08
市场表现 - 9月11日A股及港股医药板块大幅下跌 其中百济神州和恒瑞医药A股与港股股价跌幅均超4% [1][2] - A股创新药概念股板块超80%个股下跌 港股医疗保健板块50只个股跌幅超4% [2] 下跌原因 - 股价大跌源于美国政府拟议行政命令 计划严格限制中国实验性药物与临床数据 应对中国生物科技产业崛起 [2] - 草案内容包括将美企收购中国新药纳入CFIUS强制审查 提高中国临床试验数据的FDA审核门槛 鼓励药品本土生产与采购 [2] 行业背景 - 2025年上半年全球医药交易数量达456笔同比增长32% 首付款总额118亿美元激增136% 总交易金额1304亿美元增长58% [3] - 中国交易贡献全球近50%交易金额和超30%交易数量 显示中国创新药全球价值获认可 [3] - 新药授权出海帮助中国药企提前获得研发回报 支持研发投入增加 [3] 潜在影响 - 政策若实施将对中国和美国医药界均构成利空 中美医药市场存在相互依赖关系 [4] - 中国研发效率更高且成本更低 美国限制将增加其成本并延迟新疗法上市 影响美国民众获得低成本创新药 [4] - 美国跨国药企若无法购买中国创新药管线 将削弱其与欧洲药企的竞争力 [5] 政策评估 - 政策传闻仍处早期探讨阶段 涉及跨国药企、生物科技企业及多国药企 博弈复杂 推动生效前景不乐观 [5] - 该传闻与特朗普时期关税政策、医药产业回流政策等一脉相承 均有限制中国医药产业发展色彩 [5] 行业应对 - 中国创新药企需继续做大本土市场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仍与美国存在很大差距 需提供更好发展土壤和商业化回报空间 [6] - 药企出海应考虑拓展美国之外市场 中国需推动与其他国家监管数据互认 [6] - 中长期看中国药企对美市场依赖将降低 得益于国内医保改革、内需释放及国际合作多元化 [7]
十年前太保守了!药明生物陈智胜:中国创新药如何从“淘金中国”到“淘金全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5 23:23
公司发展历程 - 陈智胜博士2011年加入药明康德 2014年药明生物分拆后担任CEO [2] - 药明生物2017年赋能首个产品出海 目前承载864个综合项目包括24个商业化生产项目 [7][8] - 公司通过44次全球药品监管机构检查 是行业内屈指可数的100%通过检查的CRDMO企业 [11] 行业现状与趋势 - 2025年前5个月中国生物创新药授权交易金额达216亿美元 占全球大型制药交易的38% [2] - 全球生物医药市场复苏 中国创新药从2021年投融资高峰后进入低谷 现处于刚复苏阶段 [5] - 出海热潮预计持续12-18个月 核心在于产品质量和临床数据扎实度 [4] - 行业呈现从跟随式创新向首创新药转变 尤其在双特异性抗体和ADC领域表现突出 [5] 业务模式与优势 - CRDMO模式提供端到端服务 R端业务利润率极高 D端转化率达100% [6][7] - 当前67个Ⅲ期临床项目 按70%成功率预计转化40多个商业化生产项目 [7] - 平台提升行业标准 使中国分子质量获得跨国药企认可 消除估值折扣 [5] - 主动撮合海外交易 为海外基金提供项目推荐和尽职调查服务 [8] 市场竞争地位 - 在ADC领域中国公司占ASCO报告近50% 双抗领域约40% 单抗领域20%-30% [13] - 近100个收购相关分子正与公司合作 超50%在临床前或临床Ⅰ期被收购 [11] - 灵活的端到端服务改变行业生态 从固定服务模式转变为动态发展模式 [13] 客户合作案例 - 客户项目被跨国药企收购后 生产订单价值从千万元级提升至千万美元级 [6] - 跨国药企收购中国项目后 100%继续交由公司完成后续开发生产 [6] - 部分客户因选择低价合作伙伴导致质量不达标无法出海 [9] 技术发展布局 - 重点布局新分子技术路线 提前构建基础设施应对下一个"黄金赛道" [13] - 当前出海主要痛点集中在细胞株构建、病毒清除、分析表征和GMP生产环节 [9] - 生物医药行业存在高失败率 5-6个临床药物仅1个能成功上市 [10]
券商晨会精华 | REITs市场拐点已至 看好后市企稳反弹
智通财经网· 2025-08-27 08:30
市场表现与资金流向 - 沪深两市成交额2.68万亿元 较上一交易日缩量4621亿元[1] - 沪指下跌0.39% 深成指上涨0.26% 创业板指下跌0.75%[1] - 融资资金净流入超900亿元 活跃度创2016年以来新高[2] - 主动配置型外资自去年10月中旬以来首次转向净流入[2] 板块表现 - 涨幅居前板块包括猪肉 游戏 消费电子 美容护理[1] - 跌幅居前板块包括CRO 稀土永磁 PEEK材料 军工[1] 公募基金动态 - 上周新发公募基金接近200亿份[2] - 偏股型权益基金报会数量超50支 环比提升[2] REITs市场展望 - 近5个交易日REITs市场涨幅达1.75%[3] - 产权类REITs动态分派率提升至近4%[3] - 预计下半年呈现"V"字型行情 年内有望创新高[3] 创新药行业发展 - 中国创新药License out金额2023年首次超越License in[4] - ADC及双/多抗技术领先 管线数量全球第一[4] - 肿瘤 自身免疫 减重等赛道国产新药加速出海[4]
