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Cell Therapy
icon
搜索文档
Celularity Completes Major Balance Sheet Restructuring, Retires All $41.6 Million in Senior Secured Debt
Globenewswire· 2025-08-18 20:00
资产负债表重组 - 公司完成重大资产负债表重组 清偿全部3200万美元高级担保债务及960万美元未付利息[1] - 通过资产出售协议获得33812230美元对价 用于偿还RWI的2700万美元贷款及林国泰的6812230美元本票[3] - 交易使公司移除所有原定2026年2月到期的高级担保债务 消除债权人对公司资产的担保权益[4] 知识产权交易结构 - 与新加坡公司Celeniv签订资产购买协议 出售知识产权资产[1] - 同时签订五年期独家许可协议 获得知识产权使用权并可续约五年[2] - 公司保留回购选择权 拥有五年独家回购这些资产的期权[2][4] - 需根据出售资产价值按季度向Celeniv支付许可费用[2] 内部架构重组 - 设立六家全资运营子公司:生物材料公司(先进生物材料产品)[6] - 长寿公司(细胞治疗产品)[6] - 先进制造公司(CDMO服务)[6] - 生物样本库公司(新生儿及成体细胞组织储存)[6] - 发现与开发公司(内部研发单元)[6] - 资产持有公司(内部服务单元)[6] 战略定位与业务模式 - 公司运营四大商业板块:先进生物材料产品、长寿导向细胞疗法、生物样本库服务、合同开发与制造服务[5] - 采用多元化商业模式 区别于传统生物技术企业的单一研发模式[7] - 所有产品均源自产后胎盘来源 针对细胞衰老、年龄相关慢性炎症等衰老机制[8] 交易参与方背景 - Celeniv由云顶集团执行主席林国泰(公司前董事)及RWI(公司原债权人之一)共同成立[1] - 交易财务顾问为Faithstone Capital Partners[3] - 公司管理层认为该交易显著改善资产负债表结构 为传统融资渠道创造更好条件[4]
BioLife Solutions(BLFS) - 2025 Q2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8-08 05:30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Q2营收2540万美元 同比增长29% 主要受细胞处理平台增长28%驱动 [16] - 调整后毛利率65% 同比下降200个基点 主要由于EVO业务维修成本及产品组合变化 [17] - GAAP运营亏损1660万美元 主要受Panthera收购产生的1550万美元IPR&D费用影响 [19] - 调整后EBITDA 610万美元 利润率24% 同比提升400个基点 [20] - 期末现金及等价物1.002亿美元 季度现金使用主要由于Panthera收购支出1150万美元 [20] - 上调2025全年营收指引至1-1.03亿美元 同比增长22-25% [22]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细胞处理业务收入2300万美元 同比增长28% 连续第七个季度增长 [8] - 核心生物保存介质(BPM)产品线占细胞处理收入85% 前20大客户贡献80%收入 [8] - BPM收入中60%来自直销 40%来自分销 40%收入来自已获批商业化疗法的客户 [9] - EVO和THAA平台全年收入指引维持900-1000万美元 同比增长3-15% [22] - BPM产品应用于16种获批疗法和250+项美国商业化CGT临床试验 市场份额超70% [10]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 - 战略投资Pluristics公司 探索iPSC领域及生物检测产品线扩展 [12] - 重点推进交叉销售策略 已有部分大客户评估采用CT5自动化灌装设备等附加产品 [32] - 完成Panthera收购 强化生物保存领域领导地位 预计2026年下半年推出新一代组合产品 [42] - 维持审慎资本配置策略 优先投资高回报领域 [7] 行业竞争与经营环境 - 行业面临NIH预算压力 FDA领导层变动等不确定性 但预计对财务影响有限 [13] - FDA取消REMS要求被视为积极信号 有望简化临床流程并扩大患者可及性 [14] - 早期临床阶段客户需求略有疲软 但整体仍保持同比增长 [49] - 分销渠道未出现预期中的NIH资金影响 下半年展望保持稳定 [53] 问答环节总结 财务指引与业务可见性 - 下半年6%增长预期基于前20大客户占BPM收入80%的可预测性 [26] - 业务无明显季节性 季度波动主要取决于大客户订单节奏 [27] 交叉销售进展 - 计划Q3起定期披露交叉销售转化率指标 [30] - 30+客户正在评估CryoCase产品 某大客户要求产品改进后可能大规模采用 [36] 产品线战略 - EVO业务仍在评估长期战略契合度 Thaw产品线将保留 [47] - Pluristics的Plurifreeze产品目前不构成竞争威胁 投资重点是其检测技术 [39] 并购战略 - Panthera收购旨在巩固生物保存市场领导地位 技术可望实现-80℃运输突破 [55] - 未来并购将聚焦细胞制造设施内与现有产品线相邻的领域 [60]
