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Revenue Based Financing(RBF)
icon
搜索文档
瑞幸「上岸」背后:IDG的「赌局」与新面孔
36氪· 2025-11-20 20:08
新消费,新投资,新叙事。 文|陈之琰 来源|暗涌(ID:waves36kr) 封面来源|unsplash 11月17日,瑞幸咖啡在美股盘前发布其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Q3总营收153亿元人民币(21.4亿美元),同比增长50.2%。净利润达12.8亿元人民币,同比 实现扭亏为盈。截至当日收盘,瑞幸粉单报40.00元美元/股,相比其2020年在粉单市场的1.54元美元/股,涨幅达2497.4%。 这本应是一次常规的业绩披露,但在当下的时间节点,其意义远不止于财报数字。就在几天前,瑞幸CEO郭谨一在厦门企业家日大会上公开表示,瑞 幸"正积极推动重回美国主板上市进程"。 当所有人都认为瑞幸的故事已经结束时,IDG却选择与瑞幸最早的投资者大钲资本一起在"废墟"中下注。这个瑞幸买方团里鲜少被提及的名字背后,不仅 是一个被公认保守者的"豪赌",也潜藏着这家与中国投资行业共生的机构未被人关注到的另一面。 主动闯入"风暴眼" 事后瑞幸官方向媒体补充说明:"目前对于重返主板上市没有确定的时间表,现阶段的首要任务仍是践行业务战略、聚焦发展。"即便如此,瑞幸所经历的 巨大转折性,也足以在中国商业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上岸",这 ...
瑞幸“上岸”背后:IDG的“赌局”与新面孔
暗涌Waves· 2025-11-20 08:33
瑞幸咖啡财务与运营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总营收153亿元人民币(21.4亿美元),同比增长50.2% [2] - 第三季度净利润达12.8亿元人民币,同比实现扭亏为盈 [2] - 截至财报发布日,瑞幸粉单股价报40.00美元/股,相比2020年在粉单市场的1.54美元/股,涨幅达2497.4% [2] - 公司CEO预计2025年全年营收将超500亿元人民币 [3] - 截至目前,瑞幸门店数已达29214家,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 [3][9] IDG资本投资瑞幸的决策与逻辑 - IDG在瑞幸造假风波后,通过收集门店小票和第三方实地调研进行系统性验证,发现其销量未出现断崖式下跌,且通过动态调整折扣实现了售价提升与销量增长的双重效果 [7] - 投资决策基于对瑞幸门店网络、数字化系统、品牌心智和管理团队健康度的认可,认为其核心问题在于用短期补贴培育长期消费习惯的扩张策略存在偏差 [8] - IDG测算模型显示瑞幸门店数的天花板至少为2万家,理想目标为3万家,押注其高性价比国民咖啡模式在中国下沉市场的复制能力 [8] - 该投资被内部视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其关乎IDG的声誉,远超财务层面的风险 [10][11] IDG资本的投资策略与风格演变 - 投资策略 characterized by "反共识逻辑",案例包括在消费级3D打印机市场不被看好的时期投资拓竹科技,并基于对顶尖工程师团队的判断连续追加投资 [12] - 在文旅等重资产、长周期领域进行布局,如总投资130亿元的宜兴窑湖小镇项目,尽管遭遇疫情延期,仍通过引入资金和资源支持使其在2024年底开园并实现年度营收3.65亿元 [14][15] - 消费投资进化分为三阶段:1.0阶段全球品牌本土化(如Moncler),2.0阶段新渠道新品牌新品类(如三只松鼠、喜茶),3.0阶段注重科技创新与双向全球化(如瑞幸、SHEIN) [18] - 当前战略重点转向并购,通过收购多数股权(如丹麦糖果品牌Lakrids By Bülow)深化对全球消费公司的管理和运营,角色从少数股权投资者向控股操盘手演进 [19][21][23] 行业洞察与认知迭代 - 对咖啡品类的认知从关注利润率转变为认识到规模是其核心壁垒,咖啡作为功能性饮料兼具文化属性,受频度限制小于烘焙等品类 [16][17] - 通过投资拼多多、瑞幸等案例,内部反思并认识到理解多元化用户视角的重要性,超越个人审美品位去尊重市场需求 [17] - 在新消费投资热潮中保持克制,认为“不投就是赢了”,避开估值飞涨的消费品,更注重创新品类和长期价值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