摩根士丹利:中国创新药“出海”大时代拉开帷幕
证券时报· 2025-08-25 17:07
国际资本对中国生物科技行业的投资热度 - 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生物科技企业的关注度持续升温[3] - 2025年上半年港股市场有12家医疗健康企业成功上市 累计筹资25亿美元 其中8家生物科技公司依据港股第18A章上市 筹资总额达8.9亿美元[5] - 恒瑞医药5月23日登陆港交所 成为2021年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医疗行业IPO项目[5] - 新上市企业市场表现亮眼 12家医疗公司上市首日平均涨幅达23.1% 映恩生物4月15日上市首日暴涨117%[5] - 截至7月底 摩根士丹利协助中国业内发行人融资超50亿美元[6] - 药明康德7月底成功配售73.8万股H股 募资9.8亿美元 为过去4年港股医疗行业最大新股增发项目[6] - 信达生物完成5.5亿美元增发 发行规模较原计划上调10% 发行折扣缩窄至4.9%[6] - 翰森制药进行5亿美元的增发[6] 中国创新药出海的驱动力与表现 - 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国际吸引力增强的四大核心驱动力:持续提升的技术创新能力 显著的成本与效率优势 不断优化的政策支持与市场环境 正在变化的全球市场需求[10] - 中国创新研发能力与美国的差距从过去的10年缩短至3.7年[10] - 中国Ⅲ期临床试验中每名受试者的直接成本仅为美国的约三分之一或更低 且患者招募速度更快[10] - 自2021年以来 与ADC相关的交易推动中国对外授权活动蓬勃发展 中国研发的ADC资产合作交易总额约达440亿美元[11] - 合作形式从早期单一的License-out逐步发展出共同开发和NewCo模式[11] - 合作标的领域从前两年的热点ADC逐渐转向免疫肿瘤双特异性抗体[12] - 三生制药与辉瑞关于PD-1/VEGF双抗SSGJ-707的交易 首付款12.5亿美元 创中国企业License-out最高首付纪录 里程碑付款最高可达48亿美元[12] - 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获FDA批准 成为首个成功出海的国产抗癌原研药[12] - 康方生物的AK112在头对头试验中表现出相对于帕博利珠单抗更佳的疗效[12] 中国生物科技企业的创新进展与未来方向 - 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和医药企业的研发策略从快速跟随战略转向更前沿的创新研发[14] - 在mRNA ADC 细胞和基因治疗 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领域 中国企业有望在全球占据更重要地位[14] - 国际化道路面临挑战:国际法规的复杂性和市场准入的高壁垒 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差异以及实现有效本地化运营的难题[15] - 建议企业加强国际化人才团队建设 深化与国际监管机构沟通合作 通过并购或合作快速获取海外资源[15] - 建议政府进一步优化创新药出海支持政策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支持创新药定价[15] - 企业需加强全球化布局 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通过技术创新和国际化合作增强核心竞争力[15]
摩根士丹利:中国创新药“出海”大时代拉开帷幕
证券时报· 2025-08-25 17:07
文章核心观点 - 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关注度持续升温 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凭借创新 成本和政策优势成为全球市场重要参与者 创新药"出海"大时代开启 [1][3][4] 港股生物科技融资表现 - 港交所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 2025年上半年12家医疗健康企业港股上市累计筹资25亿美元 其中8家依据18A章上市筹资8.9亿美元 [2] - 恒瑞医药成为2021年以来全球规模最大医疗行业IPO项目 H股股价较A股获得溢价 [2] - 新上市企业首日平均涨幅达23.1% 映恩生物上市首日暴涨117% 维立志博获得长线 主权及医疗专业投资者超额认购 [2] 再融资市场活跃度 - 摩根士丹利协助中国业内发行人融资超50亿美元 药明康德配售募资9.8亿美元为过去4年港股医疗行业最大新股增发项目 [3] - 信达生物增发5.5亿美元 发行规模较原计划上调10% 发行折扣缩窄至4.9% 为过去4年港股医疗行业折扣最小增发案例 [3] - 翰森制药进行5亿美元增发 交易于8月27日完成交割 [3] 创新药出海核心驱动力 - 四大驱动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成本与效率优势 政策支持与市场环境优化 全球市场需求变化 [4] - 中国创新研发能力与美国的差距从10年缩短至3.7年 [4] - ADC领域对外授权交易总额约达440亿美元 [5] 成本与效率优势 - 中国Ⅲ期临床试验每名受试者直接成本仅为美国三分之一或更低 患者招募速度更快 [5] - 开发效率和成本优势使中国成为ADC和双/多抗等新兴分子形式的领先贡献者 [4][5] 合作模式升级 - 合作形式从单一License-out发展至共同开发(百利天恒与BMS)和NewCo模式(恒瑞与Kailera) [5] - 合作标的从ADC转向免疫肿瘤双特异性抗体 三生制药与辉瑞交易首付款12.5亿美元创中国企业License-out最高纪录 里程碑付款最高达48亿美元 [6] - 合作方从传统跨国药企扩展至国际专业投资者 [5] 研发实力突破 - 百济神州泽布替尼成为首个成功出海国产抗癌原研药 [6] - 康方生物AK112在头对头试验中相对于帕博利珠单抗表现出更佳疗效 [6] - 中国企业在新兴技术领域(mRNA ADC 细胞和基因治疗 基因编辑)有望占据全球重要地位 [7] 国际化挑战与建议 - 面临国际法规复杂性 市场准入高壁垒 FDA严格审查标准 知识产权保护压力及国际竞争 [8] - 建议加强国际化人才团队建设 深化与国际监管机构沟通 通过并购或合作获取海外资源 [8] - 建议政府优化创新药出海支持政策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支持创新药定价 [8]
吸引力显著增强!摩根士丹利:中国创新药“出海”大时代拉开帷幕
券商中国· 2025-08-25 12:00
国际资本对中国生物科技企业的投资热度 - 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生物科技企业的关注度持续升温[2] - 2025年上半年港股市场有12家医疗健康企业上市 累计筹资25亿美元 其中8家生物科技公司依据港股第18A章上市 筹资总额达8.9亿美元[3] - 恒瑞医药成为2021年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医疗行业IPO项目 H股股价较A股获得溢价[3] - 新上市企业首日平均涨幅达23.1% 映恩生物上市首日暴涨117%[3] - 再融资活跃 摩根士丹利协助中国业内发行人融资超50亿美元 药明康德配售募资9.8亿美元为过去4年港股医疗行业最大新股增发项目[4] - 信达生物增发5.5亿美元 发行规模上调10% 发行折扣缩窄至4.9%[4] - 翰森制药进行5亿美元增发[4] 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核心驱动力 - 四大核心驱动力:持续提升的技术创新能力 显著的成本与效率优势 不断优化的政策支持与市场环境 正在变化的全球市场需求[5] - 中国创新研发能力与美国的差距从10年缩短至3.7年[5] - 中国Ⅲ期临床试验每名受试者直接成本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或更低 患者招募速度更快[5] - 自2021年以来ADC相关交易推动中国对外授权活动蓬勃发展 交易总额约达440亿美元[6] - 合作模式从单一License-out发展为共同开发和NewCo模式[6] - 合作标的从ADC转向免疫肿瘤双特异性抗体[7] 中国生物科技企业的创新突破 - 恒瑞医药与GSK达成125亿美元交易[6] - 三生制药与辉瑞关于PD-1/VEGF双抗SSGJ-707交易创中国企业License-out最高首付纪录 首付款12.5亿美元 里程碑付款最高可达48亿美元[7] - 百济神州泽布替尼成为首个成功出海的国产抗癌原研药[7] - 康方生物AK112在头对头试验中相对于帕博利珠单抗表现更佳疗效[7] - 研发策略从快速跟随转向更前沿的创新研发 在mRNA ADC 细胞和基因治疗 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8] 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 面临国际法规复杂性 市场准入高壁垒 FDA严格审查标准 知识产权保护压力 国际竞争加剧 文化差异和本地化运营难题[9] - 建议加强国际化人才团队建设 深化与国际监管机构沟通合作 通过并购或合作获取海外资源[9] - 建议政府优化创新药出海支持政策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支持创新药定价[9] - 企业需加强全球化布局 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通过技术创新和国际化合作增强核心竞争力[9]