MaxCyte Reports Second Quarter 2025 Financial Results and Updates Full Year 2025 Guidance
Globenewswire· 2025-08-07 04:05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总收入850万美元 同比下降18% 核心业务收入820万美元 同比增长8% [4][7] - 仪器销售收入214万美元 同比增长22% PA及耗材收入313万美元 同比增长5% 许可证收入基本持平 [4] - SPL项目相关收入30万美元 同比大幅下降89% 主要由于里程碑付款和特许权使用费的时间差异 [4][8] - 毛利润700万美元 毛利率82% 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 非GAAP调整后毛利率为83% [8][31] - 运营费用2120万美元 同比基本持平 净亏损1240万美元 同比扩大300万美元 [9][10] 业务发展 - 新增两家SPL客户Adicet Bio和Anocca AB 使SPL协议总数达到31个 [3][5] - 仪器安装基数增至814台 同比增长13% SPL客户贡献核心收入占比降至42% [6] - 公司现金及投资总额为1.652亿美元 较年初减少主要由于收购SeQure Dx的700万美元支出 [5][23] 2025年展望 - 下调全年指引 预计核心业务收入同比持平至下降10% SPL项目相关收入约500万美元 [11][14] - 预计2025年底现金及投资总额至少1.55亿美元 [11] - 公司将继续投资产品改进和SeQure Dx业务 通过提升运营效率和客户临床项目成熟度实现盈利 [3] 行业与技术 - 公司专注于细胞工程技术 为下一代细胞治疗提供平台技术 包括Flow Electroporation技术和SeQure Dx基因编辑风险评估服务 [1][13] - 行业机会广阔 公司在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3]
MaxCyte Signs Platform License Agreement with Adicet Bio
GlobeNewswire News Room· 2025-08-04 20:05
公司合作 - MaxCyte与Adicet Bio签署战略平台许可协议(SPL),授予后者非独家研究、临床及商业化权利,以使用MaxCyte的Flow Electroporation®技术和ExPERT™平台 [1][2] - MaxCyte将通过协议获得平台许可费及项目相关收入 [2] - Adicet Bio将利用该技术扩展其同种异体γδ T细胞制造能力,整合非病毒基因编辑技术 [4] 技术平台 - MaxCyte的ExPERT™仪器组合代表新一代经临床和商业化验证的电穿孔技术,具备高转染效率、细胞存活率及无缝扩展性 [4] - Flow Electroporation®技术可支持精确、高效、可扩展的细胞工程化,加速下一代细胞疗法的开发 [5] - Adicet Bio开发了专有制造工艺,可激活和扩增特定γδ T细胞亚群,实现即用型同种异体细胞疗法的规模化生产 [3] 研发方向 - Adicet Bio专注于开发针对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同种异体γδ T细胞疗法,其技术结合非病毒基因编辑与扩增平台,有望治疗多种适应症 [1][3] - MaxCyte平台的多功能性可支持下一代细胞疗法候选药物的开发,提升效率与可及性 [4] 公司背景 - MaxCyte是一家专注于细胞工程化的公司,拥有25年行业经验,致力于推动下一代细胞疗法的发现、开发和商业化 [5] - 其技术组合包括Flow Electroporation®和SeQure DX™基因编辑风险评估服务,为全球研究人员提供细胞工程化支持 [5]
Bonus Biogroup Appoints Renowned Cell Therapy Leader, Professor Edwin M. Horwitz, MD, PhD, to its Advisory Board
Globenewswire· 2025-07-14 19:00
Appointment aims to reinforce Bonus Biogroup's leadership at a pivotal moment as the company advances toward Phase 3 clinical trials for its two flagship therapies: BonoFill and MesenCure HAIFA, Israel, July 14, 2025 (GLOBE NEWSWIRE) -- Bonus Biogroup (TASE: BONS), a late-stage biotechnology company priming immunomodulatory and regenerativ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 to develop novel tissue engineering and cell therapy solutions, announced the appointment of Professor of Cell Therapy and Pediatric Medicin ...
