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融合发展
搜索文档
我市举办“1+1+1+8”系列活动在京揽才
南京日报· 2025-10-23 10:28
10月20日起,作为江苏"四对接"(高校毕业生、高层次人才、高质量项目、高价值资本)活动重要 组成部分,南京市"1+1+1+8"系列人才宣传活动在京举办。 10月20日至28日,市、区人社部门和在宁重点企事业单位将逐一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 科学院大学等8所高校,组织中电十四所、紫金山实验室、南瑞集团、鼓楼医院、正大天晴等184家用 人单位,精选人工智能研发、细胞治疗研究、大数据开发、精算师、外科医生、中学教师等优质岗位 5000多个,覆盖人工智能(软件)、机器人、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通信、金融、卫生、教育等重点 行业领域,同步现场推介"党政机关选调生""国有企业名校优生"等政策,支持青年人才投身公共管理服 务。线上网络招聘活动将持续至10月31日。 10月24日,南京市委组织部主要领导将带队赴中国科学院大学开展专题宣介,与北京大学、清华 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 等高校专家人才,围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高层次人才引育联动等开展座谈交 流,聘任"引才大使""成果转化顾问",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签订长期合作办赛协议, ...
城校共生四十余载,山东大学与威海的“双向奔赴”
环球网· 2025-10-15 11:56
校地合作深化与战略定位 - 山东大学与威海市人民政府签署深化校地合作共建协议,将威海校区定位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增长极[3] - 协议旨在汇聚“山大系”资源,优化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结构,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威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3] - 校区从1984年的一片滩涂发展至拥有50余万平方米建筑群,在校生从150名增长至1.5万余名,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3] 科研平台建设与产业孵化成果 - 校地共建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聚焦新材料、海洋科技、生物技术等领域,建设技术创新、人才汇聚、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平台[5] - 该研究院已成立14个工程技术中心,孵化企业27家,其中4家为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8] - 孵化企业中包括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和1家山东省瞪羚企业[8] 教育与医疗领域合作进展 - 威海高新区山大实验学校于2021年建成启用,由威海校区、当地管委会与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共建,已成为威海优质基础教育品牌[5] - 医疗领域依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组建医疗联合体,威海市立医院成为山东大学附属医院后获批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 - 该工作站是威海市唯一的国家级医学类高端人才培养平台[5] 人才培养与地方贡献 - 41年来威海校区累计培养各类毕业生8万余名,众多校友扎根威海成为行业领军人物[5] - 校区人才共育与城市发展需求紧密对接,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提供中坚力量[6] - 城市为高校学子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形成校地协同的良性循环[5][6] 学科产业对接与技术创新应用 - 校区智能装备与系统交叉创新团队自主研发“深蓝一号”水下清理机器人,将导管架清理效率较人工作业提升三倍,维护成本降低50%以上[7] - 校区立足威海产业需求精准调整专业设置,从最初的水产养殖专业扩展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等[8] - 校区加入“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与有研稀土、中航复材等龙头企业合作攻关“卡脖子”技术瓶颈[8] 文化融合与社会服务 - 校区天文台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发现首颗获国际永久编号的小行星[9] - 海洋学院组建学生科普讲师团开展“海洋知识进小学”活动,十余年来500多名学子接力参与[11] - 艺术学院将海洋气魄、胶东民俗融入创作,作品在威海市文化活动中展演展出[11] - 师生参与非遗纪录片创作、文旅融合政策咨询,助力荣成烟墩角村获评2024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11]
苏州市政协科技型企业家委员走进苏大
苏州日报· 2025-08-22 08:29
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 市政协组织科技型企业家委员调研苏州大学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以助推名城名校融合发展[1] - 苏州大学着力打造校地合作与校企融合发展共同体 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转型需求[1] - 企业家委员围绕校企合作平台搭建 产学研深度融合及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等话题交流发言[1] 高校功能定位与发展成果 - 苏州大学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取得显著成绩 其教育科技人才功能对全市高质量发展具有基石作用[1] - 市政协肯定苏州大学发展成果 强调需更好发挥高校功能支撑本市1030产业体系建设[1] 政协调研建言方向 - 市政协将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需求对接等关键问题开展调研建言[1] - 组织政协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深入高校与企业实地调研 针对校地融合发展的困难提出可操作性建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