下一个BD大药
投资界· 2025-08-18 15:57
BD趋势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金额已超过484亿美元,其中总首付款超过20亿美元,恒瑞和GSK的交易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交易纪录 [5] - BD交易对药企短期战略调整至关重要,可能改变管线优先级,但影响幅度取决于公司财务状况和产品矩阵推进程度 [5] - 资本方和企业方对管线价值的看法存在分歧,投资方希望提速特定管线,而企业可能因调整成本犹豫 [6] - BD价值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靶点、适应症、技术、MNC需求程度和竞争动态等,导致对"未来BD大药"的预测多样化 [6] 今年的BD大事件 - 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PD-1/VEGF双抗授权合作,总金额60.5亿美元,首付款12.5亿美元,刷新国产双抗交易纪录 [8] - 石药集团与阿斯利康达成总金额53.3亿美元的BD交易,包括1.1亿美元预付款和最高52.2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主要涉及AI平台 [8] - 阿斯利康与和铂医药达成最高45.75亿美元的交易,并认购1.05亿美元股份成为大股东,验证平台模式的价值 [8] - 礼新医药与默克达成双抗药物LM-299授权合作,首付款5.88亿美元,得益于此前与Turning Point和阿斯利康的合作经验 [10] 出海认知的变化 - 中国创新药出海认知从追求FIC/BIC转向注重快速产出和标准化,拥挤赛道中的佼佼者更易获得BD机会 [12] - PD-1/VEGF多抗赛道内卷加剧,全球14款临床阶段PD-1/VEGF双抗多为国产,康方双抗临床数据击败"K药" [13] - PD-1/VEGF交易价格高,联用疗法已验证商业化潜力,MNC为填补专利悬崖空白积极"抢货" [14] - TCE赛道中CD3/BCMA靶点出海交易总金额超26亿美元,中国biotech管线储备多、进度快 [15] 平台BD模式 - 平台BD模式成为趋势,如科伦博泰与默克的ADC平台协议,首付款1.75亿美元,未来里程金可达93亿美元 [18] - 平台模式能带来持续现金流和与MNC绑定的机会,验证企业的长期交付能力 [18] - 单药大BD多来自与MNC有交易经验的biotech,信任感建立前难达成高额交易 [10] 长期挑战与展望 - 2024年交易总价值中仅5%为预付款,较五年前的13%大幅下降,后端付费增加临床和商业化风险 [17] - BD热潮可能在2030年退潮,MNC专利悬崖问题缓解后扫货步伐或减缓 [19] - 出售核心管线可能伤害公司估值并切断其他退出路径,需关注BD对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 [18]
医药行业周报:礼来口服减肥药疗效低于预期,关注中国创新减肥药研发和出海进展-20250811
爱建证券· 2025-08-11 16:02
行业投资评级 - 强于大市 [2] 核心观点 - 医药生物板块本周表现疲软 SW医药指数下跌0 84% 跑输沪深300指数1 23%的涨幅 在31个行业中排名垫底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和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分别微涨0 13%和0 23% 但仍落后于大盘指数 [2] - 脑机接口产业获政策支持 七部门联合发文提出2027年关键技术突破 产业规模壮大 2030年培育2-3家全球领军企业的目标 重点关注瑞迈特 诚益通等布局企业 [2] - 礼来口服减肥药Orforglipron三期临床疗效12 4%低于预期 与中国药企恒瑞HRS-7535 华东医药HDM1002等进入临床三期的GLP-1药物形成竞争窗口 [2] - 创新药出海仍是主线 重点关注ADC(迈威生物 复宏汉霖) PD-1双抗(君实生物 荣昌生物)赛道 及有望纳入港股通的18A公司如映恩生物 [2] 细分领域配置思路 - **核心赛道**:ADC领域迈威生物 乐普生物 PD-1双抗领域神州细胞 宜明昂科等具备BD出海潜力 [2] - **产业催化**:脑机接口政策推动下瑞迈特 翔宇医疗 AI+医疗等主题机会 [2] - **业绩驱动**:CXO龙头药明康德 凯莱英及医疗器械企业瑞迈特中报高增长预期 [2] 重点跟踪标的 - 创新药:药明合联 康方生物 科伦博泰生物-B [2] - 技术前沿:脑机接口相关瑞迈特 诚益通 [2] - 差异化管线:GLP-1双靶点众生药业 信达生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