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等教育
icon
搜索文档
青春华章|青春力量奔涌 绘就江河安澜“中国范”
央广网· 2025-10-15 16:07
科研平台与实力 - 行业展现了由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构成的全链条科研平台硬核实[1] - 科研领域覆盖水灾害防御、水资源利用与工程安全、流域水循环与水安全、精细爆破、国家风力发电技术创新以及水工综合实验研究等多个关键方向[1] 青年科研力量 - 大批95后和00后青年科研工作者正成为行业科研一线的核心力量,为守护江河安澜和优化水资源利用注入青春动能[1] - 青年人才从本科阶段即扎根水利专业,并持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能力并获得自信与成就感[3][4] 科研导向与精神 - 青年科研工作者将国家需求作为科研方向的第一选择,其学术追求与国家需求深度绑定,体现了为国创造的自觉意识[1] - 青年科研团队通过分工协作、各展所长的模式,在实验室研发、数据采集和模型推演等岗位共同推进科研攻关[3] - 行业青年学习先辈隐姓埋名干惊天动地事的精神,努力将所学所想转化为解决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实际成果[3][4] 重大工程成就 -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于201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河海大学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其成功破解了从工程论证到移民安置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4]
2025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广东一流学科95个
中国新闻网· 2025-10-15 14:22
据统计,共有114所大学的336个学科点入选中国顶尖学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分别以28个和22个中国 顶尖学科位列全国前二,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各有15个顶尖学科、并列第三。 中新网广州10月15日电 (记者 许青青)据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15日发布的"2025软科中国最好学科 排名",广东高校共拥有中国一流学科95个,其中9个为中国顶尖学科。 据了解,排名榜单包括98个一级学科和5个专业学位类别,采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研 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的学科口径。将全国前3%(或前2名)作为"中国顶尖学科"的标准,将 位列全国前7%(或前3名)和前12%(或前4名)作为"中国一流学科"的标准。 在中国顶尖学科分布上,广东省共拥有9个顶尖学科。中山大学拥有4个,分别是哲学、数学、工商管理 学和公共管理学,其中工商管理学排名全国第一;跻身顶级学科的还有华南师范大学的心理学、广东外 语外贸大学的外国语言文学、华南理工大学的轻工技术与工程,以及南方医科大学的法医学、广州美术 学院的美术与书法。 据悉,自2018年以来,广东深入实施"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以每年数十亿的资金投入, ...
采购项目“300万元预算,1000元中标”? 江西中医药大学通报
中国新闻网· 2025-10-15 12:36
事件概述 -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一设备采购项目被媒体反映存在300万元预算但仅以1000元中标的情况 [1] - 该事件发生于10月14日,江西中医药大学于10月15日发布情况通报 [1] 公司应对措施 - 学校附属医院已暂停了该争议项目的采购活动 [1] - 学校高度重视此事,已会同相关部门对该事件开展调查 [1] - 校方表示将根据调查情况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1]
城校共生四十余载,山东大学与威海的“双向奔赴”
环球网· 2025-10-15 11:56
校地合作深化与战略定位 - 山东大学与威海市人民政府签署深化校地合作共建协议,将威海校区定位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增长极[3] - 协议旨在汇聚“山大系”资源,优化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结构,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威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3] - 校区从1984年的一片滩涂发展至拥有50余万平方米建筑群,在校生从150名增长至1.5万余名,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3] 科研平台建设与产业孵化成果 - 校地共建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聚焦新材料、海洋科技、生物技术等领域,建设技术创新、人才汇聚、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平台[5] - 该研究院已成立14个工程技术中心,孵化企业27家,其中4家为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8] - 孵化企业中包括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和1家山东省瞪羚企业[8] 教育与医疗领域合作进展 - 威海高新区山大实验学校于2021年建成启用,由威海校区、当地管委会与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共建,已成为威海优质基础教育品牌[5] - 