Genscript Biotech (01548) Earnings Call Presentation
2025-07-02 15:40
业绩总结 - 2021年公司总收入为3.158亿美元,同比增长30.8%[23] - 2021年公司毛利为303,484,000美元,较2020年的255,893,000美元增长了18.6%[81] - 2021年公司净亏损为500,954,000美元,较2020年的281,423,000美元亏损增加了78.0%[81] - 2021年调整后的净亏损为354,606,000美元,较2020年的213,346,000美元亏损增加了66.0%[83] - 2021年税前亏损为496,375千美元,较2020年的281,900千美元增加了76.2%[84] 用户数据 - 2021年细胞治疗部门调整后净利润为424.7百万美元,较2020年增长75.7%[23] - 2021年非细胞治疗部门调整后净利润为223.4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8.1%[23] - 2021年生命科学服务和产品的毛利为183,332千美元,较2020年的165,345千美元增长了10.2%[84] 研发与投资 - 2021年研发支出为313.3百万美元,同比增长36.1%[24] - 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为358,401,000美元,较2020年的263,401,000美元增长了36.0%[81] - 2021年细胞治疗的资本支出为47.1百万美元,生物制药CDMO为34.5百万美元[29] 市场与合作 - 2021年生物制药合同开发与生产(CDMO)收入同比增长101.5%,订单积压增长108.4%[21] - 公司与Janssen的合作已获得3.5亿美元的预付款和3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未来还有可能获得7.7亿美元的额外里程碑付款[61] - 2021年公司在中国的IND批准数量为6个,涵盖中国、日本和韩国[21] 资产与财务状况 - 2021年公司总资产为2,361,358,000美元,较2020年的1,935,086,000美元增长了22.0%[82] - 2021年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180,971,000美元,较2020年的629,058,000美元增长了87.5%[82] 费用与支出 - 2021年销售和分销费用为167,969千美元,较2020年的107,341千美元增加了56.5%[84] - 2021年管理费用为134,508千美元,较2020年的90,341千美元增加了48.8%[84] - 2021年公允价值损失为139,428千美元,较2020年的6,200千美元显著增加[85] - 2021年股权激励费用为8,193千美元,较2020年的20,158千美元减少了59.4%[85] 人力资源 - 2021年公司员工中超过80%持有学士及以上学位[15] - 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1,000名员工,分布在美国、中国和欧洲[61]
Autolus Therapeutics (AUTL) FY Conference Transcript
2025-06-12 02:20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细胞疗法、制药行业、自身免疫疾病治疗行业 [4][52] - 公司:Autolus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公司概况 - 公司专注自体CAR - T细胞疗法领域超十年,领先项目ObiCell(商品名Alcatsol)去年11月获美国批准,正处于美国市场的推出阶段,同时在英国和欧洲进行监管流程 [3][4] - 公司不仅建立了CAR - T交付所需的商业基础设施和系统,还在伦敦北部拥有独特的制造工厂,为产品提供商业产能 [8] ObiCell产品优势 - 独特设计使其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表现出色,在Felix研究中,显示出极低的高级别不良事件(如ICANS和CRS)发生率,且能使T细胞更自然地与靶细胞相互作用,实现“快速开启、快速关闭”的效果 [5] - 临床研究中,该产品在体内有更高的扩增和持久性,约40%的患者出现无事件生存曲线或总生存曲线的平台期,有望成为部分患者的独立疗法,受到医生群体的关注 [7] 公司发展重点 - 今年除产品推出外,重点是扩大ObiCell的应用机会,包括在血液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新领域的拓展,如分享了早期狼疮研究数据,计划在狼疮性肾炎开展注册或关键路径研究,并启动多发性硬化症的探索性一期研究 [9][10][11] - 公司还有其他新型CAR - T产品处于研发管线中,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合作进行早期一期临床试验 [11] 政策影响及应对 - 关税方面,目前尚不清楚是否会对公司产品产生影响,此前制药行业关税通常不适用于血液衍生产品,若征收关税,可能与制造成本相关,公司正在积极监测并进行情景规划 [16][17] - 最惠国定价政策方面,目前情况不明,公司需谨慎评估不同市场的经济可行性,这与公司目前逐国评估市场的策略类似 [19][20] 产品推出进展 - 第一季度公司收入900万美元,部分为递延收入。