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e in USA

搜索文档
iPower Launches New Joint Venture, United Package NV LLC
Globenewswire· 2025-06-06 20:30
文章核心观点 iPower成立新合资企业United Package,标志其“美国制造”模块在自有供应链平台的全面实施,体现公司在美国构建弹性本地化制造基础设施的承诺,未来还计划扩大该倡议 [1][2][4] 公司动态 - 成立新合资企业United Package,是“美国制造”模块在公司自有SuperSuite供应链平台的首次全面实施 [1] - United Package专注于包装材料的国内生产,满足美国企业对可靠、可持续且经济高效供应链解决方案的需求 [2] 公司战略 - 加强“美国制造”模块,增加国内生产布局深度、强化供应商合作、拓展增值服务 [3] - 计划通过组建更多战略合资企业,支持各领域国内制造商,扩大“美国制造”倡议 [4] 公司优势 - 具备全渠道在线销售、强大履约能力、全国仓库网络、优质配送伙伴和独特商业智能平台等能力 [5] 整合合资企业的目标 - 为客户提供从生产到交付的更短周转时间 [7] - 降低全球航运波动的影响 [7] - 以更低碳足迹提升可持续性 [7] - 通过SuperSuite数字仪表盘实现透明的供应商协作 [7] - 提高库存响应能力和需求预测准确性 [7]
白袜崇拜,能让美国再次伟大吗?
虎嗅· 2025-06-05 18:15
美国服装制造业现状 - 美国98%的服装依赖进口生产 [3] - 美国家庭年均服装消费1754美元(2021年数据) [12] - 服装纺织业就业人数从1950年代210万锐减至47.1万 [22] "美国制造"品牌案例 - American Trench核心产品海军蓝Blazer定价795美元(对比欧洲同类1100美元) [11] - 该公司60%收入来自14美元/双的"肯尼迪概念袜" [16][20] - 采用科罗拉多州羊毛原料+纽约代工厂的半衬工艺 [11] 历史产业演变 - 1938年80%美国服装为本土生产但设计抄袭法国 [32] - 二战催生美式实用主义设计(如McCardell五件套衣橱体系) [34] - 1943年纽约时装周确立大众化/功能化成衣理念 [36] 行业挑战 - 洛杉矶工厂设备落后无法满足高端面料需求 [23] - 缺乏类似LVMH的产业资本支持新品牌发展 [27] - 1980年代"Crafted With Pride"运动最终沦为营销标签 [43] 消费文化特征 - 84%美国消费者节假日购物优先考虑省钱 [4] - 肯尼迪元素产品因契合"美国优先"叙事受追捧 [20] - 中国产脏辫批发价两年内从250美元涨至300美元 [49]
Made in USA”亚马逊搜索量飙升背后的商机
36氪· 2025-05-20 20:06
"Made in USA"搜索趋势与市场反应 - 美国消费者对"Made in USA"的搜索量显著上升,其中"made in USA"相关搜索增长220%,"made in America products only"增长130% [2] - 亚马逊卖家观察到"美国制造"关键词搜索量在5月初增加五倍,部分卖家将产品链接中的"美国制造"标识前置以吸引流量 [4] - 独立站和电商平台涌现大量"美国制造"主题商店,销售品类包括厨具、服装、国旗等,部分商家将购买行为与"支持美国就业"等价值观绑定 [3][4] "美国制造"的界定与分类 - 美国本土卖家将"美国制造"商品分为三类:完全美国制造(所有重要部件来自美国)、混合材料制造(需披露美国零件占比)、美国组装(主要组装工序在美国完成) [6] -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制定了明确标准界定"美国制造"标签的使用范围 [7] - 中国卖家通过"美国组装"策略规避关税,例如将成品拆解为零部件进口后在美国组装,并标注"Assembled In USA" [10] 中国卖家的应对策略与市场影响 - 中国卖家在"美国制造"领域受限,但通过按需打印(POD)、3D打印自动化、简单组装商品等模式切入市场,其中POD类商品转化率可提升20-30%,溢价达15-30% [10][12] - 部分中国卖家将产能转移至越南等国家以规避关税,例如安克创新将生产环节迁至越南 [15] - 亚马逊平台上中国卖家市场份额持续增长,2024年预计占比超50%,头部卖家中中国卖家占比过半,价格驱动型消费仍是主流 [13][15] 市场格局与消费者行为分析 - "美国制造"标签对销售的影响分化:部分卖家因转化率不佳停用相关关键词,而部分卖家通过溢价和流量提升获益 [4][5] - 亚马逊未推出"美国制造"专区,反而推出低价商城Haul,显示性价比仍是消费者核心决策因素 [15] - 特朗普政策推动的"爱国主义消费"短期内未改变中美卖家竞争格局,中国供应链优势仍占主导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