医疗领域依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组建医疗联合体,威海市立医院成为山东大学附属医院后获批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 - 该工作站是威海市唯一的国家级医学类高端人才培养平台[5] 人才培养与地方贡献 - 41年来威海校区累计培养各类毕业生8万余名,众多校友扎根威海成为行业领军人物[5] - 校区人才共育与城市发展需求紧密对接,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提供中坚力量[6] - 城市为高校学子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形成校地协同的良性循环[5][6] 学科产业对接与技术创新应用 - 校区智能装备与系统交叉创新团队自主研发“深蓝一号”水下清理机器人,将导管架清理效率较人工作业提升三倍,维护成本降低50%以上[7] - 校区立足威海产业需求精准调整专业设置,从最初的水产养殖专业扩展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等[8] - 校区加入“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与有研稀土、中航复材等龙头企业合作攻关“卡脖子”技术瓶颈[8] 文化融合与社会服务 - 校区天文台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发现首颗获国际永久编号的小行星[9] - 海洋学院组建学生科普讲师团开展“海洋知识进小学”活动,十余年来500多名学子接力参与[11] - 艺术学院将海洋气魄、胶东民俗融入创作,作品在威海市文化活动中展演展出[11] - 师生参与非遗纪录片创作、文旅融合政策咨询,助力荣成烟墩角村获评2024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11]
1.34亿元!内蒙古大学采购大批仪器设备
仪器信息网· 2025-10-15 11:56
文章核心观点 - 内蒙古大学发布32项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采购意向,预算总额达1.34亿元人民币,预计采购时间为2025年10月 [1][2] - 此次大规模采购旨在提升高校科研机构综合实力,满足日常实验需求,助力高精度实验与学术探索,推动科研成果产出 [4][5][6][7] - 采购涉及多种高端仪器品类,包括生化分离分析仪器、电化学分析仪器、光学式分析仪器等,反映了高校在科研基础设施上的重大投入 [2][4][5][6] 采购项目概况 - 采购项目包含32项仪器设备,预算总额为1.34亿元 [1][2] - 所有采购项目均计划于2025年10月进行 [2][4][5][6][7] - 采购需求明确要求供应商提供免费安装、调试、培训服务,并保证设备使用期内原厂零配件的稳定供应 [4][5][6][7] 主要仪器品类与预算分布 - **光学与波谱类仪器**:预算投入显著,包括光学式分析仪器(500万元)、物理光学仪器(450万元)、光学测试仪器(650万元)及波谱仪(350万元) [5][6] - **分析仪器**:为采购重点,多种原理分析仪单笔预算高达530万元,其他分析仪器类项目预算从100万元至1500万元不等 [4][5][6][7] - **生化与电化学仪器**:包括生化分离分析仪器(预算60万元至450万元)和电化学分析仪器(单笔预算100万元,另有4台采购预算1000万元) [4][5][6][7] - **特种与综合测试仪器**:涵盖力学性能测试仪器(250万元)、半导体器件参数测量仪(100万元)、网络特性测量仪(100万元)等 [4][6][7] 高校科研实力背景 - 内蒙古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具有深厚的科研基础 [8] - 学校科研水平持续提升,在自然指数中国大学排名中从2023年的第153名跃升至2024年的第101名,上升52位 [9] - 近年来学校在国际顶级期刊如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上的论文发表成果显著,科研实力不断增强 [8][9]
1.10亿元!南开大学采购37项仪器设备
仪器信息网· 2025-10-15 11:56
文章核心观点 - 南开大学发布37项仪器设备采购意向,预算总额达1.10亿元,预计采购时间为2025年9月至10月 [1][1] 采购概况 - 采购涉及气质联用仪、多维共聚焦成像系统、超分辨转盘共聚焦显微镜、高温(高压)蒸汽吸附仪等高端科学仪器 [1] - 采购预算总额为1.10亿元 [1] 主要采购仪器设备详情 - **超分辨转盘共聚焦显微镜**:突破传统光学衍射极限,实现亚细胞结构的高精度成像与动态分析,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高端工具 [2] - **高温(高压)蒸汽吸附仪**: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精确测量材料对蒸汽或气体的吸附/脱附特性,为材料科学、能源开发和环境监测提供关键数据,采用百万分之一精度的微量天平 [3] - **气质联用原位红外测试平台**:集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与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n-situ FTIR)技术,实现“过程追踪-产物解析-数据关联”的全链条分析,广泛应用于催化、材料、环境等领域 [4] - **多维共聚焦成像系统**:具备结构光超高分辨模式,横向分辨率至少60nm,轴向分辨率至少200nm,可用于观察细胞内部精细结构,预计使用年限10年 [6] - **高分辨高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具备精准荧光成像功能,支持对活细胞内的动态生命过程进行实时监测,预计使用年限10年 [6] - **微尺度超高精度3D打印系统**:光学精度2μm,最大加工幅面38.4mm(L)×21.6mm(W)×10mm(H),可加工最小三维结构细节典型尺寸为10-50μm,预计年工作机时超过1500小时,对外共享率约50% [8] - **光谱椭偏仪**:光谱范围370-1000nm,配备样品温度控制模块,温度范围-150℃-室温 [9] - **圆偏振发光光谱仪**:CPL分辨率≤0.00001mdeg,glum测试极限≤10⁻⁴,配备近红外扩展检测器,波长范围拓展至1100nm [10] - **DHR流变仪**:扭矩分辨率不大于0.05 nN.m,法向力分辨率不大于0.5 mN,具备DMA功能,可扩展温度范围-160~600℃ [12] - **小动物超分辨超声成像系统**:可实现脑部、肝脏、肾脏的深部微循环血流成像,测量血管密度、直径、间距及平均血流速度,售后保修期限三年,提供15年零部件更换 [15] - **液相色谱串联超高分辨质谱仪**:分辨率需达450,000 FWHM(m/z≤200),质量轴稳定性要求100fg利血平重复进样质量偏差≤3ppm,整机质保三年 [19] 采购单位与预算分布 - 采购单位主要包括生命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学院等 [6][8][13][19] - 单台设备预算金额从100万元至740万元不等,例如小动物超分辨超声成像系统预算360万元,三重四极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预算100万元,液相色谱串联超高分辨质谱仪预算740万元 [6][15][16][19]
三百万元预算,一千元中标?校方:正调查 附属医院暂停采购活动
新京报· 2025-10-15 09:30
10月14日,有媒体反映,我校附属医院一设备采购项目存在"300万元预算,1000元中标"的情况。 对此,我校附属医院暂停了该项目采购活动。我校高度重视,已会同相关部门开展调查,并将根据调查 情况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新京报讯10月15日,江西中医药大学发布情况通报,内容如下: ...
【省教育厅】陕西认定127门特色线上课程
陕西日报· 2025-10-15 08:29
10月11日,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全省日前对立项建设的135门陕西特色线上课程进行了结题验 收。其中,西安交通大学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守护黄河、西北工业大学的大美秦岭与"碳中和"等127 门课程验收通过,予以公布认定,名单可在省教育厅官网查询。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使用评价、定期检查等方式,对陕西特色线上课程建设及使用情 况进行跟踪监督和管理。自公布之日起5年内,未能按照课程要求开放共享或持续建设的课程,将取消 陕西特色线上课程资格。(记者:郭诗梦) 据了解,本次验收认定旨在促进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培育与共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 合,拓展陕西特色线上课程资源,助力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 ...
用好税收优惠政策 兴庆海关助力宁夏高校实验室建设
搜狐财经· 2025-10-14 18:59
海关政策支持 - 银川海关所属兴庆海关为宁夏理工学院开通减免税审核绿色服务窗口并通过关院联络员机制提供政策辅导 [1] - 海关服务为宁夏理工学院节省税收优惠达一百余万元 [1] - 兴庆海关为宁夏医科大学专设绿色通道并提供一站式咨询指导 简化业务流程 开展前置审核 落实随报随审 [3] - 海关服务为宁夏医科大学节省费用1400余万元 [3] 高等教育机构发展 - 宁夏理工学院作为宁夏区属高等民办院校 立足国家前沿学科建设 围绕自治区重点产业发展趋势 计划在2025年建设高等级实验室 [1] - 宁夏医科大学是宁夏唯一的医学高等教育学府 拥有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省部共建协调创新中心 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 [3]
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硕士项目2026级招生启动
新浪科技· 2025-10-14 17:42
国家战略与政策支持 - 党中央、国务院2020年4月发布文件强调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1] -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1] - 教育部将成果转化服务列入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1] 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硕士项目概况 -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于2020年设立全国第一个技术转移硕士项目[2] - 项目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国际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核心人才,贯通科技-产业-金融全链条[2] - 2023年9月清华大学增列技术转移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2] - 项目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联合校内理工医管类院系共同打造,实现跨学科深度融合[2] 项目培养模式与特色 - 项目强调实战赋能,学生深度参与清华大学体系内具有转化潜力的科技成果项目[3] - 课程体系整合前沿科技趋势研判、金融管理知识体系与技术转移全流程实务[2] - 项目采用非全日制培养模式,招收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生源[3] - 在读学生平均年龄32岁,超过60%已拥有研究生学历[3] 项目成果与资源支持 - 项目已累计培养100余位复合型人才[3] - 毕业生主导、推动成立10家初创公司,推动67个转化项目发展[3] - 投资科创基金规模超65亿元,撬动产业投资超190亿元[3] - 项目已发放奖学金近1600万元用于学费支持、项目扶持、就业引导[3] - 项目为有落户需求的毕业生申请落户北京,多名毕业生已办理完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