中心引入进展良好,年初有30个中心准备就绪,提前至2月或季度中期激活,目前跟踪超过40个中心,预计年底达到60个,可覆盖约90%以上的美国可寻址患者市场 [23][24][36] - 市场准入方面,已覆盖超过90%的医疗生命,产品安全性得到积极反馈,医生对产品作为独立疗法使部分患者长期缓解的前景感到兴奋,但长期效果仍需时间验证 [25][26][28] - 医生采用方面,不同医生对产品的接受速度不同,有经验的CAR - T使用者转换较快,传统干细胞移植医生可能需要试验期,公司希望在两到三个季度后观察医生采用情况 [29][30][31] 财务相关 - 短期内,毛利率的改善主要取决于工厂的产量和利用率。由于产品获批,部分设施成本从研发费用转为供应成本,导致第一季度成本较高,影响了毛利率 [40][41] - 公司目标是使毛利率达到美国销售额或价格的15% - 20%,具体实现时间取决于销售增长轨迹 [43] 其他研究进展 - PY01儿科AL试验预计今年晚些时候公布结果,公司希望借此在美国实现标签扩展,为儿科患者提供更多选择,但需考虑经济可行性 [48][49][50] - Carlyle试验展示了6名患者的数据,采用5000万个细胞的固定剂量,结果显示安全性良好,无严重高级别ICANS或CRS,部分患者出现临床和生物标志物改善,为开展狼疮性肾炎关键研究提供了信心 [52][53][56] 投资论点 - 行业面临困难和不确定性,公司今年的重点是执行产品推出,可靠地向医生和患者交付产品,展示季度销售业绩,同时推进自身免疫疾病项目的患者招募,以证明公司在临床阶段的优势能在商业阶段延续 [63][64]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公司制造工厂Inucleus设计独特,在两年内完成验证,三年内获得批准,在疫情期间仍能可靠地向美国供应产品 [14] - 目前已签约的中心中,大部分已注册患者,但从注册到治疗存在滞后效应,第一季度约30个中心的治疗情况主要影响第一季度销售,40多个中心的治疗效果预计在第三季度开始体现 [38][39] - 公司在欧洲的业务,在英国已获得有条件批准,正在与NICE协商报销事宜;在欧盟,CHMP给出积极意见,等待欧盟委员会的全面批准,公司初期重点关注德国市场 [45][46]
Lyell(LYEL) - 2025 FY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6-11 23:00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从资本角度有能力推进关键研究,短期内无需担心筹集资金 [10]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血液学恶性肿瘤业务 - 公司领先项目Lyle 314是双靶点自体CD19、CD20 CAR - T细胞疗法,用于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去年ASH会议上该项目一期二期试验数据显示总缓解率94%,完全缓解率71% [4][5] 实体瘤业务 - 公司曾在RURA - 1项目中验证了抗耗竭技术,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看到部分缓解,证明CAR - T细胞疗法可浸润肿瘤并减少T细胞耗竭,但存在安全问题且未达到剂量要求 [36]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CD19市场今年销售额约30亿美元,未来几年将达到50亿美元 [14] - 目前CAR疗法每年约有6000 - 7000名患者接受治疗,美国约占一半 [46]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 - 公司从专注实体瘤扩展到涵盖血液学恶性肿瘤,目前重点关注Lyle 314在血液学恶性肿瘤的应用,同时认为该项目未来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有机会 [11][48] - 公司计划推进Lyle 314的二线关键试验,与一期二期试验无缝整合,并希望纳入已招募的患者,二线市场对公司很重要 [48] - 公司持续研发实体瘤的全武装CAR - T细胞疗法,预计明年提交IND申请 [37][43] 行业竞争 - 公司Lyle 314需展示出优于已获批CD19 CAR疗法的优势,包括更高的完全缓解率、更好的持久性和安全性 [20] - 与Gilead的双靶点产品相比,公司产品是单构建体,且扩大了研究的患者群体,无年龄上限 [22][23] - 公司认为在CAR - T细胞疗法领域,医生数据驱动,愿意根据疗效和安全性切换产品,为公司产品提供了机会 [33][34]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管理层认为FDA对细胞疗法持开放态度,公司Lyle 314项目能以单臂试验推进获批,在剂量、安全监测和终点等方面达成共识,为公司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44][45] - 公司认为Lyle 314项目在血液学恶性肿瘤领域有机会,同时实体瘤领域也在取得进展,对公司未来发展感到兴奋 [48][50]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收购Impact Bio后,已成功将其制造工艺转移到自己的生命设施,具备显著的制造能力 [15] - 公司生命制造设施每年可制造约1200剂产品,目前能占据市场约40%份额,未来临近商业化时会考虑通过CDMO、建设新厂或合作等方式扩大产能 [46][47] 总结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1: 介绍公司项目现状、关键重点领域 - 公司使命是开发下一代细胞疗法,为癌症患者争取时间,领先项目Lyle 314用于大B细胞淋巴瘤,已提交数据获FDA再生医学先进疗法认定,即将在卢加诺会议公布更新数据,且已进入关键试验阶段,有16个站点正在招募患者,计划扩展到25个站点招募约120名患者 [3][4][5][6] 问题2: 解释收购Impact Bio及其资产的战略和原因 - 公司关注Impact Bio一段时间,当其数据从学术环境扩展到多中心研究且初步患者数据可复制时,公司有信心推进收购。战略上是为了扩大关注范围,CD19市场规模大,该资产风险较低、成功概率高,且产品有差异化优势 [12][13][14] 问题3: 说明卢加诺会议希望达到的疗效持久性标准及数据发布情况 - 去年ASH数据公布后,外界关注疗效持久性,卢加诺会议将关注六个月时仍维持完全缓解的患者比例,该领域二线治疗中CD19 CAR疗法的这一比例约为40% [17][18][19] 问题4: 分析公司药物的竞争情况 - 公司药物需展示出优于已获批CD19 CAR疗法的优势,包括高完全缓解率、持久性和安全性。与Gilead产品相比,公司产品构建不同且扩大了患者群体。在市场上,医生会根据疗效和安全性切换产品,为公司提供机会 [20][22][33] 问题5: 探讨公司药物在已接受治疗患者中的应用及市场情况 - 公司针对未接受过CAR治疗的患者群体,认为在二线使用双靶点产品能带来巨大潜在益处。市场上,若公司产品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有机会占据市场份额,医生会根据数据切换产品 [27][28][29] 问题6: 分析双特异性抗体对公司业务的影响 - 双特异性抗体的出现使医学界更熟悉处理相关不良反应,CAR - T细胞疗法疗效更好且是一次性治疗,医生通常会优先使用CAR - T疗法,且医生会根据数据切换不同的CAR - T产品,为公司提供机会 [32][33][34] 问题7: 询问从先前实体瘤项目中吸取的经验及对当前项目的应用 - 实体瘤细胞疗法的经验可应用于血液学恶性肿瘤,且在血液学领域应用更简单。先前项目验证了抗耗竭技术,目前正在整合所学技术和新靶点,开发全武装CAR - T细胞疗法 [35][36][37] 问题8: 分析先前项目未取得积极试验结果的原因 - 靶点很重要,应寻找在癌症中高表达、在正常组织中低表达的更好靶点,同时抗耗竭和干性技术以及克服肿瘤微环境的技术也很关键 [39] 问题9: 描述公司采用的技术及应用方式 - 公司未披露具体技术,预计会采用熟悉的抗耗竭和干性技术以及新的解决肿瘤微环境的技术,并结合新靶点 [42] 问题10: 询问新项目数据公布时间 - 公司预计明年提交IND申请,近期重点是推进Lyle 314项目的数据进展 [43] 问题11: 询问公司在临床和商业方面的制造准备情况 - 公司生命制造设施有足够产能用于临床和早期商业发布,目前每年可制造约1200剂产品,能占据市场约40%份额,未来会考虑多种方式扩大产能 [46][47] 问题12: 询问公司投资组合和战略方面未涉及的内容 - 公司目前专注Lyle 314在血液学恶性肿瘤的应用,认为该项目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有未来机会,同时推进二线关键试验,实体瘤领域也在取得进展 [48][49][50] 问题13: 询问公司是否会考虑其他资产或整合 - 公司会持续寻找机会,就像收购Impact Bio一样,但会控制开支,目前重点是推进领先项目 [51]
Cell子刊:突破血脑屏障新思路,利用iPSC-小胶质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大脑疾病
生物世界· 2025-06-09 11:33
血脑屏障与药物递送挑战 - 血脑屏障仅允许特定分子进入大脑,严重限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物的递送[1] - 当前生物大分子药物在脑内浓度通常低于血浆浓度的2%,且可能引发全身毒性[7] - 直接脑室注射存在需多次治疗或引发免疫反应的风险[8] 现有技术局限性 - 神经干细胞移植作为递送载体存在致瘤风险[9] - 腺相关病毒(AAV)基因疗法可能产生神经毒性[8] - 小胶质细胞因其天然驻留特性成为潜在替代方案[10] 创新性解决方案 - 研究利用CRISPR编辑人类iPSC来源小胶质细胞(iMG)实现全脑范围蛋白递送[4][12] - iMG可响应病理变化分泌治疗性蛋白,无致瘤证据[12][16] - 技术平台已成功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模型,降低Aβ斑块负荷达海马下托区[14] 治疗潜力验证 - 在AD模型中iMG递送脑啡肽酶可同时减轻炎症和神经突萎缩[14][16] - 技术对乳腺癌脑转移和多发性硬化症显示多样化转录反应[15] - 通过CSF1R抑制剂增强植入可提高全脑治疗效果[14] 技术突破点 - 首次实现病理反应性启动子(CD9)控制的治疗蛋白递送系统[14] - 突破传统递送方式的空间限制,实现CNS-wide覆盖[4][18] - 单次植入即可产生持续治疗效果,优于需重复给药的传统方式[14][16]
Cullinan Therapeutics (CGEM) 2025 Conference Transcript
2025-06-05 01:50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细胞疗法、T细胞衔接器及新兴疗法在自身免疫疾病治疗领域 - **公司**:Cullinan、Autolus、Caballetta 核心观点和论据 各公司平台及项目情况 - **Cullinan**:探索T细胞衔接器作为药理学方法,重定向T细胞以清除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异常免疫系统细胞,主要目标是B细胞;认为T细胞衔接器有潜力将强大的T细胞重定向疗法带给社区中心的患者,扩大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的治疗范围[3] - **Autolus**:领先资产是CD19 CAR T自体产品,于年初推出,去年底获急性白血病治疗批准;该产品安全性好、活性高,能诱导长期缓解;计划将其应用于自身免疫领域[4][5][6] - **Caballetta**:专注为自身免疫患者开发细胞疗法,认为可开发出首个能治愈自身免疫疾病的细胞疗法;领先产品ResiCel正进入肌炎的3期试验;在全球约65个临床地点开展6项不同IND的试验,使用相同药物和剂量;认为安全性是关键差异化因素[9][10][11] 行业发展变化及展望 - **过去一年的变化**:一年前T细胞衔接器在自身免疫疾病方面几乎没有数据,现在有更多患者治疗报告,显示出深度清除B细胞的疾病修饰治疗潜力,但仍需探索最佳用药方式、剂量、疗程等[14][15] - **自身免疫领域的发展趋势**:多种疗法可能在自身免疫领域共存,各有适合的疾病严重程度区间;不同疗法在安全性上开始出现差异,这将影响产品和疗法的选择[18][23] 不同疗法的疗效比较 - **T细胞衔接器和细胞疗法**:T细胞衔接器将从根本上改变严重疾病患者的治疗格局;双特异性疗法有很大潜力,但目前尚未找到能完全实现CAR T自体疗法效果的产品;全剂量BLINCYTO在清除自身免疫患者淋巴结方面不如自体CAR T[28][32][33] - **CD19和BCMA靶向策略**:CD19靶向疗法能实现深度B细胞耗竭和免疫重置,但部分患者会复发,可能需要BCMA挽救疗法或浆细胞定向疗法;多数情况下应先使用CD19疗法,对复发患者再考虑BCMA疗法[42][43][48] 临床试验进展及挑战 - **患者招募**:细胞疗法项目最初招募患者有挑战,现在需选择合适疾病进展阶段的患者以最大化试验结果;CAR T治疗需血液科医生和风湿科医生合作;T细胞衔接器试验患者选择也有“甜蜜点”,招募情况良好,主要研究者为风湿科医生[54][55][60] - **监管路径**:CAR T的监管路径与传统药物不同,有一定监管灵活性;T细胞衔接器的最终监管路径取决于治疗益处的大小和风险收益比,单臂试验在治疗益处明确、安全性可接受时是合理的[63]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Caballetta**:ResiCel在EULAR会议上有三项口头报告,分别关于狼疮、肌炎和硬皮病;公司是行业内唯一遵循SHET协议进行体重调整给药方案的公司[11] - **Autolus**:CD19 CAR T产品将在EHA会议上进行长期随访更新[4] - **治疗案例**:一位肌炎患者接受CD19 CAR T治疗18个月后复发,使用达雷木单抗症状缓解,停药后复发,使用BCMA CAR后6个月以上无疾病和抗体[46][47][48]